分卷閱讀254(1 / 2)

眾臣聞言,皆為少帝這一番言表所驚,不禁左右互視,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回應。

蔡鵬立於殿中,神情鎮定……這件事他早就已經知曉,所以並不覺得驚訝。

事實上,劉荃已經在上朝前就與他議過此事,懇切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希望自己的帝師能夠在朝堂之上支持他的決定。

蔡鵬初時有些猶豫,思慮一番過後,才答應了新帝的要求。

他以為劉荃之所以做這個決定,是因為思念承皇帝,畢竟少主乃是先帝唯一的兒子,父子倆又確實經歷了種種磨難,感情甚篤。

不過他並不知道的是,劉確實對自己這個唯一的兒子甚好,好到連他死後兒子要如何給父皇守孝,先帝都已經跟當時還是太子的劉荃吩咐得清清楚楚。

少主如今不過十四歲,無論文治武功都不顯眼,臨朝都不過數月,還是個頂新的新手,更不用說做出什么豐功偉績,能夠證明新帝有治國之才。

若要讓天下歸服,實干路線顯然要走很長時間才有效果,所以只能另辟蹊徑。

既然劉荃是以仁孝之名即位,那就要想辦法把這個品德表現到極致要仁就至仁,要孝就至孝!

如果和其他繼位的新帝一樣,為先帝守孝二十七日,那顯然不能表現劉荃的「至孝」,所以他要主動提出結廬三年,讓天下人都看到帝王的誠意。

若是這件事放在任何別的成年皇帝身上,都是件非常折磨人的事情……拿孝期中必須遵守的一件事來論,就已經極難遵守了。

既然是結廬守重孝,那就肯定不能寵幸嬪妃,更不能與她們生育皇子,這對於子嗣多多益善的皇族來說,顯然是不合理的。

但放在劉荃身上,情況就變得完全不同了。

畢竟他年紀尚輕,哪怕是三年之後也不過十七歲,放在尋常人家,現在就談人倫之事,確實為過早。

更何況他原本就體弱,太早行房事更是有損氣,還不如借這個機會繼續調養,「養蓄銳」,三年之後再與嬪妃生育子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劉荃的出身,在某種程度上其實算是有污點的因為他的外家徐氏,可是參與了謀逆的罪人。

所以這個時候,新帝就更要想辦法營造一個完美的形象,來消除外家謀逆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然,先帝此計若是只針對劉荃一人,那還談不上一箭雙雕的絕策……

他真正要防范的,始終有攝政王劉煜。

賓天前親自用那道「可取而代之」的口諭把煜親王這個新帝的皇叔置於尷尬為難的境地,再讓劉荃用孝作為武器,抵御可能有不臣之心的皇叔。

不論是反王造反,還是皇族奪嫡,無論再怎么牽強附會,也要「師出有名」。

要么是清君側、治小人,要么控訴暴君如何殘暴不仁、不敬祖訓、倒行逆施……總之造反的人必須要給天下人和後世一個理由,證明「不是他要造反,而是他不得不反啊」。

現在新帝至孝,願為承皇帝守孝三年,乃是天下的表率,若有人在聖上為先帝守孝的時候造反,實在難有理由「師出有名」。

因為造反者不能跟天下人說,那個乖乖給先帝守孝、而且還守孝三年的皇帝是個暴君、是個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