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5(2 / 2)

宋初,有一個考生叫做張元,他屢次被殿試淘汰。憤怒的張元和他的一位姓胡的朋友(即吳昊)趕往邊關,他們雇了幾個人拖著一塊大石板在前面走,石板上刻著他人兩個人嗟嘆懷才不遇的詩句,他們兩個人跟在後面,吟詩大哭,希望以此引起邊關統帥的重視。那位邊關統帥還真接見了他們,引他們入大帳聊了一陣兒,大概是覺得話不投機,又把這兩人送了回去。回到家鄉後,不知為什么事,張元被當地的縣令打過一頓板子。這次侮辱讓他下決心投靠西夏。臨行前,路過項羽廟,「乃竭囊沽酒,對羽極飲,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劉項起吞並』之詞,悲歌累日,大慟而遁。」

張元從此叛宋投夏。

張元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才,他的叛逃給宋朝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導致宋朝在對西夏的戰爭之中屢屢失利。

有了這個事件之後,宋朝的大臣們在一起探討殿試淘汰的得失,大臣將事情歸咎在於殿試的淘汰制度。史書記載:「於是群臣建議,歸咎於殿試。詔進士與殿試者皆不黜落。是一畔逆之士子,為天下後世士子無窮之利也」。

自此後,殿試不再淘汰考生。

扯遠了,畫面拉回到太和殿。

點名、散卷、贊拜、行禮……一切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卷子發下去,沒一會就聽到考生們們的小聲吸氣聲。

監視的大臣們出言讓他們保持安靜。

乾隆在堂上坐著對著他們微笑。

考生們紛紛低頭,不敢抬頭看。

不少學子思考了很久都沒有下筆。看他們的表情並不輕松。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不是挺好寫的嘛,總結一下歷史經驗就能寫一大堆東西上去,然後揣測一下上位者的心思寫上自己的想法。可是能不能讓上位者喜歡就看個人理解了。

乾隆他喜歡有創新神的年輕人。有拼勁,有能力。

但是年輕意味著不沉穩,不安定。

所以他需要好好觀察。最好能發現既有拼勁,性子也沉穩的人。

已經有不少學子開始揮毫筆墨了,乾隆也不待在堂上了,直接下來巡視一番。

有膽子小的,他在旁邊看了一下卷子就開始手抖,一滴黑墨正好從筆尖落下,就成了一點污漬。

乾隆在心里默默打叉。雖然知道一般人見到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會緊張,但是這個考生看起來都三十多的人了也該淡定一點。

喂喂,你是不是忘了這是古代,皇帝掌握著天下人的生死,見到皇帝自然會恐懼,你以為誰都和你一樣來自現代,天生沒有對皇帝的畏懼嗎。爾康手。

當然也有鎮定自若的,乾隆特地站他旁邊久一些。還瞄了瞄那些人的卷子。答得還不錯。有理有據,又不過分扯一些花團錦簇卻毫無用處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