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2(1 / 2)

下半題之意。

「這兩句就是『起承轉合』中的『合』,可以承接三四比的內容,也可以更進一步闡發題意。五六比開頭要以虛字開頭,承接上文的用『蓋』『惟』『若此』『是故』;若不順承三四比而另開新意,就用『且』『況』『或謂』這樣的詞。」

他那篇文里就是順承中二比,以「蓋其聲之美」開頭,仍是從音容兩方面作比偶句,又遞進一層,深入解釋韶樂之美不僅美在音律樂舞,更美在其淳化風氣之德。

八比文章到此已經完了六比,只剩下最後兩比和一個散句結尾。崔燮看到了下課的希望,神微振,拉長筆記本,將筆尖虛虛提在新的一頁白紙上,等待記完這最後一點關竅。

林先生也有點放松,指著文章最後那對比偶句說:「五六比之後,文題的意思差不多講盡了,七八比就再次總歸本題,呼應上篇全文。」

最後兩比的要點在於束,束而不斷,引出悠悠余思令人回味不絕。畢竟底下還有個大結待寫,不能真把這兩比當作結尾。

「過去也有制義大家舍了最後這兩比不作的,不過去年會試後出的程文是以最後兩比束全文,引出余思的。時文時文,就是時新之文,應考時要按著最新的程文范式來做,學前人文章只學思路筆法,不要學那過時的結構。」

講到這里,林先生的神情徹底散下來,有種已經講完課的感覺,站起來伸了伸腰,回頭對他說:「大結就隨你去作,此處用幾句結也可,十幾句也可,依著題目發你自己的心聲,不必擬學別人了。」

崔燮滿滿地記了一張紙,也直了直腰,又拿起先生那篇文章認真研讀起來。

林先生在屋內轉了兩圈,活散筋骨,看外面太陽快升到中天了,腹中也微微鼓鳴,便吩咐他:「今日先講到這里,今日回去便以這篇為題,仿寫出一篇來。我也不求你立刻做出好文章來,只要結構准確,對句嚴謹工整即可。」

見崔燮答應得痛快,又想起一件事,往外邁的步子頓住,指著桌上的程文集吩咐:「既然你能背完《六家文集》,往後也從我這里拿些當代名家的程文回去背,品味其中的辭理、文脈。」

崔燮這些日子雖然專注《四書》,也沒撂下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每天睡前還要按遺忘規律復習十幾來篇,背成習慣之後也就不怵頭背文章了。何況八股文有體例在這里,保證按破題、承題、起講……到大結的順序來,這樣有格式、講韻律的比散文更好背。

他從桌上找出一本沒看過的文集,跟先生當面借了,重回課堂自學。

午飯時捧硯來給他送了新蒸的飛面饅頭和炒雞、炒肉絲、紅煨肉、黃芽菜燉豆腐幾樣菜。他那兩只眼還都盯在紙面上,滿腦子都是對仗,字斟句酌地對著上比填下比對句,只掰開饅頭蘸了點菜湯就送進嘴里,渾然不知自己吃的什么。

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他這個小學生作著《韶》的作文,也是一整天都食不知味。好容易敷衍出一篇文章,站起身來才發現頸椎、腰椎都像快斷了似的,稍稍活動就嘎吱嘎吱作響。

他吹了吹紙上半干的墨汁,卷起稿紙,萬分慶幸自己前二十年不用學這東西。孔孟的戰斗力可比魯迅、朱自清、老舍他們捆在一起都強,要是他從小學就開始學作八股,估計還沒上大學就得腰間盤突出,根本沒機會長到一米八了。

作者有話要說:引用的文章題目是「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作者顧清,弘治六年進士。文中是成化十九年,沒辦法,只好隱去作者和內容了

八股文寫法主要是借鑒龔篤清《八股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