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8(1 / 2)

眾得以飽暖安居,卻失於教化。聖人憂心百姓只知享樂而不知禮教,會像野獸一樣,於是使契為司徒,教百姓人倫大義。

這兩句意思本不相干,只是敘述上古生民艱難之況,並非出自聖人本意。因此做這道題時,不能像府試那道「春省耕而補不足,為諸侯度」似的,將前後句貫通為一,正面破題;而要用反破的手法,從「驅逐禽獸」,「不可近於禽獸」的角度來破題。

破題時不得出現原句中的人事物名,所以原題中的「禽獸」二字就得以「物」代替。原文講的不只是禽獸,又有洪水,所以文中不能繞開洪水,破題時也要將洪水和禽獸並為一類即危害百姓生存之物。而從「人不可近於禽獸」這個角度來破後半題面時,也該抓住「危害」,使破題上下相應,渾然成為一個整體。

崔燮一面想著,一面在考場發的青石硯里研墨。

墨條在硯里墨條頻頻打滑,發不出色來,研了許久才研出半池墨汁。但院考為了防止童生夾帶作弊,統一都配給這么難用的粗制硯台。他好歹練過騎射和武藝,兩膀有幾十斤力氣,那些平常連門都不出的文弱書生,恐怕連墨色都磨不出來。

他默默吐槽了一句,筆尖稍蘸了點兒金貴的墨汁,在草稿紙上寫下「靖物害者,當念人心之害矣。」

破題當以破意為上,些句背後的意思,便是人心若失於教化,好逸惡勞,雖然有聖人驅散禽獸、平定天下,百姓也不能安居。

破題之後便要承題。破題貴在暗破,貴在渾融,承題卻要承得明快利落。到了這句也不用再找什么詞代稱原題中的人物,直接取了「禽獸」二字,依「反破則正承,合破則分承」的關竅,承接破題中「人心之害」的意思,轉而發起禽獸為害,人不可自近於禽獸的議論。

「夫人非禽獸伍也,逼人已可憂矣,況復自近之耶?」

承題之後還要用一句「原題」承引本題所在的上文。上文即是孟子講述唐虞之世聖人興替之前,對陳相講的「有大人事,有小人之事」,大人憂心天下,小人見識淺陋,只求自身安逸,故使大人與小人為伍,不安己位,便有危害天下之虞。

而洪荒之世聖人迭興,皆是為了護持百姓。

之後的起講和一二比重新扣題,先講上半題的「禽獸逼人」:出句順議堯舜之世有「聖人繼出」,焚山澤以驅禽獸;而對句反寫天道興替,因舜居火德,堯居水德,天將令火德代水德,是以堯禪位於舜之後有益焚山澤而百獸奔逃,不能再為害於民。

之後再以一句散議「出題」,點明上半題禽獸逼之人害,再以中二比領上承下,從禽獸不待教而誅轉引出人不得不教,從而領入下題「則近於禽獸」。

因中二比論得不透徹,後二開頭的虛詞就用了一個「惟」字,則將禽獸與人對比,將中二比的議論往前推了一步,論人與禽獸當各安其天性。以禽獸當安居山林,不得逼近危害人,而論證人即孟子所說的小人也該安於勞作耕織,不得好逸惡勞,如禽獸般只圖飽食逸居。

後二比是全篇議論的中心,要寫得舒長有力,寫出這兩排長句就耗了不少腦力。崔燮剛想閉上眼歇歇,一回首忽然看見提學官正從考棚右側巡視過來,那雙眼從別人的卷子上提起來,正和他的目光撞上。

他心底一激靈,立刻神起來了,目光重新聚焦卷面,文思唰地也打通了,行雲流水地寫出了束二小股:仍是以禽獸比人,以禽獸趨水而畏火對照小人好逸惡勞。這句寫出來,連大結也有了來讓聖人對此憂思一下,就能拔高立意照應題面了。

戴御史巡過來的時候,崔燮頭也不敢抬,一筆一畫心書寫,只盼著學政看在他打草稿都這么認真的態度上,趕緊相信他是個不作弊的好學生,放心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