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2(2 / 2)

古風押韻,越到後世實際上是越寬的,唯獨入聲卡得嚴苛,倒是和《中原音韻》中入聲攤入「平上去」三聲,南戲中入聲可與平聲押韻的作法正相反。

崔燮也要拿筆記本記一下,陸先生捋了捋胡子,得意地朝他擺手:「你就好好聽著,回頭拿我這板子去抄,不要在我講時分心。」

不用記筆記當然輕松,崔燮也滿心歡喜地起紙筆,盯著他的板子聽課。

講罷了鄰韻相通,又講換韻。作古詩不必似律絕般一韻到底,兩句便可一換韻,只是換韻的那兩句,第一句最好押韻。若想多作幾句再換韻,也可四句、六句、八句……倒沒什么特別的限制。

可沒有限制,也就意味著要寫的長,不長就連換韻都不夠。

崔燮背過不少漢唐樂府,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三吏》《三別》之類,特點通一個字,就是長。前世上學時背著都覺得力,考完試就恨不能都還給老師,如今雖然背古文背的多了,顯不出它們的長和難了,但要自己學著寫起來……

往好處想想,萬一他能寫出一首流傳後世的古詩,讓那些小學生們痛苦的背誦,也算不負此生了。

他嘴角露出一絲神秘的圍笑,搓了搓手,倒有些期待今天的家庭作業了。

陸先生剛在木板上寫了「三平調」,回頭看到他眼冒光,一臉興奮的模樣,不禁皺了皺眉:「我方才就講了講拗句如何尾,你笑什么?莫不是心跑到別處了?」

崔燮連忙搖頭,解釋道:「學生只是從前寫律詩時深以押韻、對仗為苦,如今隨先生學了古詩,覺得思路開闊,不禁為之高興。」

陸先生輕微地白了他一眼:「學了古風也不能放縱,你要科舉進士的人,應制詩才是本業!何況古風也不全是不入律的,自然也有入律的古詩,照樣講究平仄粘對,只不過有仄聲韻與平聲韻交替,不如律詩那般一韻到底罷了。」

古詩到底不全是古人寫的,自律詩格律定下來後,就有詩人依律寫古詩,如高適、王維等人就是入律派。不過崔燮聽過之後還是覺得那種不入律的古詩最好,簡單朴實又好寫,不像律詩的格律、對仗那么反人類。

陸舉人既肯叫他寫拗句,自然也不是那派寫古風也要嚴格入律的詩人,留作業時照樣從寬留了不入律的古風,讓他把鉛筆吟擴寫成長篇。

崔燮可看出他推行鉛筆的意志了,轉頭就叫小申哥燒了些粉筆粗細的結實鉛芯,又尋人打了一把鋼刃的削筆刀,叫小松煙送去給陸先生用。

陸先生忙著設計新式教學法,一時也顧不上找他要作業,崔燮自己偷了偷懶,又把學習壓力轉移到了崔衡這倒霉孩子身上。

自己學習再忙再累,出題時只要想到崔衡做題時的慘狀,他心里就平衡多了。

《御制大誥》七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