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0(1 / 2)

政要》等史書。給太子講史也不講什么朝政、時務,只規勸太子用心讀書,恭敬孝順天子和太後、皇後而已。

講過史書,又有正字官侍奉太子臨書,倒用不著講官們了。

太子端坐在椅子上,溫和地說一聲「先生吃酒飯」,眾講官們則行禮告退。崔燮雖然不能抬眼看他,心里也能描繪出一個孤獨的留守兒童眼睜睜看著他們行禮轉身,走向外面陽光下的模樣,自己卻還得關在大殿里臨書的可憐身影。

也真不容易啊。

他看著外頭晴好的天空,默默地為太子嘆了口氣,轉身跟在官人們身後吃筵席去了。

作者有話要說:沒找到太子講筵的資料,就按著皇帝經筵直講混著寫了。寫詩時查的資料也不夠,寫得很差,大家見諒,回頭如果能找到合適的資料可能再改,不行就只能這樣了

參考

《明代經筵制度研究》金敏志

《明代經筵日講制度論述》孟蓉

《詩傳大全》

《詩義會通》吳生

第136章

眾人出了便殿,就往左順門領筵。

宮里到二月間尚吃河豚,飲蘆筍湯,吃桃花。講筵席上不安河豚那么珍貴的菜餚,多是些本地常見的雞鴨魚肉和河鮮,魚倒是管夠。此外就是燒豬、燒雞、燒鴨、大小套腸、炸羊尾、腰子、燒筍鵝、爆炒羊肚、魚、柳蒸魚……之類京里常見的肉菜,各地來的蔬菜、腌菜之類更是不可勝數。

除了黎大人是吏部堂官,剩下這些未來名臣都還在翰林院過著清貧日子,吃宴時絕不客氣,還勸崔燮這個小新人:「不要拘束,多嘗些新菜,也算你來了一趟宮里。」

他們這些人月月都能吃幾頓,崔燮卻只來宮里一趟,往後就算有機會再參與講筵,也不知是幾年後的事了。

崔燮領了他們的好意,專朝著自己來到明朝後還沒吃著過的外地蘑菇、海菜下手,雨露均沾,不客氣地吃了個肚兒圓。講官們則各有偏好,也都甩開筷子,撿著自己愛吃的下手,不用講什么面子。

吃過席出來後,幾位講官一邊慢悠悠地走路消食,一面感嘆著:「做講官最大的好處也就是宮里能賜些茶飯了。那些鄉下秀才坐個館,一年也有五六十兩銀子,咱們做翰林的這點薪俸,也就當是人家的一半兒,幸得不時還有些筆墨錢鈔賜下,吃經筵時能往家里帶些吃食,不然在京里如何過下去?」

這些講官平常自相打趣,這回多了個年輕生嫩的新人,便和他開玩笑說:「崔監生來日殿試時寧可考低些,能在二甲里就好。以你這般年紀品貌,只要不進翰林,自能穩穩當當地做一任給事中。到時候帖子上能寫拳頭大的名字,六部堂官也要跟你結交,外放出去便是一地巡按……比咱們在翰林坐冷板凳強得多哩。」

崔燮聽著這群未來大佬接地氣的吐槽,就想穿回去捎一套明史來,讓他們看看自己將來要當閣老、尚書的內容,長長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