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40(2 / 2)

「臣對:臣聞」

先把套詞寫上,再梳理脈絡。

成化帝所問的既然是如何能使諸臣各任職分,自己垂衣裳而治天下,他自然就得從這里入手封建統治的根基,就是君權天授之說,論及君臣之道,治世之法,都繞不開先肯定皇帝受命於天的正統性。所以皇帝出治之道,自然就是體天心,循天命,然後才能垂聖治而掌天下。

他略組織了一下語言,在稿紙上寫道:「臣聞帝王之御極也,體君道以奉天心,而後可以建久安長治之業。」

已寫了君,再就該寫臣了。帝王要建長治久安之業,就得靠臣子內治外戰,上奉君命而下靖平天下。

不過真要簡單地直照意思來寫,文章格式必定顯得凌亂,誦讀起來音律也不好聽他跟著李老師讀書這么久,別的不說,至少記住了寫文章要講究文法和聲律。文法無過於圓融,聲律要寫得好看還是得靠比偶句,裁剪整齊,音聲協和,讀卷官默默誦讀時也會覺得適意。

且有君王之道的出句對比,寫臣子這句也就有了格式,有了相對應的要求,反倒比全散句好寫。

對句與出句實則就合成一個大的排比,所以即便是論臣子之道,也得從「帝王御極」句連下來,不能直寫臣子如何,而要寫帝王如何驅使臣子,使其做好為臣之道。

金殿奏對的文章也不用畫句讀,直接在剛剛寫好的墨句上寫下「肅臣紀以奉天職,而後可以成內修外攘之功」,兩句都統攝在「臣聞帝王之御極也」的起首句下,字字相對,體例規整,足可當御前文章了。

他自己按著李老師判文章的標准卡了卡,滿意地留用了這兩句,又習慣性地寫了個「何也」轉換話題,引出下面一段關於君無為於上,臣分勞於下的議論。

不過寫完「何也」,他忽然想起來自己在前三場里已經用過兩次這個詞了。雖說考官可能不介意,他卻是個對自己高標准嚴要求的人,遂即把那個「也」塗改成了「則」,而後才論起「人君者,天之所授,以統一萬方而臨馭兆民者也。」

因君王位尊任重,所以其道常主逸。而臣子是受天命輔佐君王者,須任事負責,所以臣道常主勞。

君道主逸,對應題目中的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宣王「不勞而治」;君不勞,臣自然就要勞了,人臣勞於任事,平靖天下災禍、安撫域中萬民,君王才能行無為之治。

再從「無為」「有勞」兩方面下手,繞著圈子兜著口水話把開頭「長治久安」「內修外攘」之意擴寫出一百來字來占占卷面,就算論盡了君臣各自所安之道。

正論之後再略反論一下,若「不然」呢?若君主不肯無為而治,則以一人之身如何能理萬機?百官不肯奉君勞事,各有司之職該如何運轉?

「故君必率臣以圖久安長治之業,臣必輔君以樹內修外攘之功」,君臣上下各盡天命而安其位,才能令朝廷昌和,百姓安居,萬方歸順。

如此方能令三代之治重睹於大明。

寫到這一步,君道臣綱已明,文章中心已點破,他的問對也終於可以從籠統的「道」回歸現實,按著御題中的內容逐條對答了。

理論結合現實的第一步,就是把今世之君與理論中的天命之君聯系起來。

「惟皇帝陛下……」崔燮謹慎地把「皇帝陛下」頂格寫好,剩下的就是閉眼吹:什么「秉中正之德」,「洽御天之運」,「契玄元之休徵」……反正吹皇帝是政治正確,誰都不能說他不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