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71(1 / 2)

,發現痕跡後便派人探明真相且呈給了大使,這也是因為其一早便附議學習大魏禁煙的緣故,使得大煙在交趾一出現便被舉報,否則只怕淪為真臘一樣的境地,蒲甘則不然,元清帝雖不會責懲蒲甘,但也不會派人去幫忙,若蒲甘能自行遏制住便罷了,若遏制不住正好趁著這回將它和真臘一起拿下。

元清帝義正言辭駁回了真臘使臣的請求,一邊派人將他們安穩送回國,包括駐扎長安的真臘大使,一邊旨令快馬加鞭到邊關,大魏與真臘正式開戰。

這一仗幾乎是壓倒性的勝利,吳靖帶領四師幾乎直線挺進真臘國都,沿路那些飽受大煙摧殘和迫害的真臘百姓甚至歡迎魏軍進城。

這就看出了文化入侵的作用,以及放開行商,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到報紙舞台劇話本漫畫等等,幾乎每一樣都在向它國不間斷輸出,尤其真臘乃大魏鄰國,各種新鮮事物傳輸的容易且迅速。

在真臘百姓眼中,大魏便是上國,各處繁榮,叫他們無比欣羨,當然這里面也有吳靖派斥候兵沿路散播輿論謠言的作用,百姓們一聽魏軍殺來,勢不可擋,自是保命要緊。

真臘等級森嚴法典嚴苛,土地皆由王室貴族掌控,百姓需繳納地租才能耕種,下層平民奴隸對上層王室貴族本就多有不滿,如今有人輿論誘導,很容易倒戈。

吳靖行軍順利,蒲甘卻是嚇破了膽子,一邊急忙遏制國內大煙流傳,一邊迅速遣使臣來請罪,蒲甘國王為表誠意,使團領頭的是一位王子,說是向往大國風范來順道學習,實際是作為人質,元清帝也不客氣,直接讓人留下了。

其它各國見此情形紛紛沉默,哪怕原本強勢與大魏遼國三國鼎立的匈奴也一聲未吭。

而就在真臘一戰順利進行的同時,遼國那邊也終於有了動靜。

第175章伏誅

從遼帝駕崩至今已三月有余,一國三月無國君,這在大魏是絕無可能之事,遼國竟真的做到了,實在叫人啞然,主要是有遼太子和皇長孫在,在多數朝臣看來,這皇位總歸會為他父子二人所得,且不管誰上位都是正統,拖些時日也無妨,何況此事也事關他們切身利益,不得不斗,若換成其他王爺皇子,絕無可能撐得這樣久。

遼太子和皇長孫也知道不能長久,但兩父子矛盾已深比鴻溝,說是父子,倒更像仇人,遼太子並非只皇長孫一子,皇長孫下頭還有四個異母庶弟,其中最小的是太子寵妃所生,極得太子寵愛,太子妃早已逝世,皇長孫在遼太子面前可謂孤立無援。

否則兩父子也不會成現在這般,皇長孫的子嗣也不會一折再折,以至於至今膝下只有一個病怏怏的庶子,偏遼太子未繼位一日,皇長孫便不得另開府邸,只能與其父一同住在東宮,直到遼帝薨逝,才得以抽身,後院很快便有妃嬪懷孕,這下更驗證了他子嗣單薄的蹊蹺。

生母的病逝,子嗣的夭折,皇長孫與遼太子之間絕無緩和的可能,遼太子也深知不能讓皇長孫上位,否則他只有一死,連同寵妃幼子也都沒了活路。

這樣深的矛盾,父子兩如何甘心握手言和,楚王便是拿捏住了這一點,無所顧忌,甚至這兩父子會變成如今這般,他恐怕沒少在其中出力。

至於說這矛盾中有沒有大魏的手筆……

元清帝笑而不語。

總之,三個月的僵持,終於楚王率先按捺不住興兵北上,他雖手握大軍,但五十萬大軍吃喝住行皆是問題,三個月的空耗,便是他事先有再多准備也耗不起,他心懷大業,又豈能肆意搜刮百姓,若再耗下去,只怕不用起事,從內里便會潰散。

遼太子和皇長孫也是仗著這一點不著急對外,內里斗得熱火朝天,這也是他們朝大魏求援的原因之一,有大魏幫忙牽制,楚王更會顧及許多。

然而又怕大魏趁火打劫,並未讓魏軍真的入關。

元清帝對這兩父子的厚臉皮也是有了見識,既想要幫忙又不希望被人染指,哪有這等美事,毫不客氣大開口要了五座城池。

遼太子和皇長孫竟也丁點不猶豫便答應了,大約在他們眼中眼下沒有比先奪到皇位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