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0 當仁不讓(1 / 2)

漢祚高門 衣冠正倫 1871 字 2021-06-16

烏程大縣,未有吳興已有縣治。東吳末帝孫皓始立吳興郡,郡治烏程,取「吳國興盛」之意,過了十幾年,吳國就滅了。

烏程地臨太湖,原本武康都由縣土分割立縣,時下仍是吳興郡治土最大的一縣。縣名由來,據說是當地烏氏、程氏兩家善於釀酒而得名,如今烏、程兩家已不復存,這釀酒傳統卻流傳下來,烏程便是時下吳地最大美酒產地。

本著業務沖突,知己知彼的想法,沈哲子接下來幾天參加各類集會,先要做的便是品鑒各家提供的私釀美酒。如此清逸才名尚未彰顯,嗜酒成性反倒悄然流傳。

這幾天沈哲子參加集會不少,所遭受的待遇並不太壞。畢竟他乃是紀瞻弟子,老爹沈充又是當下吳興士人為官最為顯赫者之一。各家無論心內作何想,面子上的客氣總還能保持。

吳興立郡不到兩代人的時間,並沒有真正清高顯赫的一等郡望。如吳興姚氏這種所謂的舜帝血裔已經可以稱得上清望門戶,余者皆如沈家一般以武興家,盤根鄉里,文化氛圍要遜於吳郡與會稽。

作為紀瞻弟子,沈哲子已經算是吳興籍年輕一代中為數不多略具清名者,在時下崇尚玄風虛名的氛圍中,頗受看重,因此各家也都不敢怠慢。這也是沈家那群老人決定讓沈哲子來此的原因,沈哲子年紀雖然不大,身份名氣卻足夠鎮住場子,這也顯示出吳興士人在這東晉時代的幾分尷尬。

短短幾天下來,沈哲子連軸轉參加各類集會,除了品嘗各家美酒之外,也將吳興郡內一些頭面人物認識個遍。偶爾也一些清趣妙論,將自家堂兄弟們推出來混一混名聲。

時下九品官人法雖然重門第而輕鄉議,但吳興郡內各家門第也就如此,能積攢一些名聲為時人所重,對於最後的定品還是有些用處的。虞潭就算真要針對沈家,也不能全然不顧鄉議評論。

各家雖然表面其樂融融,內里究竟作何打算,卻就不足為外人道了。倒是有幾家大戶如烏程丘氏、臨安吳氏旁敲側擊詢問沈家種種,隱隱有要賣糧給沈家的意思,所圖無非沈家田產。此類暗示,沈哲子皆是嗤之以鼻,不予理會。

距離冬月尚有兩天,新任吳興郡中正虞潭終於到達了烏程郡治。隨後郡府便通報各家,約定冬月初一在郡城之北弁山山庄舉行集會,屆時中正官虞潭將會在那里考校各家子弟才學。

短短兩天時間,消息絕無可能擴散到吳興全郡,更不要說聞訊趕來,時間可謂倉促。

但話說回來,夠資格參加鄉議定品的家族,早在虞潭到來之前便已經先一步趕來烏程,雲集於此。若連這點人脈消息渠道都無,換言之就算來了也不會有什么收獲。看似簡單一個日期規定,就已經殘酷的將一大批人隔離在外。

一俟得到這個消息,各家又開始緊鑼密鼓的准備,原本各家扎堆兒的集會統統作罷。時下朝廷選材取士雖然並非只有九品官人法,尚有察舉征辟並行,但這畢竟是主流。能否在中正官品評人才時獲得高一點的品級,是門第最為直觀的體現。

換言之,如果沈家族人在今次集會盡數折戟,那么沈充擔任會稽內史的資格都要受到質疑。這是以輿論影響政治的一種手段,因此絕對不容有失。

客居徐家庄園的沈家子弟這兩天都收斂起來,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始准備。就連那個最為跳脫的沈牧都不再耍樂,每天跟在堂兄沈峻身後討教學問。但其實他早在沈充麾下擔任一個統領千人的幢主,而且前段時間因在會稽剿匪有功,得了一個秩比三百石的郎中勛官。

但武勛賤位,在這個年代是沒有什么含金量的,就連沈哲子這個關內侯都還只是一介白身,沈牧自然也免不了三年一次的鄉議。

相對於堂兄弟們緊張兮兮的樣子,沈哲子則要淡定得多。一來他今年還不夠年紀參加定品,二來心知如果虞潭真要針對沈家,這些准備工夫也無用處。

與其做那些無用功,還不如把心思用到更恰當的方面。所以這兩天時間,沈哲子跟在隨行的族叔身邊,約見彼此交好的各家,表明共同進退的立場,先把自己這一方的陣營穩住,才好積攢力量予以反擊。

冬月初一很快到來,這一天,各家車駕紛紛出動,絡繹不絕趕向城外弁山。原本略顯蕭條的鄉野,因這川流不息的人群,復又增添濃濃生機。

沈哲子所乘牛車車簾盡數掀開,他興致盎然望向周遭那些情緒各不相同的待品士人。時下人門第之外最崇風度,泰山崩於前而談笑自若,那才是士族真正該有的做派,無論何時,逼格不能丟。

因此雖然此行關乎前程仕途,但那些士人仍要努力維持風度,所謂皮里春秋,最起碼表面不能流露出緊張情緒,否則便是卑而下之的劣等才情。

道途所見,呼朋喚友,狎妓漫游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車廂四壁皆除,大袖飄飄坐於牛拉板車之上,寒風撩開衣衫,曝露在外的胸膛手臂上雞皮疙瘩清晰可見,兀自淡定靜坐,只是間或吸溜一下已經流淌到嘴唇的鼻涕。

沈哲子眼看那位老兄已經凍得唇色青,有心要勸勸對方不如到了弁山腳下再來起范兒,還未來得及開口,那人已經咕咚一聲滾下板車,旋即便聽到其仆從大聲叫嚷:「快取姜湯熱酒,郎君已風寒暈厥!」

「哈哈,那庸人姚豐自作自受!」

沈牧自沈哲子車外溜達而過,他不耐坐在慢悠悠牛車上,索性下車左近游走觀望。沈哲子垂眼看去,只見沈牧嘲笑別人時臉色有些不正常的慘白,再細細一看,原來是傅了香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