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1 羅織有術(1 / 2)

漢祚高門 衣冠正倫 2387 字 2021-06-16

石頭城內一座簡陋的倉房中,中年人周正忐忑不安的坐在席中,當視線掃過對面坐著那神情嚴肅的幾人時,臉色便更顯局促。

「周君不必緊張,譙王殿下奉太保與駙馬之令前來詢問張尚書有關之事,余者不涉。周君你只要道出自己所知之事,據實相告,別的都與你無關。」

謝奕作為陪員列席提審石頭城內這一應台臣,微笑著安慰周正道。

可是聽到這話後,那周正更加狐疑:「張尚書有什么可查問?況且,我名微望淺,哪敢放言臧否時之名流。二郎,這當中是否有誤會?太保他……」

「閑話少說!問你什么,便答什么,別的都不必說!」

譙王對這些台臣們素來都無好感,否則也不會親自下場提審一應人等。原本沈哲子派他來就是掛名,用他宗王名頭震懾別人。畢竟張闓乃是九卿之位,人望不淺,若派一些刀筆吏來,根本就問不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不過譙王對於早年間被台臣們疏遠冷待的經歷終究心意難平,今次有了這個機會,自然不想放過。

「大王請稍安勿躁,我來為周君詳解一下此事緣起經過,以供周君有所權衡。」

謝奕起身圓場,順勢將那周正請至角落里,然後才低語道出緣由。

那周正聽完謝奕講述,眉頭便禁不住皺起來:「我等無罪而咎,被久困此城之中,不能與城中親友傳訊溝通。張家郎君心憂其父安危,即便一時失言,那也是情難自禁,至孝之舉。只要駙馬肯將張尚書並我等釋放歸都,怨言自消,又要怎么追究?二郎,我覺得此舉似是有些小題大做啊!」

謝奕聞言後便冷笑一聲,語調也變得有些冷淡下來:「周君此言,我卻不敢苟同。那張家郎君若是暗室閑語,那也無傷大雅,一笑置之。如今卻是滿城所見,群臣共聞,這讓人如何能等閑而視!駙馬率我等百數人不惜性命,以身犯險,敵陣中舍生忘死,才將京畿從叛軍手中奪回!」

「而後駙馬不辭辛勞,奔赴曲阿剿殺叛軍余眾,我等奉命守衛京畿,須臾不敢松懈,唯恐辜負朝廷重托任用!即便不言功事,這一片苦心卻被斥為冤屈賢良、恃功而驕,這讓人心如何能安!我不妨直言周君,我等微末之人甘為寒傖武事,所為者忠義顯名而已。此名不容微塵之玷污,若不能查明以彰公義,此事決不罷休!」

「二郎,這、這……何至於此?我不是……」

周正見謝奕已是勃然色變,心緒也難再淡然。其實從他內心而言,更多還是偏向張家多些,畢竟眼下他與張闓才是同病相憐,被苦困石頭城。張沐斥責沈哲子,也算是幫了他們。然而謝奕那決然態度,卻讓他不得不面對現實,繼而意識到時下勢位已經不同,一味強硬未必就會有好結果。

「二郎所言決不罷休,不知駙馬將要如何處置此事?」

作為早先離開台城前往荊州軍營中眾多台臣的一員,沈哲子的強硬作風給周正心內留下不小的陰影。而且他們又被荊州軍驅逐,陶侃那里已經表態不會支持他們以抗衡沈氏,因此才又落入到眼下這步田地。此時聽到謝奕這么表態,難免會有所忌憚。

「周君你要明白,不是駙馬要如何。駙馬他軍務操勞,哪有閑心理會這些瑣事。但是,張家郎君此言卻難免會讓時人誤解,薄視我等功身。太保統攬全局,將此事交付駙馬,意味如何,難道周君你還不明白?」

「我明白,我明白……」

周正聽到這話,緩緩點頭,腦海中卻是轉過了諸多念頭,過了好一會兒才凝望著謝奕低聲道:「早先駙馬往見陶公頗受阻撓,但這件事我是真的無涉,求二郎你念我曾為令尊掾屬,替我在駙馬面前分辨幾句。我……」

「這些小事,不必再提。當務之急,譙王殿下親執刀筆,要深究此事。言盡於此,究竟該怎么說、怎么做,周君你自己一定要仔細權衡。」

說完這些後,謝奕便又返回了原本的位置坐定,遞給譙王一個眼神。

那周正皺著眉緩緩往回走,似是在權衡利弊,當他終於坐回原位時,似乎也終於有了決定,張口說道:「我家與張尚書家,也算是世代比鄰。張尚書雅量清望,世所公知,這些都不必再提。既然大王有問,我便言一些不為人知之事。張氏居鄉,鄉聲委實不高……」

話題一旦打開,一時便難收住。譙王始終陰沉著臉,只是示意旁邊兩名書吏將周正所言張氏種種盡數記錄在案。那周正一邊交代著,一邊偷眼觀察譙王的神色,卻始終不見好轉,索性一咬牙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反正言一樁也是出賣,言十樁也是得罪,惟今之計,先將自己置於安全之地,然後再考慮其他。

這一場問答進行了一個多時辰,張家的黑料委實被挖出來不少。一直等到那周正搜腸刮肚再也想不出其他,譙王才擺擺手,示意這周正可以退下了。

「二郎,我、我是否能歸都了?家業艱難,歸心如箭,盼二郎能夠……」

那周正起身,目望謝奕可憐兮兮說道。

「周君請放心,早先是迫不得已將諸位留在石頭城,如今駙馬已經歸都,建康防衛充實,自然沒有再強留諸位的道理。」

謝奕還未答話,那坐在席中一直傾聽卻沒開口的匡術突然笑語道:「只是在此之前,尚要請周君幫一幫忙。先前周君所言張氏之惡,實在讓人聞之駭然,不敢相信……」

「我、我可沒有虛言!貴使若不相信,可逐一查證,若有一點虛妄,願受懲處!」

那周正聞言後連忙正色表態道。

「我等自是信得過周君,只是周君也要明白,張氏丹陽望宗,張尚書又為久負清望的重臣。若僅此孤證,實在難以讓人盡信。駙馬常言孤證不舉,若僅以此論張尚書之功過,不免失於偏頗,流於攀咬。所以還要麻煩周君仔細甄別,如此諸多樁事,若能得三人舉證,才可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