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1 恭請師君(1 / 2)

漢祚高門 衣冠正倫 3050 字 2021-06-16

隨著清議的展開,整個建康城都變得活潑起來。

台內對此雖然做了充足的准備,但是仍然低估了各方的熱情。仿佛天地回溫的青蔥綠意,大量時賢從四面八方向京畿涌來,尤其京府、吳中等本就人煙稠密之地,更是滿船滿船的到來。那股熱情甚至較之中興建制、元帝登基時還要洶涌澎湃得多!

很快台中為此所准備的邸舍便都人滿為患,台中自然不能坐視這些人露宿街巷,於是又忙不迭征用都城內外諸王勛舊的別業庄園,用來安置這些人。

這些人在地方上便是名流豪富,到了建康後自然也不能隨意糊弄,加上宴席、集會連場,難免要讓都內各類物用價格飆漲。薪柴竹木類暫且不說,類似酒水這樣必不可少的商品,價格更是飆升數倍。類似越冬窖藏的柑橘,市價一枚便達千數錢之多!

台中為此也是苦不堪言,那些人入都找茬在所難免,台臣們不止要承受諸多有理無理的刁難,還要費盡心機將這些人的起居用度安排好。許多平日得過且過的事情,如果在這個時節出了什么紕漏,那么錯誤將會被加倍的放大。對於一些懶散慣了的台臣而言,簡直就是折磨。

因而,有的台臣為了避免多做多錯,索性直接托病請假在家,乃至於自己也加入到這場狂歡中。但敢這么做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台臣就算難熬,也只能咬牙堅持下來。

新建的台城數道門戶齊齊洞開,除了巡弋警戒的宿衛們之外,還有大量的台閣、公府掾屬、吏員們行色匆匆的穿梭往來,奔走傳遞消息。

王太保身兼司徒,本身就負責總領清議,因而其官署也是台內最為忙碌的場所。各官署緊急抽調來百數名吏員於此候命幫忙,甚至皇帝特詔允許司徒府新增六名從事,參與分勞。

盡管增加了許多屬官,但王導身為主官,每天也是忙得昏天黑地,不復從容。毫不誇張的說,假使他多出恭一次,積攢在案頭等待批示的函文便能摞高數尺!

「沈維周雖然入台時日不長,但也算是做了許多實事。」

看到吏員們又將滿滿一箱的函文搬入進來,王導在席中忍不住對新任的司徒左長史泰山羊忱感慨道。

原本台內函文往來,還是紙、簡並行。去年沈哲子擔任東曹掾期間,大力倡議要以紙代簡。雖然台內並沒有決議行詔推行,但是也有所接受,習慣了用紙張書寫,即便是地方上有簡牘送來,也都轉錄紙上才送入台內。

這么多函文匯聚堆疊,假使還像以往那樣紙簡參半,只怕整個廳堂都要裝不下,那場面王導想想都覺得頭疼。

羊忱聽到這話,只是哂笑一聲,說道:「可惜,可惜……」

王導自然明白羊忱在可惜什么,說實話,對於沈哲子的能力,他是非常認可,如果可以的話,他也真的想厚用這樣一個既有能力,又足夠務實的年輕人。然而現在,彼此間已經展到近乎針鋒相對,再好的人才,終究難以為用。

這么多函文,大多數都與當下正在進行的清議有關。這一次清議,可謂是南渡以來規模空前,甚至於較之於中朝幾次大規模的清議都不遑多讓。

雖然整理批閱這些大大小小集會議題的記錄,任務枯燥又繁瑣,但卻是一個極為難得能夠更加清晰了解時局人心的機會。小到人才的推舉臧否,大到政策的民心相悖,在這些時賢的討論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想到這一節,王導便忍不住由席中站起來,走出房間轉向側室。他家中一些任事的子弟,今次都被王導借這一個難得的機會,強令他們都投身進來,希望能夠有所磨練。

以往王導也不會這么刻板,樂得子弟們依照各自性情各有展。可是近來他是深有感觸,諸多子弟或是雅趣盎然,時譽不淺,但卻實在缺少具有務實態度和才能的人選。當然這些案牘雜事可以交付屬官吏目去做,但若是完全不懂,在這個激烈變動、不進則退的時局里,實在不是什么好現象。

然而在行到第一個側室時,看到房間中的情形,王導臉色便陡然陰郁下來。這房間內乃是他次子王恬,此時房中橫著兩張素色屏風,薄紗上依稀投射出王恬身體輪廓剪影,正一手托腮垂凝望棋盤。至於那些由王導親自挑選出來的函文,則整整齊齊碼在外間書案上,紋絲未動!

王導眉頭已是深深蹙起,正待舉步入房開口訓斥幾聲,卻見蔡謨正在侍者引領下匆匆行了過來。

「太保……」

蔡謨上前恭敬為禮,王導略一沉吟,示意蔡謨隨他行入另一間沒有人的房間內。

因為前日犯的錯,蔡謨在面對王導時,便不敢再如以往那般隨意。因為他已經意識到,王太保雖然在大多數時候看來都是和藹無害,但真正事到臨頭的時候,才能顯露出其人在時局內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那種綿里藏針的高手段。

落座後,蔡謨便從袖中掏出一份密章呈給王導。

接過密章匆匆一覽,王導眸中忍不住閃過一絲異色,並不急著表看法,只是望向蔡謨笑語道:「道明對此怎么看?」

「唉,後生可畏!此前我真的是小覷時論,失於冒進啊!」

蔡謨聞言後便苦笑一聲,他近來一直負責引導清議輿論,想要將駙馬沈哲子拉入進來。可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才真正認識到那位駙馬為何能廣得時譽,擁有怎樣縝密的手段和能力。

密章上所記載的,便是最近這段時間來,蔡謨試圖讓鄉人們動對沈哲子的輿論攻訐的幾次嘗試。結果讓人沮喪,統統以失敗告終,沒有激起太大波瀾。

在這幾次嘗試中,有的是集會中已經講到沈哲子的話題,可是很快便被另外的話題所取代,有的則是言到沈哲子的劣跡,即刻便有人出來據理力爭、為其辯解,有的在集會當時對沈哲子批判的厲害,可是集會之後與會者對此卻絕口不再提,根本沒有什么回響和醞釀。

清議的影響力大,就在於其廣泛性,如果一個話題不能獲得廣泛的討論和關注,那也就根本沒有意義。時人注意力根本不在於此,哪怕他們小圈子如何痛罵批判,不能廣為人知,不能普世流傳,那也就根本不具危害性。

沈哲子雖然年紀小、資歷淺,但時名卻不低。雖然那些參加清議的時賢們不乏身居鄉里,對於時事所知不多,但就算以前不知道,可是來到都中後,對於駙馬沈侯這個名號肯定也會或多或少有所聽聞。如今這個新建的建康城,可以說滿城都有其人留下的痕跡,不可能沒有聽聞。

要將一個名望不低的後起俊彥,在時人面前活生生抹去存在感,這當中所需要動用的人力和手段,想想便要讓人咂舌。

正因為見識到了對方的手段和能力,蔡謨才意識到此前自己居然想甩開太保與沈氏較量一番,簡直就是一葉障目、自不量力。

「道明倒也不必自薄,今次之清議,與會者極眾。沈維周不過是鵲起之後進,人未盡識,也是正常。」

王導笑著安慰了蔡謨一聲,其實心里也有無奈。資歷淺有時候也是一種保護,參加清議的人許多鄉望濃厚者,本身長居鄉里,遠來一次,所望乃是王導、溫嶠這樣高標久矣的名士。在他們心目中,沈哲子算是什么?

區區一個四百石,談論其人之是非,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即便其人有什么出格舉動,多半也是頑童瞎鬧,又能對時局造成什么長遠的流毒和深刻的影響?他們長途跋涉來到建康,結果只糾結於一個四百石官員的是非,面子上也過不去。

所以,王導也根本就不寄望能在清議初期便解決掉沈哲子。這些時賢在都內活動久了,難免要耳濡目染,頻頻接觸到與沈哲子有關的一切。有了這一層鋪墊,再將話題引到其人身上,才會引起廣泛的關注和參與。

另外,蔡謨所見還是仍淺。他這幾次嘗試,所選的或是南宗貉子僭幸成為駙馬、又或其人大修私埭之類的話題,本身就有問題。大部分人家對於南人、北人成為駙馬,其實還是不怎么感興趣,反正無論何人也輪不到他們。至於據地自肥之類的事情,時下誰家不做?鬧大了對他們有好處?會去討論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