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1 恭請師君(2 / 2)

漢祚高門 衣冠正倫 3050 字 2021-06-16

聽太保言到這些,蔡謨便不禁有些尷尬,他明白這些罪狀對沈哲子而言有些不疼不癢,甚至還不如直接談論早前其人一番言論引得都中斗毆的舊事。但他在這件事情中涉入太深,他擔心再吵鬧起來,自己也難獨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就算能將其人搞得千夫所指,但自己也被時評所非,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幾日後,京府盧鋮盧師君將要抵都,屆時我會親往迎接。只可惜早年髙隱鍾山的嚴穆嚴師君沒於戰亂,不聞其詢,否則,必能窮爭於駙馬妖悖之論。」

蔡謨不敢再留私心,連忙說道。寒食散與玄風道法本就頗多關聯,如果能夠借助天師道幾位師君之口去打擊沈哲子,不愁不能成功。

王導聽到這話,眉弓卻是驀地一跳,不動聲色的掩去神態的不自然,說道:「沈維周德與才悖,實在讓人惋惜。他沖幼得顯,親長難免溺愛過甚,論到其人是非優劣,未必也是生性如此。殊榮重譽,裂土厚封,賢長者尚不能淡然以對,何況少年……清議之論本就不乏虛妄,再附玄說,不免虛而益虛。我是希望這少年郎能知毀而改,不要因謗害士。」

蔡謨聽到王太保否定了自己的提議,只是更增加了其人虛偽的看法,倒也並沒有更往深處去想。若是可以的話,他也不想在這上面做文章,免得自己被攀咬出來。

又言了片刻,王導才將蔡謨送走。今次清議,規模空前的大,針對沈哲子只是局中一隅,不值得放置太多精力。

再回到廳堂內,王導又埋一堆函文中。近來他所批閱的主要是荊州和江州方面,王舒在江州的處境很不理想,並沒有揮出預期的作用。而且從清議的內容上來看,其人在江州的位置也略有不穩,許多江州士人對王舒都不乏怨言。

這一部分內容,王導都使人整理抄錄下來,動到江州去。有了這些指導,相信王舒能夠有的放矢,對當地那些豪宗或是拉攏、或是打壓,讓局面穩定下來。

至於荊州方面,討論也很激烈。除了一些諷刺陶侃家教太劣、諸子橫行不法的零星言論之外,主要還是集中在陶侃年前便准備的針對襄陽的軍事行動上。許多人對此並不看好,或者說不想讓陶侃兵攻打襄陽。

本來對於用兵與否這個問題,褚翜希望能夠放在清議中討論,由台中出面主持。褚翜是支持陶侃出兵的,大概是想通過在清議上駁倒那些反對者,從而對陶侃有所聲援。

王導是不看好這一次軍事行動,雖然軍事非其所長,但卻知道陶侃就連籌措糧草都要靠江州人幫忙,憑荊州的底蘊,即便是將襄陽攻下來,也很難長久維持下去。

原本王導是打算將這些清議內容摘錄下來,給陶侃過去,讓他明白民心不樂戰,將此事暫緩一下。可是在考慮了一段時間後,他決定暫緩一下。陶侃用兵於北,對江州方面關注肯定會不能兼顧。王舒那里壓力小了,做起事來也會從容許多。

至於東揚州方面,王導也不乏關注,但卻沒有什么好消息。東揚州今次入都參加清議的人也有不少,但是在這些人的言論中,幾乎找不到王彬的存在,就好像東揚州根本沒有這個人。由此可以想見,王彬在會稽是多么的沒有存在感,被沈充壓制的幾近於無。

對於王彬,王導心內是極復雜的,既不乏惱怒,又充滿了愧疚。其實以如今東揚州的情況來看,王彬留在那里意義已經不大,難有作為,反而占住位置,讓台中不好再另擇良選,不如召回台中來改任旁處,另擇良選前往會稽。

可是是否召回王彬,他心里尚有遲疑,倒不是出於國事考慮,而是不知道該要怎樣面對王彬。王興之的死,無論怎樣解釋,以王彬的脾性,都難免會加劇彼此之間已經存在的裂痕。所以就算要召回王彬,也絕對不能在清議之前召回。

不過,東揚州一些人的聲倒是引起了王導的注意。其中之一,是南面幾郡山越擾民作亂,而且規模似乎還不小。另一點,則是東揚州本地人的吵鬧,主要集中在沿海幾郡的鹽田糾紛。

這兩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雖然清議本就有廣擷民聲的意思在里面,但地方各自情況不同,該要如何處理,台中也難干涉太多。

如果能夠讓沈充離開會稽鎮所,南下鎮壓騷亂,或許能給王彬爭取一個機會,利用沿海幾郡的糾紛,將東揚州撕開一個口子。如果王彬能夠利用好這個機會,當然最好,可以再長留會稽。如果還是不行,日後再將他召回來,應該也會輸的甘心,不會有太多怨言。

於是王導便拿起筆來,將這一條思路先記下來,打算稍後力推動一下。至於沈充去或不去,關系倒是不大,去了自然好,不行也能給其人再增添一條黑料。清議還要持續數月之久,火什么時候會燒到沈充身上,王導雖然不能預知,但卻不乏期待。

早春時節,清議已經進行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但是入都參加者並沒有減少,反而因為天地回暖出行方便,入都的人更多起來。

都南碼頭附近,三艘大船並航而來,幾乎將水道都給占滿。碼頭上人潮如織,除了都內尋常的民眾以外,在靠近河道的人群前方,更有宿衛兵丁列隊警戒,而且周遭停滿了華貴車駕,幾乎將整個碼頭都給填滿。

如此一個浩大的場面,一望可知必然又有大人物抵達建康。

大船緩緩停靠在碼頭,久候的人群紛紛往前涌來,想要瞻仰盛容,場面一時間變得更加喧鬧,甚至有人不慎被擊落下水,在水面上不斷撲騰呼救,狼狽上岸後卻不忙著換衫,渾身濕漉漉站在冷峭春風中,神態專注的仰望大船。

停穩了的大船上人影晃動,先出現在眾人視線中的是二十多名俊俏少年郎。這些少年郎一個個身軀挺拔,玉面傅粉,鬢角簪花,大袖寬衫行走起來飄飄如雲,列著整齊的隊伍緩緩自船上行下,而後將竹梯鋪上錦緞,分立兩側,齊聲呼道:「恭請師君!」

「恭請師君!」

岸上那些迎接者們爆出更加洪亮的吼聲,甚至不乏忠實信徒涕淚橫流搶跪於地,連連叩請。

又過了好一會兒,船上響起了悠揚悅耳的環佩交鳴聲,女子清脆、整齊如一的詠唱聲。道幢法蓋等打醮祈禳的禮器林林豎起,整整三十六名嬌俏美貌的羽衣仕女以竹杖白緞抬著一具垂幔步輦自艙中行出,緩緩步下了大船。

步輦帷幔中端坐著一個朦朧的身影,隨著行走在其座下隱有淡淡煙氣彌漫開來,這煙氣隨著微風擴散到人群中,味道香甜甘美、沁人心脾,令人醺醺然將欲醉倒,繼而便爆出一陣更加猛烈的歡呼聲:「恭迎師君!」

步輦緩緩落在了碼頭上,人群變得更加騷動,但這步輦周圍卻仿佛有一條無形的界限,令得人群無論怎樣騷動,都無人敢逾越上前。

碼頭上那些車駕里的貴人們,早已經紛紛下車,雖然自持身份不像尋常小民表現的那么癲狂,但也不乏人眼中流露出濃厚的敬慕光芒。

蔡謨等一眾台臣們不敢怠慢,快步行至步輦前,深揖作拜。又過了小半刻鍾,帷幔內端坐之人才在羽衣仕女攙扶下緩緩起身,繼而便行了出來,乃是一個身披鶴氅、博帶高冠、臉色白潤如玉、須亦是雪白筆挺的老者,此人便是長在京府開壇受籙的天師道盧鋮盧師君。

盧鋮臉上帶著微笑,緩步向前,一邊走著一邊向四面微微頷,其人目光所及,信眾們紛紛拜倒於地,口中或有出興奮癲狂的咆哮、囈語。

「久慕盧師君仙聲雅澤,今日終於有幸得見師君,師君遠來辛苦,入都後還望能允我等傾慕之眾為師君慶迎掃塵!」

台臣們再次上前禮拜,態度熱切恭敬。

「山野陋夫,何敢勞台閣諸公親自相迎!」

盧鋮在這些台臣權貴面前倒也並不固持姿態,欠身回禮,只是視線在眾人身上繞過一遍,繼而便嘆息道:「唉,今日入都,我是渴見一位少年俊彥,本以為抵都之日便能慰渴一見,沒想到終究還是失願。」

眾人聽到這話,雖然不乏尷尬暗嗔,不過還是忍不住問道:「何人如此榮幸,竟能得盧師君久念?」

「便是駙馬都尉吳興沈侯,年前身在廣陵,倒是見過沈侯一面,容瞻不遜時譽,可惜未作深談。近來又聞這位小友偶趣論,我是更想與他相坐論道了。」

盧鋮笑吟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