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憶往事 一(1 / 2)

一箭三雕 韓詠明 1011 字 2022-08-04

說蔡琰,還必須從蔡邕出仕做官說起。

蔡邕在圉村學館講學授道,盛名遠播,如果他一直這樣生活下去,那他這一生,很可能會有一個壽終正寢的善終。只可惜,不適合進入仕途的他,最終因為才學和盛名,被拽入了仕途。

建寧三年,太尉橋玄,實在敬重蔡邕的才學,舉薦他補河東長,緊接著拜郎中,校書東觀,又遷議郎。

蔡邕出仕做官的時候,桓帝已駕崩,靈帝在皇位上撐著呢。

在橋玄的舉薦之下,再加上蔡邕的博學和盛名,可謂是一入仕途,便連升三級。

橋玄是何許人?為何得勢宦官鼓動桓帝下詔,讓蔡邕進宮鼓琴,他不從,橋玄薦他,他卻欣然從之?

原來這個橋玄,公正廉潔,剛直不阿,謙虛勤儉,是個慧眼識才的好官。他的能力和品質,是舉國上下所眾知的,蔡邕怎會撥逆他的舉薦?

蔡邕因為博學,他出仕之後,凡是涉及到與學問有牽聯的差事,他常常發揮的是驚天動地,世人皆知。

漢靈帝熹平四年時,蔡邕奉命與五官中郎將正定《六經》文字。當時,蔡邕認為《六經》的內容,太俗儒了,太穿鑿附會了。文字也誤廖甚多,豈不貽誤後學?於是,他便奏請靈帝,要重新正定這些經文。得到靈帝的詔允後,蔡邕親自書丹於碑,命工鐫刻,共有四十六塊,立於鴻都門外。

碑石立後,每天觀看及摹寫之人是絡繹不絕,所乘從的車駕,就有一千多輛,那是填塞街陌,成為京城的一大景觀。

時人將那些石碑稱為《鴻都石經》,亦稱《熹平石經》。

厲害吧!僅憑這一奇觀,就可想而知蔡邕當時的盛名有多大了。

靈帝聞知後,恐怕鴻都門寒酸,惹人笑話他靈帝不重視太學設施,急忙命人修理鴻都學院的門庭(學習、研究文學藝術的最高學府)。修理好之後,工匠用掃白灰(粉)的帚在牆上寫字,蔡邕見了,突然靈光閃現,從中受到啟發,因而創造了「飛白書」。

這種飛白書字體,是筆畫中有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當時書法界之奇葩,更被時人稱奇。

常言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蔡邕做學問可以,傳經授學更適合,作賦撫琴也頂呱呱,可他為官從政,就不那么得心應手了。

可皇帝並不知道蔡邕不精於官道和治國,他以為凡是博學之人,都有一肚子大智慧呢,都善於出謀劃策呢!於是,就向蔡邕求教治國之道。

蔡邕這個大名儒也不客氣,立即給拿出了幾條策略,其中最經典的就是清除三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