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三六章 全塑汽車?(2 / 2)

「哈哈……沒想到小賈總了解的還挺多的。是,在50年代是會有這種問題,但是現在是90年代了,我們可以用全塑車殼,甚至全塑汽車。用玻璃鋼加入碳纖維,這樣延展性硬度什么的都能趕上或者超過鋼材,而重量卻下降一半。其實你之前說想要0.67l排量發動機和100公里時速的時候,我已經考慮到了要用玻璃鋼汽車外殼了……」郭老爺子微笑著說道,好像這種全塑汽車什么的,在這個年代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這種場面讓賈鴻漸一時間思維都紊亂了——他到底是重生到了過去,還是穿越到了未來了?怎么沒聽說未來有車子的外殼甚至全車都是塑料或者玻璃鋼的?

看著賈鴻漸吃驚的表情,郭老爺子笑著科普到:「其實在80年代的時候,是我們國家先興起的全塑汽車的概念,甚至全塑車殼就是我們國家第一個做出來的,當時還讓英國人大吃一驚,還專門跑過來考察呢。這個事情呢其實說白了,用國外的航空概念來說,就是復合材料,60年代末吧,國外就已經把復合材料用到了機艙門等地方,後來f14戰斗機的水平尾翼就用了硼纖維增強的環氧樹脂復合材料,再到後來的f/a-18,更是把復合材料用到了機翼以及機身上。哪怕就是民用飛機,到了80年代中期,受力較小的部件如升降舵、方向舵、襟副翼等開始應用復合材料制造了。飛機都能用,汽車用不是小意思?最多問題就是現在復合材料很多時候沒辦法工業化大生產,像是碳纖維玻璃鋼很多時候還需要手糊。不過手糊的價格也不貴,我估摸了一下,按照你的要求做微型轎車的話,全套的車殼大概成本8000元左右吧!如果造的夠多,咱們成本還可以壓低到7000甚至6000,如果能投入一些資金研發出來半自動或者自動制造的話,那應該壓到5000甚至4000都不成問題……」

擦……原來95年的科技已經這么進步了?80年代的時候賈鴻漸還小,他還真不知道當時中國人已經開始想著要做玻璃鋼汽車外殼,還驚動了外國人!不過估計還是因為玻璃鋼等復合材料在那個年代只能手糊,沒辦法產業化大機器生產,所以全球一直稍稍停滯吧?不過要是真的跟郭老爺子說的一樣,碳纖維玻璃鋼或者說復合材料的性能不輸於鋼,而且還有易於成型的特點,外加上重量輕,那他的那個國民車的計劃,說不定還真能完美實現!甚至搞不好價格還能壓到2萬出頭的地步!

不過唯一的問題,就是這生產線很難弄。生產線要是好弄,估計這些年外國人早就弄起來了。生產線不好弄得結果,就是產量低。要是鋼板弄汽車外殼的話,只要模具和工藝過關,那壓一下就出來了一個弧形頂,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甚至一兩秒鍾就一個車殼大致形狀就出來了。而這種復合材料制作的話,那板不能一秒鍾一個啊!這樣一下來產量就收到限制,產量受到限制,能賣出去的銷量就受到限制。

「好了好了,你這個當老板的,不用這么關注具體工藝方面的問題,公關可以找專家,回頭我讓海濤去找冶金工業部,去找他們的科學技術司,那邊兒專門研制各種新技術新工藝什么的,找他們幾個專家來幫忙設計個工藝流程什么的還是應該沒問題的,而且也是管理冶金軍工事項的,他們那邊兒藏著掖著的黑技術多著呢,回頭弄倆沒什么保密等級的出來用用,也不是不可以嘛……」

聽著郭老爺子的話,賈鴻漸還真是有點思維混亂了——天,找共和國冶金工業方面頂尖的大能來幫忙?甚至是給軍機研究復合材料的那種大能?找他們來研究怎么給一個兩三萬元定價的小破車做玻璃鋼外殼生產線設計?這怎么感覺像是大炮打蚊子,怎么感覺像是「拉喬丹來幫自己班級打校內籃球聯賽」一樣的感覺呢?好像有點陣仗太大了吧?

此時老爺子好像也看出來賈鴻漸的心思了,他咧開嘴笑著拍了拍賈鴻漸的肩膀,「怎么了,你剛才不是說要瘋一下么?不是說野心特別大么,不是要做中國的豐田么?豐田有日本政府的支援,我們國家就不能支持咱們一下?這才剛開始瘋一下,你怎么反而不帶頭上了?哈哈,小子,這才是個開始呢!」

哈?這才是個開始?那之後得誇張到什么程度?不會找什么國內正在設計殲10戰斗機或者是設計導彈、衛星之類的大能過來幫助設計兩三萬元小破車的外形和內部結構吧?不會說要把這小破車拉到軍用基地里面吹風洞,看空氣動力和空氣阻力什么的吧?生產出來原型車,不會讓軍隊的王牌試飛員來開著這小破車測試吧?不會跟軍隊坦克測試一樣,從南海島的亞熱帶雨林到東北的極寒,在從魚米之鄉的潮濕晃到西北戈壁沙漠,最後還要上青藏高原試試看性能吧?這個真的只是民用小車啊,不用這么按照軍用品來測試各種極端環境下的性能和可靠性吧?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