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九百零三章 方案(2 / 2)

「但是在拼低價最關鍵的方面——規模化上,呆灣廠商並拼不過同文同種的中國大陸廠商。呆灣廠商基本盤不夠大,同時野心也不如大陸廠商大,缺乏戰略思考積累,進入2000年之後,更不具備雄霸整個中國大陸市場的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而在建立品牌方面。在產品創新上,台系廠商同樣拼不過歐美日,甚至連韓國也漸漸的拼不過了——韓國的廠商有來自於韓國政府的巨額投資以及長期低息貸款扶植,而呆灣企業則沒有。於是在發展過程中,呆灣企業越來越會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高端競爭不過歐美日韓,中低端又競爭不過中國大陸的局面很可能未來幾年就會漸漸出現……」

當看到了這樣面對未來的一個評價的時候,這張進峰頓時覺得心頭一驚!他可真沒想過未來會這樣!這評價到底准不准?未來真的會變成這樣?中國大陸?那么一個落後的地區會靠著規模優勢碾壓台企?說真的張進峰還真的有點不信!而當著他繼續往下看的時候,只見著這么一個計劃又詳細分析了台企進入大陸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在80年代這么一個早期的時候,台企是進入了大陸之後主要在做輕工業中的紡織項目。這么一個東東呢,技術含量相對較低而且容易發展。到了90年代大陸這邊的紡織工業都因為國外的各種反傾銷而導致不斷萎縮的時候,這台企的投資也開始轉型了。

所以在90年代的時候,這台企在大陸投資的項目主要是以石油化工為主,但是在石油化工這方面很快又遇到了滑鐵盧——因為為了抵御進入wto之後國外石油化工的進攻,所以大陸這邊在98年前後石油化工工業進行極大的國進民退!後果就是中石化中石油的實力大大增強,同時兩者還分別在港股和美股上市,這一下子可就把呆灣企業又擠兌的混不下去了。所以進入了2000年之後,這台商投資的熱潮主要就是高新技術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以及相關產業的投資。同時在90年代中後期之後,這呆灣企業在大陸投資也越來越趨向於集團化和大型化。就像是1994年和2004年對比的話,台商在大陸投資的項目總數反而下降了三分之一,但是投資總金額則94年為53萬美元,而2004年卻為930萬美元!

這么大概的分析完了這些年台企在大陸投資的狀況之後,這么一個分析報告那就開始著重的分析富田這么一個公司如果要西進大陸的話要怎么發展比較好——這富田本身技術方面並不算是業界頂尖,最多就是比大陸的企業技術水平好一些,放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來說的話,還是中等偏上。在這么一個情況下,這富田如果只是單單的去大陸台商密集的珠三角或者是長三角建廠其實不一定好。因為這些地方實際上近年來房價地價以及人工價格都在上漲,本身已經比呆灣少不了多少了。雖然說現在富田過去建廠可能幾年內還過的可以,但是幾年之後如果大陸同類企業看到了汽車電動機市場好之後,都蜂擁進來開發這產品,到時候富田怎么辦?到時候可能他們因為成本可能對大陸企業都不占優勢,同時技術方面日美歐的企業可能也會開發同類產品,到時候那怎么辦?

而這么一個計劃書里面接下來還就是給出來了方案!首先來說,這方案里面就建議富田去大陸開廠的時候,不要去嶺南或者長三角建廠,而是去大西南!因為大陸那邊早就有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不說,而且這些年華夏高科聯合長宏打造的大西南代工基地那真是做的風風火火,所以如果去大西南建廠的話,加上早年大西南有過把建設在深山里的三線工程往城市搬的事兒,所以上下游配套是不用擔心的。同時大西南的地價房價以及人工費用肯定比東部沿海低很多!哪怕就算是大西南到東部沿海的華夏汽車工廠要有額外的運輸費用,可是這怎么都比人工上漲來的低!而另外一方面,這富田在有了華夏高科注資之後,在大西南政府的配合之下,可以快速的在國內依靠華夏高科的訂單而進行規模化!到時候別家哪怕是看上了這么一個生意,要追富田的規模也不容易!這樣一來富田就能有規模優勢,成本上面自然可以比別家低!

當老張看到了這里的時候,那真是激動啊!他覺得這方案簡直就是說到他心里去了,簡直就是給他了一盞指路明燈啊!「這么好的方案是誰寫的?肯定是高盛或者摩根大通之類對大中華區域研究很深的專家吧?」他忍不住激動的問華夏高科的專員道。可是誰知道那專員卻是笑著搖了搖頭,「不是,這方案是我寫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