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章 孤軍深入(1 / 2)

大隋帝國風雲 猛子 1710 字 2022-09-13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大隋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羅藝的這一聲厲呼,不但讓楊恭仁、崔遜和王辯吃驚,也令伽藍吃驚。

什么原因導致羅藝突然改變了立場,竟然支持伽藍?難道武川系調整了他們的既定策略,轉而在力保國內政治利益的同時,全力在第三次東征戰場上尋求更多更大的獲利機會?抑或,武川系試圖進一步接近以越王楊侗為核心的政治勢力,以便在未來的皇統之爭中贏得先機?.

羅藝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把他所在的武川系對第三次東征所尋求的更高目標公之於眾,於是,這場軍議的性質也就變了。

在這座帥帳里,若以各自所代表的政治利益來劃分勢力,那么楊恭仁、崔遜和伽藍因為有共同利益訴求,是最大的一股勢力,而羅藝則代表了關隴武川系。在龍衛軍里,與羅藝同屬一個政治勢力的還有柴紹、魏征和黃君漢,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關隴武川系還在以伽藍為「橋梁」,刻意維系著與以裴世矩為首的溫和改革派勢力之間的聯盟。這一結盟之舉在剛剛過去的政治風暴中已經充分展露了其不可估量的價值。

至於王辯,他則代表了以薛世雄為首的支持皇帝改革的軍界關隴系激進勢力。王辯實際上是一個單純的軍人,以他低微的寒門出身,無法跨入世家豪門的政治圈子,因此對於攻擊之策,他是單純的從軍事角度來做出判斷,而楊恭仁、崔遜、羅藝和伽藍則從政治角度來權衡得失。

至此王辯徹底閉上了嘴巴。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和份量,接下來的議事,已經輪不到他發表意見了。

「孤軍深入,乃下下之策。不可行。」

崔遜的態度立刻強硬起來。一萬人的選鋒軍,而且還是以龍衛軍為主力的選鋒軍,其中一半人還是伽藍從河北蓄意「騙」來的義軍將士,用這樣一支軍隊長途跋涉去攻打平壤,未免兒戲。

武川系居心叵測,可能存有摧毀龍衛軍,干凈利落地把越王楊侗趕出皇統之爭的陰謀。崔遜的想法很簡單,不能上當。崔氏已經與越王楊侗捆在一起。而楊侗距離皇帝的寶座太遠了,為此崔氏必須不惜代價穩住伽藍,保住龍衛軍,力爭在未來抓住任何一絲上位的機會。

要知道越王楊侗的功績越大。實力越強,他在皇統之爭中的處境就越危險。秦王楊俊、蜀王楊秀、漢王楊諒就是現實的例子。而崔氏更是在皇帝的逼迫下不得不在刀尖上跳舞,一步生,一步死,而能否死中求生。就要看「內功」練得如何,能否抓住主動權。楊侗一旦沒有坐上皇位,他的未來就沒有了,而以他為核心的政治勢力也將煙消雲散。或許年輕氣盛驕橫自大的伽藍敢於一次次豪賭。但崔氏是中土政治漩渦中搖搖欲墜的大船,幾次傾覆之後。崔氏損失慘重,再也賭不起了。

最後的決策權就在楊恭仁手上。而楊恭仁猶疑不決。

楊恭仁可以把這一策略的決策權交給薛世雄,奈何薛世雄並不是一言九鼎的前線最高統帥,在他的上面有皇帝和中樞,在他的身邊則有李景和趙才,事實上薛世雄倍受掣肘,根本無法從自身的利益以及自己對戰局的考慮做出他認為是最好的決策。

這就是第三次東征決策層的混亂之態,相比較而言,前兩次東征的決策層都以皇帝為核心,事情反而好辦,即便決策錯了,但好歹也有個決策,下面的將軍們最起碼還有個命令可以遵照執行,而這一次,選鋒軍都兵臨遼東城下了,懷遠鎮的統帥部竟然還沒有拿出具體的攻擊部署,是集結全部兵力猛攻遼東城,還是兵分兩路一路圍攻遼東城一路直殺平壤?抑或甩開遼東城,於烏骨城會合來護兒後,義無反顧地殺向平壤?

皇帝和中樞之所以讓楊恭仁出任選鋒軍統帥,正是基於遠征軍統帥部決策層的混亂有愈演愈烈之勢,不得已而為之,某種意義上就是讓楊恭仁以自己尊貴的皇族身份主動承擔起臨機處置之大權。而諸如薛世雄等人則沒有這樣的優勢,因為他們一旦擅權或者做出了錯誤決策,所付出的代價便是仕途和生命,而楊恭仁雖然也有同樣的憂慮,但皇族總是有特權,況且皇帝也授予了他臨機處置之權,即便越權或者做錯了,也會從寬處理,最多也就是沉淪幾年然後再尋個機會東山再起。

正因為皇族身份超然,有特權,皇族才會不惜代價保護自己的國祚,維護自己的利益。從楊恭仁的立場來說,他願意看到朝堂上的溫和改革派和關隴武川系這兩大帝國政治勢力能維持長久的結盟,而這一聯盟若能持久,必將影響甚至改變帝國正陷入絕望中的皇統之爭。一旦帝國確立了自己的儲君,那么帝國的政治局面必然發生巨大的足以推動帝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變化。

楊恭仁權衡良久,終於做出了決策,不過他依舊拒絕了伽藍直殺平壤的建議。

「遼東城堅固,易守難攻。」楊恭仁對崔遜說道,「選鋒軍一萬將士,拿不下這座城池,倘若強行攻擊,必然損失慘重,而選鋒軍的使命也就到此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