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皇帝的決斷(2 / 2)

大隋帝國風雲 猛子 2079 字 2022-09-13

北虜在雲內停了一天,於八月初四繼續南下,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但速度並不快,似乎其主要目標便是在長城一線燒殺擄掠。而不是要突破句注要塞深入到雁門乃至太原繼而直接威脅到帝國京畿腹地。

北虜擔心追得太快了,太猛了,幾十萬控弦騎士如潮水一般傾瀉而下,根本不給帝國軍隊喘息的機會,十有八九會把帝國皇帝嚇跑了。導致難以實現戰爭之最高目標。還有就是要觀察一下對手的反應和戰局的發展,畢竟這里是帝國的疆域。是在對手的地盤上作戰,千萬不要因為大意而墜入了帝國軍隊的陷阱。

此次入侵中土對始畢可汗和牙帳的激進勢力來說也是一場驚天動地的豪賭。賭贏了,始畢可汗、牙帳乃至突厥人的未來必然是一片輝煌,反之,則是一場深重災難,不但牙帳內部必然走向分裂,大漠諸虜大聯盟也會隨之四分五裂,大漠必將重演群雄爭霸之亂局。所以始畢可汗和他的支持者們非常謹慎和小心,一旦發現戰局發展對自己不利,則毫不猶豫的撤回大漠。

這是一場誰也輸不起的戰爭,對北虜來說如此,對帝國皇帝和帝國中樞來說同樣如此。

面對氣勢洶洶、浩浩盪盪殺來的北虜大軍,皇帝和中樞想走都走不掉了。這時候離開太原,離開北疆,則必然背上「倉惶逃離」的惡名,不但會嚴重傷害到北疆軍民的士氣和軍心,也會嚴重損害了皇帝和中樞的威權和聲名,而皇帝當初以抵御北虜入侵為名不顧一切阻礙毅然趕赴北疆,忍受了長時間的譴責和詆毀,直到今日北虜真正入侵後才艱難獲得的英名和聲望,都將在離開北疆的一瞬間喪失殆盡。

然而,在明明知道皇帝撤離北疆會導致不可估量的惡果,甚至代北都會全部淪陷的情況下,東都、西京的權貴官僚們卻紛紛上奏,苦諫皇帝即刻離開北疆,就連追隨在皇帝身邊的大部分貴族官僚們也同樣如此。雖然所有的勸諫都以「忠誠」為名義,但此忠誠是真正的忠誠嗎?這些人到底是忠誠於皇帝還是忠誠於帝國,抑或僅僅忠誠於他們自己的利益?

皇帝倒是態度堅決,堅決不離開北疆。這是原則性問題,不容置疑,更沒有爭論的必要。於是苦諫的貴族官僚們退而求其次,懇請皇帝移駕太原郡的首府晉陽。

從戰局的發展來看,帝國軍隊肯定要死守句注要塞,把北虜阻御於代北境內,而北虜對深入北疆腹地也肯定心存懼意,所以不出意外的話,等北虜殺到句注要塞後,戰事便會陷入僵持,然後北虜會在代北境內大肆擄掠。待帝國的各路援軍抵達太原,在皇帝的指揮下發動大規模反攻的時候,北虜便帶著戰利品返回大漠。於是這場戰爭結束,雙方各取所需,北虜擄掠成功,而皇帝和帝國軍隊趕走了入侵北虜,確保了中土之安全。

從這一推斷來看,皇帝和行宮坐鎮晉陽,顯然最為安全。

皇帝在汾陽宮里躊躇不安,難以決策,因為伽藍在最近的數次密奏中,都懇請他北上雁門,親臨戰場第一線,其中的諸般好處顯而易見。雖然伽藍的真正用意是以皇帝為餌,引誘北虜傾力南下,繼而給燕北軍切斷北虜退路完成對北虜的包圍贏得足夠時間,但伽藍顯然疏忽或者有意忽略了這場決戰一旦偏離了預定軌道,未能擊敗北虜,將給皇帝和中樞在政治上帶來何等嚴重的惡劣影響。

考慮到北虜入侵大軍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先期預測,帝國軍隊贏得決戰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外考慮到北虜入侵的前期准備非常充分,他們不可能疏忽了燕北這個至關重要的地方,對燕北軍肯定是重點防范,所以燕北軍事實上已經很難完成這場決戰中的關鍵布局,而沒有布局就沒有決戰,既然如此,皇帝還有北上雁門親臨戰場第一線以身涉險的必要嗎?

皇帝打算接受臣僚們的勸諫,由汾陽宮移駕晉陽。

就在此刻,王仁恭、楊長仁急奏,北虜偏師由白道殺進了定襄郡,定襄郡鎮戍軍措手不及之下,匆忙渡過大河撤到了榆林,由此導致代北戰場上正面阻敵的兵力嚴重不足,迫使代北軍不得不放棄雲內,大踏步後撤,而由此又導致馬邑郡的「堅壁清野」之策遭到破壞,大部分官、軍、民未能在預計時間內撤到句注要塞,迫使代北軍又不得不在白狼塞、神武和善陽一線拼死阻擊。然而,北虜兵多將廣,且速度飛快,其精騎更是驍勇善戰,代北軍不但處於絕對劣勢,更有被分割包圍之危,一旦代北軍慘遭重創,則必然無力堅守句注要塞,而句注若失,則北虜必然兵臨雁門,劍指太原,戰局之頹勢將一發不可收拾。

王仁恭、楊長仁為此懇請皇帝,即刻撤離北疆,同時詔令太原軍隊火速北上句注,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雁門,守住句注要塞。

皇帝不假思索,斷然決策,御駕北上,親臨戰場第一線。

此時此刻,皇帝若離開北疆,則軍心必散,代北必失,不但軍事上慘遭重創,政治上更會遭到致命一擊,唯有舍身赴險,激勵北疆軍民同仇敵愾,奮勇作戰,方能在軍事上和政治上尋到一線勝利的希望。

八月初五,皇帝北上,趕赴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