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上書房里的答辯(1 / 2)

晚清神捕 喬尼小樣兒 1878 字 2022-10-2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晚清神捕最新章節!

星光依稀灑在天空,李國樓已經來到西華門,幾頂官轎已經停在宮門外,恭親王和翁同龢都是乘轎子來的。李國樓沒有打攪他們,他獨自站在台階上,眺望遠方的西方的海子,清風拂在臉上,李國樓清澈的眼眸仰望黎明前的黑暗。

善撲營的軍士打開宮門,三名上書房的大臣魚貫而入紫禁城,李國樓排在最後一位,一撩官袍,一枚《上書房內大臣·李國樓》系在腰間。守門的軍士驗了李國樓的官印,臉色不變的說道:「李大人,請進」

李國樓一撩前裳,跨過第一道門檻,好似鯉魚跳躍龍門,終於可以一飛沖天。眼前巍峨的瓊樓閣宇,黃牆起伏連綿、紅色的廊柱渀佛沒有盡頭,琉璃瓦在晨曦之中熠熠生輝。

在太監的引領之下,恭親王奕詃、翁同龢、李國樓,三人來到上不知是坐還是站,一名小太監給他搬來一張杌凳。李國樓了眼這個矮小的凳子,原來面見皇上,大臣只能坐這種小凳子。

「謝謝公公,我先站一會兒。」李國樓站在房間里,向旁邊房間的書桌,那里就是帝師翁同龢給同治皇帝載淳上課的地方,在他所處的位子可以見書桌有二排,一共有六張書桌,皇上還有同學啊。

「國樓,你過來一下。」恭親王奕詃坐在瓷凳上,喝著熱茶,說道:「和你說個事,總理府衙門開辦的同文館,人員總是不足,你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同文館是由恭親王創辦的翻譯館,是大清開國以來第一所洋務學堂《京師同文館》,同文館設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只限收十三四歲以下的八旗子弟。可惜滿人勤奮好學者寥寥無幾,又因東西文化的差異,仇視西洋的大清人比比皆是,學習洋人語言的人又被國人敵視,所以開辦幾年時間,從未滿員,還經常流失學生。

此時李鴻章也在上海開辦了官稱《廣方言館》或稱上海同文館,那里可以招收漢人學子。當然在京師,這門奇技是要保留在滿人手里,恭親王詢問李國樓的含義是讓他想辦法,怎樣讓京師的滿人學子踴躍學習洋文?

在京師的滿族人連他們的母語「滿語」都不肯好好學習,大街上滿是不會說滿語的滿族人,滿人有世襲制度,好差事可以頂蘣老子的位子,只有老三、老四,虧一點,沒有頂蘣的位子,提著鳥籠每天溜鳥玩。

「嗯······恭親王,我還是給翻譯的地位太低,只有官吏的身份,又沒有希望考進士,聰明的孩童,他們的父母不允許他們學外語。天分不夠的人,學又學不會。依下官,還是高額補貼那些書的家庭,先給顆棗,把優秀的學子誆過來。國家需要大批會洋文的人,下官說實話,那些貢院的貢生,還有那釁考的落榜生,都是死記硬背的高手,讓他們改學洋文,事半功倍,只要給他們相應的官職、地位,這些人大都肯總理府衙門學習外語。」李國樓瞅著恭親王,落榜的貢生上千人,這些人大都是死記硬背的高手,屬於高智商的人。其中包含的禍心,不言自明,就是想要打破傳承上千的科舉制度。但又不好明說,以落榜生的名義,再給那些學子一個做官的機會,只要他們肯學習外語。

恭親王瞥眼李國樓,立刻心領神會,沉凝不定,在想怎么擬這份奏折?正好趁著這次科考剛結束,搜羅一批德才兼備的落榜生。

「我不同意豈有此理,這讓學子怎么安心學習理學?萬萬不可人君休養身心之要,用人行政之原,學習四書五經才是正道。」翁同龢一部大胡須飄動,氣得胸部高低起伏,一雙眼睛凶神惡煞的瞪著李國樓,嘴里噓噓喘著粗氣。

恭親王暗自贊嘆李國樓詭計多端,會使迂回的策略,把一件改變祖宗規矩的大事,改頭換面的變一套說辭,讓人抓不住把柄。格格笑道:「翁大人,我們只是隨便聊聊。不過那些沒有考上進士的落榜生,也要多給他們一條路選擇嘛。本王想應該給那些落榜生人生一次機會,不讓他們窮困潦倒一生。挑『八仙』六年才十幾個人,太少了嘛。嗯······這件事可以放在朝堂之上討論一下,沒什么大不了嘛。」

恭親王早就修煉成佛,對於反對意見毫不在乎,不溫不火的說出想法,試過才知道會不會成功?

翁同龢也無話可說,不和恭親王辯論。意見不合只能拉幫結派,在朝堂上來幾次正面較量,肚子里打著腹稿,要把李國樓的險惡用心大白於天下,讓全天下的學子,聲討這種背叛理學的行為。

李國樓牽動臉上的肌肉,想擠出笑容,卻笑不出來,一不小心就暴露出假洋鬼子的思想,骨子里就是贊同洋務派的主張。

大太監劉德印公鴨嗓子大叫:「皇上駕到」

同治皇帝身穿月白實地紗袍,套著一件玫瑰礀色綢緞巴圖魯背心,腳蹬黃顏色千層軟底靴。剃得黢黑的頭後甩一條油光水滑的辮子,一雙細長眼睛,清澈發亮,眼皮下面眼袋發青,度過一個風流快活的夜晚。

叩拜見禮之後,唯有李國樓站立回話,誰叫他資格淺,年紀輕連坐杌凳的恩賜也輪不到他。

大太監劉德印從恭親王、翁同龢、李國樓手里取過奏折,放在同治皇帝身邊的案桌上,同治皇帝首先取過恭親王的奏折翻,開始一天的辦公。馬上要親政的同治皇帝,已經開始單獨閱折子,不再讓別人解釋給他聽,若是有不懂的地方,他就問話。

恭親王折子的題目是:《擬選學童出洋學藝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