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2 / 2)

紅樓之拖油瓶 八爺黨 2904 字 2022-11-09

幾家姑娘們湊到一處,年前倒還結了一回詩社,在後花園子里又是賞雪又是作詩,還烤了一回鹿肉。熱鬧的什么似的。

「……只可惜你如今在家備嫁,竟湊不上這個熱鬧了。」尤氏挽著三姐兒的手笑言道。

三姐兒聽了這一番話倒也稀奇,不為別的,只是好奇薛寶琴與薛蝌為什么進京。在原著中這對兄妹之所以進京是為了借助榮國府的勢力逼迫梅翰林家完婚。可是因著前些年學子鬧恩科舞弊之事,那梅翰林早已被革了功名,永不錄用,兩家的親事也斷了。按說薛蝌兄妹並沒有進京的理由。那么這會子進京,又是所為何事?

尤三姐兒正暗自沉吟,忽又見尤氏滿面狐疑,欲言又止的看著她。尤三姐兒不覺收了遐思,笑言笑:「姐姐有什么話,直說便是。難道你我之間,還要這般支支吾吾的。」

尤氏聞言便是一嘆,握著尤三姐兒的手說道:「按說你又不是賈家的人,況且正在備嫁,我原不該拿這件事兒來煩你。只是我心中著實難安,又不好告訴別人。也只有同你說說,討個主意罷了。」

尤三姐兒見尤氏這般的鄭重其事,越發好奇,笑著問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痛痛快快說出來也罷了。就這么蠍蠍螫螫的,更叫我著急。」

尤氏見狀,只得說道:「……你也知道香菱那丫頭是個好的,這事兒倒也是她告訴我的。」

當下,尤氏便將那一樁令人存疑之事娓娓道來。

自打香菱同母親封氏母女團聚,薛家又出銀子替封氏安置了房舍,這一家人倒是消停下來,安安穩穩地,再沒出什么羅亂。

事情還是從兩個多月前開始的。因著香菱的品貌不俗,府里上上下下多有稱贊香菱長得像蓉哥兒媳婦的。然而這話也不過是大家私底下傳傳,這么些年了並未有人如何當真。

怪就怪在三兩個月前,小花枝巷里突然搬進來一戶人家,因著都是新搬來的鄰居,那家和封家倒也逐漸有了走動。慢慢的親近了,那家人便開始打探封氏娘家的狀況。話里話外都在詢問封氏和蓉哥兒媳婦的關系,又問封氏有無姊妹,當年統共生了幾個女兒,除香菱之外還有沒有走失或遺棄的。還在言語中挑唆著封氏想法子同小蓉大奶奶認親,還說什么只要認了親,還愁沒別的好處。好在封氏秉性忠厚溫婉,又因這些年的經歷十分謹慎,並不聽從旁人的蠱惑。且將此事告訴了女兒。

香菱得知此事後,雖不曉得對方來歷,卻也尋了空子把這件事兒原原本本告訴了尤氏。只因她感念尤三姐兒助她母女團聚之情。所以事無巨細,都想告訴一聲兒。

眾所周知寧府的小蓉大奶奶是營繕郎秦業從善堂抱來的女嬰,身份家世不明。賈珍當初更是懷疑秦可卿乃當今之骨血,所以才不管不顧的非要替賈蓉求娶秦氏,就是為了以此巴結上當今聖人……

「我聽到這件事兒後,總是覺得不妥當。心里特別慌。」尤氏說到這里,臉都有些白了,她死死拽住尤三姐兒的手,低聲問道:「你說不會有什么禍事罷?」

尤三姐兒聽了這一番話也有些狐疑,她想了想,問尤氏道:「這件事兒賈珍知道不知道?」

「我自然要告訴他的。他總說沒事兒,可我還是擔心的不行……」尤氏長嘆一聲,開口埋怨道:「當初我就覺得這件事情不妥當。他偏偏脂油迷了心竅,不肯聽我的勸。如今我只怕——」

「應當不打緊。」尤三姐兒笑著打算尤氏的話,笑著說道:「按說這件事兒,我舅舅也是插過手的。賈珍雖然不是個靠譜的人,但我舅舅總不會弄錯罷?更何況聖人那般英明,既然事關己身,豈有不徹查明白的。這么多人經手查證過的事兒,我不信還能翻出什么花樣兒來。」

「再說了,世人皆知寧國府娶的是秦氏女,並不是尚主。咱們問心無愧,倒也不怕有人搗鬼。」

尤氏看著尤三姐兒一臉鎮定,渾不在乎的模樣兒,倒也漸漸的放下心來。

然而等尤氏夫婦走後,尤三姐兒卻是立刻到了陳家,跟舅舅說明此事。她懷疑有人意欲拿此事做文章,至於會不會牽扯到尤陳兩家,這會子還不得而知。

陳珪聞聽三姐兒所言倒是一怔。完全沒想到事情過去這么多年,竟然還有人想借此生事。不過他到不在乎這些,只笑向三姐兒道:「安心備嫁就是了,這些還有我呢。哪里需要你們操心。不過是一樁毫無根據的家長里短罷了。」

然而話是這么說,陳珪卻在三姐兒走後即刻命人查探此事。他如今位高權重,簡在帝心,況且長袖善舞,八面玲瓏,雖說並無朋黨之爭,但在長安這一畝三分地兒上,能讓他辦不到的事情倒還不多。

諸如這般瑣事,倘若辦的周全也還罷了。既然在陳珪面前露出端倪,距離水落石出便也不遠了。

果然,不過幾日工夫,駐守長安的錦衣軍便以守株待兔、順藤摸瓜的方式查到了幕後主使——陳珪原本還以為此事同皇後脫不了干系,然而查到最後,竟然叫他查到了當年跟聖人正皇位爭得最厲害的三皇子,如今的忠康親王府上……說起來倒也算得上是老對頭了。

而忠康親王之所以做這費力不討好的事兒,倒也並沒有別的意思。不過是想借此膈應膈應陳珪和當今,免得成日看他們兩個君臣相得,成天秀恩愛。找的人也是府中一位得用的管事嬤嬤家拐三拐四的遠親,哪怕事情暴露倒也找不到忠康親王府的頭上。

這事兒說破天了也不過是忠康親王府的下人家的親戚愛聊八卦,成了能給陳珪和聖人添堵,不成也不過是傳出去都叫人笑話的無傷大雅的魯鈍之舉。算准了陳珪就算查得出來,就算知道忠康親王的不懷好意,礙於其身份地位,以及太上皇的顏面,也不好追究的太厲害。

擺明了就是耍無賴。

得悉前因後果的陳珪當真是哭笑不得。思前想後,真是不方便出手報復。只得進宮向聖人稟明狀況。聖人聞聽這事兒也是匪夷所思,將陳珪好言安撫後,且入後宮向老聖人告狀。

彼時太上皇正和幾位太妃太嬪在宮中聽曲兒,聽到聖人這一番告狀,當即好氣又好笑,立刻將忠康親王宣進宮中一頓臭罵。壓著忠康親王給聖人道歉。

豈料忠康親王對著太上皇唯唯諾諾半句不敢違抗,要他道歉時卻不干了。不但不道歉,還梗著脖子跟聖人亂喊,直為自家閨女抱不平。

「……正經兒的侄子侄女兒不見疼,反倒對個外四路的野丫頭好。不但封縣主,還賞實食邑。怎么不想想自己的親侄女兒還守在家里吃月俸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如今連個五品京官兒家的拖油瓶都不如了。雖說那是側妃生的庶出姑娘,到底也留著咱們皇家的血,怎么就連個五品京官兒家的女兒都不如了……」

「……不過是府里下人的親戚多說了幾句家長里短,竟然也把挑唆人的大帽子扣到我的頭上。合著我是你們君臣的出氣筒啊?我這親王當的還有什么意思。不如廢了我這王位,貶黜我為庶民流放出長安得了。反正我也沒臉在長安城內混了……」

得了,遇上這么個愣裝混不吝的主兒,聖人和太上皇也是沒轍。非但不能逼著忠康親王認錯,還得好生安撫。然並卯,就算是苦口婆心說了幾百篇話,論數尤三姐兒成立賢媛集的功績,人家忠康親王進宮來就為了折騰,就為了膈應人,咬死一句「就算是王府里的狗都比尋常百姓家的狗尊貴,何況是庶出的姑娘」,直接把聖人嘴里千百句話都噎了回去。

到底是自己的兒子,年紀胡子一大把了哭著在宮中撒潑打滾,太上皇也有點兒受不了。當即命聖人下旨,也冊封了忠康親王家的庶出女兒為郡主。

聖人見狀,索性大筆一揮,秉持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打算,直接把幾位皇兄皇弟皇姐皇妹皇叔父皇伯父皇姑母家的適齡庶出女子皆按品級側妃。倒是趕著過年來了一出大賜天下的熱鬧。

旨意一下,滿長安城內的皇親貴胄皆百口稱贊聖人仁德,倒是真有了些普天同慶的意思。

然而一道從西海沿子八百里加急傳來的馳報卻打破了長安城內的這一片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