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仁字卷子(2 / 2)

帝國 戒念 2347 字 2022-11-09

歐陽修提起王珪所作的擬試詩,心中並無他意,在鎖院快一個月的這段時間里,王珪才學也是不錯的,甚得他的心意。不過歐陽修現在提起這首詩來,王珪臉上卻有些臉紅發燙,心中還以為歐陽修話里有話借機諷刺他一下呢。

王珪瞟了一眼周圍見那些考官才剛剛進門,心中才安定下來,暗想:「你歐陽永叔這么有風骨,就是不知道當年誰來閱你的卷,你當時又寫得什么省試詩?若是這么有風骨還能被錄上進士,那真是算你本事!」

雖然心中有些腹誹,不過王珪卻也沒有將歐陽修放在心上,一來他經過十幾年的仕宦生涯他已非那些一腔熱血直指朝廷弊政的熱血書生,什么風浪都見過,為人圓滑知進退無鋒芒,就算歐陽修想要借此諷刺他他也能夠咽得下這口氣;而來他非常清楚歐陽修的為人,歐陽修說這話只是有些感嘆這省試詩壓制舉子們不敢太過直諫,王景范這首省試詩過關是過關但卻一點鋒芒也無,多半歐陽修只是感到有些失望而已。

歐陽修只是就事論事而已,心中也如王珪所推測的一般,只是感慨無論多么有風骨的才子在這科場之上也會做出如此媚上的省試詩來。歐陽修雖然與王景范未曾謀面,但是觀其《中庸章句新解》和《大學章句新解》兩書確實是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只是從兩本書的序文中便可以看出很多東西來,如兩書的作者推測雖是寥寥數語但也有理有據總比那虛無妄言要好得多。尤其是去年臘月白沙書院分道台上王景范與太學主官胡璦之間就兩書的辯論,白沙書院專門出了專刊來刊載這一盛事的經過,歐陽修對這個素未謀面的年輕人更是渴望一見了。

只是今天歐陽修一聽說王景范第一個交卷出場,他便趕了過來想要看看被胡璦等人譽為「經學大家」的王景范在省試上有何驚人表現。看過這份「仁字卷子」之後,歐陽修雖然覺得王珪的詩文對王景范的詩賦策論過於贊譽,但亦不能不承認詩賦雖有小礙,那《刑賞忠厚之至論》寫得真是極為精彩,更為難得的是這篇策論並非是用時下主流的「太學體」寫成,而是效法兩漢古文而作,這更是稱了歐陽修的心意。

本來這篇文章可以根據考生對試題的理解來作文選擇所需的題目,而王景范也僅僅是知曉蘇軾的這篇科考成名文章的題目而已。不過他在科場中碰到這道取自《尚書》的策論試題,還是采用了這個題目來作文,想要看看在這科場上自己和蘇軾之間誰更高一籌——據說歐陽修對蘇軾這篇文章是極為推崇,甚至連蘇軾的詩賦兩道題的成績都忽略不計將其推上了金榜。

「韓氏之文沒而不見者二百年,今得復見!」梅堯臣用手指輕彈考卷,隨後翻到第一頁頗為惋惜的說道:「禹玉兄詩評仁字卷子頗為中肯,只是這詩賦……」

韓絳用手指了指說道:「瑕不掩瑜!瑕不掩瑜!省試詩雖然有些小憾,然這賦文頗見功力,這策論更是了得,聖俞兄眼界太高,這份卷子即便不是禹玉兄所言的省元,但位列三甲是絕不成問題的!」

王珪所作《仁字卷子》詩處處透出他對這份卷子的推崇,以至於雖未見到其他舉子的卷子便認為這份卷子勢必會成為省元的不二人選。現在看來歐陽修和梅堯臣只是不太屬意仁字卷子的詩賦,韓絳卻是非常贊同自己的。

「天下又有幾人作詩能與聖俞兄相比肩?子華兄之見才是慧眼!」王珪笑著說道。他自己也知道《仁字卷子》是有些誇張,但這份卷子實在是不錯的,以他對歐陽修的了解,若是碰上了太學體所作的策論,多半是不會合他的意。在王珪看來這份卷子雖詩有些一般,賦可列上等,策論更是考慮到主考官的意圖,而且言之有物可列上上等,這樣的卷子若還得不到省元,那他真不知道該如何來面對其他考卷了。

雖然眾多考官對這份仁字卷子有諸多評價,但基本上都是非常看好,只是沒有一個人會直接出言這份考卷的作者,知道歸知道說出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大家又議論了半天,不過王珪已無其他想法,《仁字卷子》詩文都擺在那里,他是堅決不會後退一步的。

王景范是在王珪所主管的一房,是以王珪是這份卷子的第一閱卷人,至於歐陽修雖然權知貢舉有很大的作用,但這第一個評分還落不到他這個主考官手里。王珪在這份卷子的背面工整的畫了一個圓圈——科舉考試卷子一般分五等,並且用五種符號來標示在卷子背面,每一個閱卷官都會以符號來標示這份卷子的優劣,並且附上自己的評語。

顯然王珪給這份仁字卷子給了一個最上等,並且不惜贊美之詞來標示自己的態度——第一閱卷官的評語毫無疑問將會對後面的閱卷官有著很強的影響力,如果這份卷子的閱卷官所給出的評判成績相差懸殊,這個不是官司的官司將會直接呈送到皇帝面前請求聖裁,任誰也不願意在這上面栽跟頭。王珪若是沒有作《仁字卷子》詩肯定會根據歐陽修的口風評價來下菜碟,畢竟跟主考官對著干實屬不智,歐陽修正是皇帝眼前的寵臣啊,可惜他已無路可退。

小試官梅堯臣接過卷子在卷子背面王珪的評語左側一行鄭重的打上一個「尖」(形狀類似三角形)——平心而論這份仁字卷子是非常不錯的,雖然省試詩有些媚上之嫌,但賦、策論皆屬上乘,尤其是策論頗有古人之風不似太學體艱澀險峻。梅堯臣自問若是站在這里做個擬試詩毫無問題,若是自己去考也無甚膽量去直言諷諫,詩做的有些不佳評個二等絕無問題。

權同知貢舉官韓絳接過梅堯臣的卷子,依次做了第三個評分「圈」。韓絳與王珪是同年,都是慶歷二年的那科進士,不過韓絳可不會在乎歐陽修,他是已故太子少傅韓億的第三子,他曾以萌補入仕但亦是很有志氣參加科舉考試並取得那屆壬午科進士第三人——他那一科進士里面還有一個頗富爭議的人物王安石,若非考官見王安石的考卷有犯禁之語否則他便是第一名。

韓絳也是心高氣傲之人,他的出身和驕傲使得他不用在乎絕大多數官員的眼色,在當諫官的時候就出面說要讓皇帝為要討伐儂智高的狄青配一個文人當副手。韓億八子,韓絳兄弟居然有四個考中進士,靈壽韓氏亦是名滿天下,韓絳認為這份卷子雖然沒有王珪詩中說得這么好,但能超越這份卷子的舉子估計連一只手就可以數的過來,尤其是後面的那道《刑賞忠厚之至論》寫的是酣暢淋漓,評個一等毫無過錯,至於能不能當省元就看這背面的「圈」有幾個了。

「歐陽永叔糾結開篇的那首詩實屬不智,當年慶歷新政亦是昨日黃花!」韓絳心中嘆了口氣……</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