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2 / 2)

穿越1879 狼途 1936 字 2022-11-13

李經述一聽,心想這譚嗣同就是歷史上寫「去留肝膽兩昆侖」絕命詩的那位維新志士,和大刀王五還是朋友,李經述以前讀史書,總覺得譚嗣同這人不錯,他這樣的人物跟康有為,算瞎了眼,現在如果自己將譚嗣同拉到自己的軍校,也算是救他一命,便朝譚嗣同拱手行禮,道:「譚兄弟也曾提出辦軍校?現在北洋籌辦武備學堂,正好需要你這樣的賢才,不知有興趣否?」

譚嗣同此時也就二十出頭,小李經述一歲,他一聽李經述要辦軍校,也很感興趣,便道:「不知北洋武備學堂一年准備招多少人?」

李經述說:「一年招兩千人。只要陸軍軍官學校堅持二十年,華夏必成軍事強國。」

譚嗣同問道:「我有一個朋友,人稱大刀王五,在做鏢局生意,能否聘請他當軍官學校的武術教官?」

李經述聽說過大刀王五的威名,大喜,對譚嗣同說:「習武可以強身健體,求之不得。」

李經述將辦軍校的初步方案和劉坤一說了,劉坤一極為欣賞,道:「賢侄,有志氣!世上大多數事情,站在一邊看容易,真正去做就很難。籌辦中國第一所現代陸軍軍官學校,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老夫斷然沒有不支持的道理。」

爭取到了劉坤一的大力支持。加上李鴻章的力薦,朝廷批准李經述到天津籌辦陸軍軍官學。李鴻章給軍官學校解決了天津的辦學場地和聘請德國洋教官的問題,李經述很快發現一個問題,除了譚嗣同,他的老部下大多都駐扎朝鮮,身邊特缺既懂兵又能對他個人保持忠誠的軍事人才。李經述的想法,是把北洋陸軍軍官學校變成自己的「黃埔軍校」。恰好1885年,袁世凱回京述職,李經述便讓他舉薦一人幫助籌辦陸軍學堂。

袁世凱也很敏感意識到陸軍學堂是一個掌控未來中國的巨大平台,便毛遂自薦,說:「承蒙李公子厚愛,項城在朝鮮練就新軍,不如俺回天津,襄助李公子辦軍校。」

李經述猜到了袁世凱的心思,袁世凱這人雖然精明能干,但野心也不小,又極會搞人際關系,絕對不能讓他染指北洋陸軍學堂,於是便拒絕袁世凱道:「朝鮮那邊,還少不了袁大將軍。」

袁世凱便又舉薦了自己在陳州府結拜的兄弟徐世昌。徐世昌本來就天津人,光緒二年徐世昌得到袁世凱的資助後,中了舉人,光緒十年就中了進士,這時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在清代屬於清水衙門,徐世昌做的事情和張之洞當年一樣,都是為領導寫寫講話稿,整理文件什么的,極其枯燥無聊,徐世昌比張之洞的境遇更悲慘,當時正跟著被革掉軍機大臣並且降了兩級的李鴻藻混日子。

在衙門機關里頭,領導不得志,就容易挑下屬的毛病,下屬往往就跟著受氣。李鴻藻因為在中法戰爭中在幕後策劃倒李鴻章,被慈禧太後革掉軍機大臣並且官降兩級。一身才華的徐世昌,每天上班別提上得多憋屈。那天一卷文書沒整理好,就被李鴻藻一頓臭罵!袁世凱找到徐世昌,勸他抓住這個飛黃騰達的大好機會,還將自己在朝鮮練兵的經驗傾囊相授!

「多謝袁老弟!」徐世昌也正想換個地方透透氣,便借機出了翰林院,到天津襄助李經述辦軍校。

徐世昌果然足智多謀,見練兵人才短缺,建議李經述可以把一些程序倒過來走,比如先在淮軍中招攬一些下級軍士,再給李鴻章寫具體的建校籌劃和練兵計劃。李經述便去淮軍中廣貼告示,為陸軍學堂招人才,李鴻章同意了。這一則張榜告示簡單注明了北洋武備學堂的七大招兵條件:

一、雙手平舉能提起一百斤;

二、一個時辰能跑四十里;

三、身高五尺以上;

四、不抽大煙、不喝酒、不賭博、不去妓館;

五、二十歲以上;

六、識字;

七、身體健壯,無疾病史。

李鴻章正式定名中國第一所陸軍學校叫「北洋武備學堂」,李經述順利走出了坑水師提督丁汝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