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德法宣戰(2 / 2)

穿越1879 狼途 2530 字 2022-11-13

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參加進來,提議德、法、英、意開會調停奧、塞不和,他還說,如果拒不同意,會導致世界輿論以為奧地利和德國在故意發動一場戰爭。作為答復,奧地利立即對塞爾維亞宣戰。為了使奧匈帝國的皇帝在宣戰書上簽字,費迪南大公指使奧地利外交大臣貝爾希多爾德偽造一份報告交給自己的叔叔,聲稱塞爾維亞士兵已經向多瑙河上奧地利的部隊運輸船舶開火,更有甚者,塞爾維亞部隊已經襲擊在特梅斯·庫賓的帝國皇家部隊的一支分遣隊。翌日,貝爾希多爾德答復英國,他未能考慮格雷的建議感到抱憾,因為它「已被塞爾維亞攻擊奧匈軍隊的事變所壓倒了」。

三天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費迪南大公親自帶著40多萬奧匈帝國的軍隊,攻打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當時雖然只是300多萬人口的小國,卻動員到40萬軍隊,迎戰奧匈帝國的軍隊。作為塞爾維亞的鐵桿小兄弟,除了山還是山的貧窮小國黑山也派來了5萬黑山軍,幫助塞爾維亞抗擊費迪南的40萬大軍。戰爭的局面,就變成了40多萬奧匈帝國的軍隊對峙45萬塞黑聯軍,流血的戰爭開始了!

德國和法國也不甘寂寞,很快也宣布加入這場戰爭。德國政府對法國宣戰,英國宣布對德國宣戰,歐洲的其他國家,也被迫選擇站隊,世界大戰在歐洲一觸即發!

法國對德國宣戰,是要拿回屬於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自從1871年普法戰爭之後,從德國手中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已經成為法蘭西整個民族堅定的怨念。正是在這種從強烈渴望演變而來的心理驅使,法國人一直將他地所有兵力都集中到南部的德法邊境,以待有一天能夠收復失地,甚至攻入柏林。於是,和德國開戰以前,法國的軍事工程師於是以沿著一百五十英里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系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准備德軍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後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而凡爾登以北約二十英里,就是盧森堡、比利時和崎嶇的阿登森林。

面對著這種難以克服的棱堡,德國參謀總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伯爵設計了一個通過廣闊的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的戰略。比利時這個小小工業化國家,提供了有充分鐵路、公路、河流和運河的一條不費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國的邊境是不設防的。在施利芬那份著名的「施利芬戰略」計劃中,他正是利用法國人急於奪回失地的心理,故意在阿爾薩斯·洛林一線部署較弱兵力,改用右翼重兵一側包抄的方式,從馬斯河兩岸鋪天蓋地越過整個比利時,像一把可怕地大草耙那樣橫耙全境,而後沿整個比法交界線進入法國,再循瓦茲河流域直攻巴黎。

施里芬這位能干的戰略家,是軍事史上博覽群書的人之一,他從坎尼之戰中得到許多啟示,漢尼拔用包圍兩翼和後衛擊敗了較強的羅馬人,因而施里芬擬定了相似的計劃集中在梅斯,這是一個最靠近法國邊境的德國城市,距離巴黎一百七十八英里。以這個築壘地區為樞軸,由七十九個師組成的右翼,將以閃電戰經比利時進入法國,後面馬上由戰時後備軍之類的第二後備軍跟上來。由八個師組成的較小的左翼,將留在法德邊界。這個戰略像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一樣,德軍在這個繞著樞軸旋轉的運動中,將一直橫掃到法國沿海地區,從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圍巴黎,然後轉向東面。如果法國士兵離開他們的洛林要塞,這樣就更好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進的德國人將從後面來攻打法國人。法國的要塞炮只能面對德國,不能轉向西面來對付從法國方面進攻的德國人。

施里芬制定的戰略,還包括應對一支十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和法國人協同作戰」在內。考慮到俄國的原始鐵路系統會造成蝸牛般步伐的動員,施里芬只在東線安排十個師以推遲沙皇部隊的前進,直到法國被壓倒為止。

對於德國人實行右翼包圍的戰略,法國人是知情的,法國甚至還有情報人員得到過施利芬計劃的一部分副本,並報告給法軍總參謀部。但法國人依然不願意將一兵一卒調到北方戰線防守,而是執著向阿爾薩斯挺進。法國總參謀部認為,德國人在他們的右翼投入的兵力越大,他們在左翼和中路的兵力就要相應地減弱,法軍就可以計劃在這一帶突破。法國的戰略是背靠比利時邊界面對萊茵河,只要德國人遠道迂回包抄法軍翼側,法國就計劃動鉗形攻勢。在德軍設防的梅斯地區的兩側突破德軍中路和左翼,並乘勝切斷德軍右翼和它地基地的聯系,使其無法出擊。

基於這種的戰略構想,法國人制定了17號計劃:「法國5集團軍全部集中在南部的德法邊境上,而北部時地防務則由比利時6個師負責。後來法國還將英國人也拉入了這個計劃,並讓英國陸軍協助防守比利時。」

開戰之初,德軍只在東線部署了第八集團軍,以防范俄國人可能的進攻,另外七個集團軍則在西線從北向南一字排開:部署在比利時列日城以東的是德軍陣線右翼頂端的第一集團軍,部署在阿爾薩斯的左翼末端的第七集團軍,第六、七兩集團軍組成德軍左翼,計十六個師,他們將擔負起阻擋法軍進攻的重任;第四、五兩集團軍組成中路,計二十個師,負責盧森堡的突破;而第一、二、三集團軍組成右翼,計三十四個師,按計劃將穿越比利時,直接攻入巴黎郊區。

於是,戰爭開始後,德國人開始進攻比利時,而法國人開始向阿爾薩斯進攻。如果將雙方的行軍路線同時繪制在地圖上,宛若一個太極圖案:德國人在北方從東向西迂回,而法國人則在南方從西向東挺進。關鍵問題是,此時的「陰陽雙魚」,並不是勻等運動,哪一方主力先突破對方的防線,哪一方將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總統李經述往歐洲戰場派了一千名軍事觀察員。當時,戰爭中立國派軍事觀察員到前線,是國際慣例。歷史上,美軍史上軍階最高的軍事家約翰·約瑟夫·潘興——美利堅合眾國特級上將,1905年就是任駐日武官兼日俄戰爭的軍事觀察員。蔣百里、蔡鍔等一批青年將領,被李經述派往了歐洲戰場當軍事觀察員!

每天早晨一醒來,總統李經述就要看中國派往歐洲的觀察員收集回來的戰報,召集段祺瑞、劉步蟾、袁世凱等人商議戰況。歐洲的戰報通常由李經述的夫人容雪領導的情報小組負責收集整理好,她畢竟當了多年的報紙編輯,干這事得心應手。加上容雪早年在歐洲游歷,精通這些國家的語言,熟悉他們的歷史,所以李經述在這段時間經常和她在一起。容雪也很開心。能和自己喜歡的人朝夕相處,這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中華帝國總統李經述之所以這么關心歐洲的戰爭,除了因為中國企業要發戰爭財,他還預料到戰爭結果很可能會跟歷史上的一戰不一樣,因為費迪南大公沒有死,奧匈帝國的軍隊可能在塞爾維亞不會慘敗而歸,德國的總參謀長施利芬本來應該已經退休,但德皇威廉二世為了在1909年發動戰爭,又把他召了回來,他絕對不會像歷史上小毛奇那樣背離「施利芬計劃」,肯定會集中優勢兵力打右翼的戰爭,那么德國未必會在一戰中遭到失敗。而沙俄帝國已經奔潰,烏克蘭和波蘭已經成為德國的勢力范圍,分裂後的俄國在1909年已經虛弱不堪,雖然有法國和英國的支援,要跟德國作戰,是以卵擊石。所以,歷史已經改變,一旦德國在歐洲戰場取得勝利,說不定意大利這牆頭草會倒向同盟國。德國一旦稱霸歐洲,德皇威廉二世甚至可能派德軍奇襲美國紐約和波士頓港口城市,扶持墨西哥攻打美國,中國就可以趁機攻下整個亞洲,到時候夏威夷、澳大利亞都可以拿下。

總之,歷史上的「蝴蝶效應」已經太大了,李經述不得不靠每天收集大量情報,來判斷未來的世界發展趨勢,看中國參戰的時機什么時候成熟,以及如何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