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魯迅的「三把火」(2 / 2)

穿越1879 狼途 2049 字 2022-11-13

也就是說你可以選擇你所信仰的道德,你在你個人的領域就是自己的上帝。但記住,自由意味著責任,你是你自己的上帝,也意味著你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實現你自己的個人價值,就是實現社會價值。對你自己盡責,也就是擔負起社會的責任。

也就是說,在個人領域,社會怎樣,其實跟你沒關系。你依然可以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依然可以選擇為自己的未來努力。你選擇毀滅也好,沉淪也罷,信仰你所信仰的,不要把社會拿來當借口。

當然,多元並不意味著沒有底線。這個底線就是人的尺度,誠信、禮義廉恥等。所以,在這個社會,堅守底線,每一個人發出自己的聲音,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把人這個大寫的字立起來,也就足夠。獨裁者之所以成為全人類的敵人,恰恰是因為泯滅了人性。當以為什么東西都可以成為借口,當別人做什么都以為是懷有卑劣的目的,這樣的人,其實已經沒有道德底線,已經泯滅了人性。

有些老人,喜歡跟年輕人講傳統道德。其實這就更沒必要了。一般來講,皓首蒼顏的老頭子,跟在籃球、足球場上發泄荷爾蒙的年輕人講傳統道德,這跟一個性無能的人,勸說青年人禁欲的效果會差不多。人老了,看不懂這個世界,不明白年輕人在想什么,可以裝裝滿清貴族,提提鳥籠,溜達公園,做個對社會有益無害的一類。何必倚老賣老,賣弄自己的無知,不講人性,談何道德,這何止是反智,簡直辱智。不過,年輕人也不必失望,多點時間和耐心等,等那批變老的壞人死光了,這世界會不會好點?要聲明一下,這句話,不是我的首創,典出《論語》「憲問」:「老而不死,是為賊」。

魯迅的這篇文章,公然為「功利主義」正名,強調個體的責任,很多老家伙氣得直跳腳。北大教授辜鴻銘看到此文章,寫文章罵魯迅「誤人子弟」,到處說魯迅「這個人刻薄寡恩,崇洋媚外,年輕氣盛,自負狂傲」,竟然跑到教育部跟魯迅約架。

嚴復的思想比較開放,而且還是礙於李經述總統的面子,只約談了一下魯迅。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還是有幾根硬骨頭的,他覺得自己不過是說了幾句實話,對人們的非議不以為然,隨即在《京報》上發表了第三篇言辭更激烈的文章《為金錢正名》:

中國人受了多年傳統教育,形成刻板觀念:「金錢是萬惡之源」,所以跟錢有關的活動就都是「陰謀」,那么不含任何「社會勞動」的「金融活動」就肯定是「萬惡的資本家」的「驚天大陰謀」。這對那些沒有經濟常識的人來講,的確是「醍醐灌頂」。實際上卻不過是一個儒家道德思想下偏執的「怪胎」。依我之見,「沒錢才是萬惡之源」。

現當代世界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和金錢有關。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金錢。世界上每一次的「惡」,都跟金錢有關,但這是否意味著金錢就是萬惡之源?在我看來。恰恰沒錢才是萬惡之源!世界上的違法犯罪,多是為了一個「利」字,窮根究底,就是因為沒錢或者缺錢。

人人道德上譴責金錢,在行為上又不得不追求它,這是為什么呢?根源還在於我們的傳統思維。儒家文化與市場經濟激烈沖突,主要表現在兩者對「逐利」的態度不一樣。

儒家強調金錢的罪惡,很多時候不承認人的*的合理性,強調「誅心之論」。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個前提,那就是「正心」,所謂「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個「心正」,強調的就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傳統文化中,商人的逐利行為是受正統鄙視的。這也是為什么資本主義在中國一直無法發展壯大的原因。到了現在,還有無知的人提出「節制資本」,限制私人資本,只願發展「國家資本」。然而,在市場經濟中,其核心就是「價值規律」。金錢本身就是一個價值尺度。商人如果靠誠實勞動來謀取自己的利益,是無可非議的。在道德上,商人並不比子曾曰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中的君子低一等。英國大哲學家斯密在《國富論》中講,在經濟上,每個人「逐利」對整個社會是有好處的。

市場經濟並不是不講道德的。只是市場經濟的道德,跟儒家尊崇的那種「內心」的道德不一樣。市場經濟是要靠契約精神,也就是誠信為基礎的:誠信靠契約來保障,誠信有契約來保障。這是很多國人不清楚的地方,也是其優越性的地方。說到底,金錢本質上只是一種貨幣,支付媒介。金錢是萬惡之源,只不過是把人性惡的一面轉移到金錢身上。中國傳統文化里沒有「原罪」的概念,只好把「萬惡」強加到金錢的身上。我們說的「物欲橫流」,實際上是「人欲橫流」。從這個意義上講,金錢是個好東西,它「童叟無欺」,其背後蘊含的精神是「自由、平等、公正」,這比那些滿嘴「仁義道德」的偽君子要高尚得多。

熟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魯迅卻寫出了這三篇文章,比烈火更加撩人,觀點更是石破天驚,不被當時大多數知識分子理解,到教育總長嚴復那里告狀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紛紛到教育部門口堵門,要求教育部解除魯迅的公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