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王室世系及君主(2 / 2)

簫鄖寫作資料 簫鄖 16586 字 2022-11-15

10。腓力三世(1270-1285),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和普羅旺斯公主瑪格麗特的次子,也被稱為大膽腓力。1284年,腓力三世並吞了香檳伯國,這樣盧瓦爾河以北除了佛蘭德斯伯國和勃艮第公國以外,均處於法蘭西王室的直接統治之下。1285年,腓力三世大膽發動了吞並阿拉貢王國(今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戰爭,被他小舅子、阿拉貢國王彼得三世擊敗。(腓力三世的妻子是阿拉貢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兒伊莎貝拉,伊莎貝拉是繼任阿拉貢國王彼得三世的姐姐)撤退途中腓力三世去世。

11。腓力四世(1285-1314),法蘭西國王,腓力三世和阿拉貢公主伊莎貝拉的次子,也稱英俊的腓力。腓力四世時代,卡佩王室的權勢達到了巔峰,他發動了征服法國北部唯一du li的諸侯佛蘭德斯伯國(今天的比利時佛蘭德斯地區)的戰爭,在屢遭挫敗後,終於在1305年迫使佛蘭德人簽訂了屈辱的割地賠款條約。為了支持他的征服戰爭,他沒收法國教會和聖騎士團的財產,強征教士的什一稅,拘禁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並在1302年召開了法國歷史上第一次「三級會議」(類似於英格蘭議會,但作用不能相提並論)打算廢黜教皇,這一系列反對羅馬教廷的行為,標志著法國王權的極端膨脹。1309年,腓力四世索xing將羅馬教皇克萊門特五世,強行遷到法國的阿維尼翁,從此歷任教皇匍匐於法國國王之下長達70年之久,史稱「阿維尼翁之囚」,教皇權威對於世俗事務的影響力從此式微。(需要提一下的是,在「阿維尼翁之囚」期間,意大利的貴族和騎士們失去了保護,於是他們紛紛逃出了意大利,意大利各城市的商人和有勢平民得以順利地掌握政權,沒有了教皇權力制約,文藝復興運動得以從14世紀初開始從意大利噴薄而出。)

12。路易十世(1314-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香檳伯爵。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長子。(納瓦拉是在西班牙北部、法國南部,地跨比利牛斯山的古老王國,胡安娜是香檳伯爵亨利三世的女兒,香檳伯爵亨利三世同時又是納瓦拉國王,在納瓦拉世系中稱亨利一世,1274年,亨利三是去世後,胡安娜繼承了納瓦拉王位和香檳伯爵稱號,1284年,13歲的胡安娜,根據和腓力三世的和約被迫嫁給了法王之子腓力四世,並規定她和腓力的子女將繼承香檳和納瓦拉)1305年,其母胡安娜一世去世,路易繼承了香檳伯爵和納瓦拉國王的稱號。1314年繼承了其父法國國王稱號,1315年,他娶了第二任妻子安茹公主克萊門絲,但在其去世前,其子尚未出生,在其子尚在腹中時,由其弟腓力攝政。

13。約翰一世(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路易十世的遺腹子。他出生後被證明是男孩,因而立刻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但他僅存活了五天(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短命的正式君主。)但依然被列入法蘭西和納瓦拉王室世系。

14。腓力五世(1316-1322)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次子,路易十世的弟弟,也被稱為高大的腓力。路易十世死後,成為攝政,約翰一世僅存活了幾天而夭折後,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由於其兄子約翰一世死因不明,許多人懷疑腓力五世和小約翰的死亡有關。腓力五世娶了法蘭西最後一支有勢力的諸侯勃艮第公爵奧托四世的女兒兼女xing繼承人讓娜,本可以靠這次聯姻一舉統一整個法國,但由於他們無子,這樁聯姻沒有起到效果。腓力五世死後無嗣,王位傳給了其弟查理四世。

15。查理四世(1322-1328)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三子,也稱英俊的查理。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幫助他的姐姐伊莎貝拉(在英國被稱為「法國母狼」),反對她的丈夫英王愛德華二世,伊莎貝拉得到查理四世的資助後,入侵英格蘭,打敗並囚禁了愛德華二世,並對愛二施行了穿肛的酷刑。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加稅,加關稅,沒收不動產,干涉英國內政,得罪了國內國際上的大多數人,法蘭西王室由此走向了衰弱。查理四世一生三娶,除了四個女兒,沒有留下子嗣。卡佩王室直系繼承人中斷,王位轉到了旁系瓦盧瓦世系中。而合並了近三十年的納瓦拉,也因為查理沒有繼承人,而永久xing地脫離了法國。由此,直系卡佩王朝告一個段落。

(三,法蘭西王國下)

二,瓦盧瓦王朝

1.腓力六世(1328-1350),安茹伯爵,法蘭西國王,瓦盧瓦王朝的開創者。腓力六世的父親是卡佩王朝國王腓力三世(大膽腓力)的三子瓦盧瓦伯爵查理(1285獲瓦盧瓦伯爵稱號,1290年,獲阿拉貢和曼恩伯爵稱號),是腓力四世的弟弟,腓力五世、路易十世和查理四世的叔叔。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但沒有留下男xing繼承人,這時候有三人提出了王位的繼承要求,一是查理四世王後讓娜腹中尚未出生的嬰兒,二是瓦盧瓦伯爵腓力(查理四世的堂兄弟),最後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他的母親伊莎貝拉是查理四世的姐姐。但按照法蘭克人的《薩利克法》,禁止女xing或女xing一系的繼承人繼承王位,所以愛德華三世的王位要求被拒絕。隨後前王後又不幸生了個女兒,於是瓦盧瓦的腓力成為唯一合法的繼承人,於1328年5月27曰在朗斯大教堂加冕法國國王,法國王室世系轉入瓦盧瓦支系中。史稱瓦盧瓦王朝。腓力六世統治時期的法國危機四伏,英王愛德華三世在其地位鞏固後,再次提出對法國王位的要求,1337年,愛德華三世自封法國國王,入侵法國,挑起了歷時116年的英法百年戰爭。1340年的斯呂斯海戰和1346年的克雷西會戰,腓力六世在海陸兩線均遭受毀滅xing的慘敗。1347年加來城在彈盡糧絕中向愛德華三世投降,法國北方的大門徹底向英國人敞開。1348年,席卷歐洲的黑死病入侵法國,三分之一的人口被吞噬。腓力六世死後的法國,再次陷於分崩離析和社會動盪的狀態之中。

2,約翰二世(1350-1364),安茹伯爵,法蘭西國王。腓力六世與勃艮第公主讓娜之子。也稱為慷慨的(good)約翰。約翰即位後首先面臨的依然是嚴峻的戰爭形勢,1356年,中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天才、黑太子愛德華(英王愛德華三世長子),僅率4000輕裝騎士,在普瓦提埃全殲約翰二世親自率領的兩萬重裝騎士,擊斃法軍萬余人,生擒2000多人,其中包括約翰二世及其兒子.約翰二世從此客死英倫,作為愛德華三世的囚犯,終為異域孤魂.1359年,愛德華三世再次入侵,兵臨巴黎城下.雙方簽訂《布勒丁尼和約》,法國接受了極其苛刻的條件:將盧瓦爾河以南直到比利牛斯山的全部領地割讓給英國,並以巨額贖金和加來城來換取約翰二世的zi you,而愛德華三世只是放棄了對法國王位的要求。約翰二世一度被釋放,但隨後又被抓回。斷絕了回歸的最後希望。

[提一下普瓦提埃戰役,是役充分反映了法蘭西重裝騎士中看不中用的本質,約翰為了不重蹈10年前克雷西會戰中,法國重裝部隊自相踐踏的覆轍,命令所有騎士下馬步行沖擊英軍,結果法國騎士們背著上百斤的裝備,艱難地在葡萄園里穿行,在英軍大弓、長矛兵、刀斧手以及輕裝騎兵從側翼的沖擊下,完全無法機動.只能任由英軍宰殺,重裝備除了需要英軍多砍幾刀才能致命以外,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3,查理五世(1364-1380),法蘭西國王,約翰二世和盧森堡公主長子,也稱英明的查理.查理五世是法國王室第一個用道芬(dauphin)稱號的王太子,從1349年查理五世被封為道芬之後,法蘭西歷代王太子均沿用了道芬稱謂,直到1830年的波旁王朝王太子路易十九.查理五世時期,利用《布勒丁尼和約》得到喘息之機,改革了稅制,建立了強大的雇佣步兵軍團部分取代了重裝騎兵軍團,並建立了野戰炮兵部隊。從1369年起,查理五世對英軍展開反攻,英軍作戰不力,至1374年,英國放棄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只堅守從英吉利海峽至大西洋沿岸的5個港口(加來,布列斯特,瑟堡,波爾多,巴約納),作為曰後反攻的資本。查理五世為人記住還因為他建成的著名工程項目---巴士底獄。

4,查理六世(1380-1422),法蘭西國王,查理五世和波旁公主讓娜的長子。也稱可愛的查理(還有一個綽號是瘋子查理)。1388年前由其叔叔勃艮第公爵腓力二世攝政。查理從20歲起患上間歇xing癲癇症,幾乎無法理政,從1304年起,腓力二世的兒子勃艮第公爵大膽約翰和查理六世的幼弟奧爾良公爵路易開始了爭奪攝政權的內訌,在內戰中失利的勃艮第公爵約翰在1414年和英王亨利五世公開結盟,同年8月亨利五世在登陸法國,次年10月25曰,亨利五世在阿金庫爾以5900人的軍隊,全殲法軍主力35000人,傷亡比例是400對8000,法軍主帥奧爾良公爵以下100多名貴族或戰死或被俘,無一漏網.1417年8月,軍事強人亨利五世再次入侵諾曼底,經過1年多的戰斗,英軍占領了諾曼底全境,至此法軍已經無力再戰,1420年,英法簽訂《特魯瓦條約》,查理六世的唯一繼承人--道芬(王太子)查理被剝奪了繼承權,英王亨利五世成為法國攝政王和法國王位繼承人,並承認英國占領盧瓦爾河以北的全部法國領土。法國面臨亡國的危機。

[談一下勃艮第和英國的結盟,這沒有什么可指責的,勃艮第公國自887年中法蘭克王國的洛泰爾一世系的理查一世起,直到1482年勃艮第女公爵墜馬身亡後並入法蘭西王國,一直保持著從名義到事實的du li地位。他們和法國王室存在的只是血統上的聯系。所以和英國的結盟不存在叛國的說法。]

5.查理七世(1422-1461),法蘭西國王,查理六世和巴伐利亞公主伊莎貝拉的三子,也稱勝利者查理。查理六世死後,英王亨利六世(亨利五世的兒子)根據特魯瓦和約,加冕法國國王,逃到南方的查理七世,卻在岳母安茹女公爵和阿曼尼亞克公爵的支持下,實際控制了盧瓦爾河以南的法國領土,和亨利六世劃江而治。1429年,聖女貞德擊敗英國勃艮第聯軍,解了盧瓦爾河以北最後一個奧爾良派據點奧爾良之圍,由此戰局逆轉,同年查理七世在朗斯大教堂加冕,1436年,查理七世進入巴黎,1439年頒布奧爾良法令,建立常備軍,成為了西歐第一個建立常備國防軍的國家,此後香檳,曼恩,諾曼底一一收復,1453年7月17曰,英法百年戰爭最後一戰卡斯蒂榮戰役,以英軍的全軍覆沒而告終,至此英國丟失了除了加來以外所有的大陸領地,查理七世最終贏得了勝利者的美名。

6,路易十一(1461-1483),法蘭西國王,查理七世和安茹公主瑪麗之子,也稱謹慎的路易。路易十一在位期間和勃艮第派進行了最後的搏斗。在英國玫瑰戰爭期間,路易十一幫助蘭開斯特派的亨利六世復位,而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卻和約克派的愛德華四世結盟,1468年路易十一戰敗被大膽查理俘虜,被釋放後,路易和瑞士結盟,由民風強悍的瑞士人替他與大膽查理作戰,1477年,查理在與瑞士軍隊作戰中(南錫戰役)被雇用軍出賣而戰死,由此勃艮第終於失去了法王對抗的領袖。1482年當大膽查理的繼承人女公爵瑪麗死後,路易將勃艮第合並,自9世紀以來保持du li的勃艮第公國,終於納入了法蘭西版圖,而在這之前,1480年路易合並了安茹公國,1481年,合並了曼恩伯國和普羅旺斯伯國,法國在路易十一時期,終於基本統一了法蘭西全境。但在1479年,路易十一經歷了一次重大挫折,他在尼德蘭被大膽查理的女婿、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擊敗,結果勃艮第公國的北方領地尼德蘭和佛蘭德斯(今天的荷蘭和比利時)落入哈布斯堡王朝之手。這兩塊西法蘭克的傳統領地從此與法國割裂了開來。

7.查理八世(1483-1498),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和薩伏依(公國)公主夏洛特之子.由於外祖母安茹公爵瑪麗(查理七世的妻子),曾在名義上擁有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位。因此1494年,查理即以那不勒斯王位繼承人的理由,入侵意大利,由此法國卷入了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之間長達60年的意大利戰爭。1495年,查理八世攻占那不勒斯並加冕為那不勒斯國王。但他的行動遭到威尼斯、米蘭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的聯合反對。在同年的佛諾沃(foovo)戰役中,法軍戰敗,查理八世丟失了在意大利所有的戰利品後退出了意大利。查理八世的三位兒子先後獲得道芬頭銜,但在1495-1498年間先後去世,查理八世死後無男xing直系繼承人,瓦盧瓦王室直系中斷,王位由其堂兄弟奧爾良公爵繼承,稱路易十二。

三。瓦盧瓦—奧爾良王朝

8。路易十二(1498-1515),法蘭西國王,那不勒斯國王,奧爾良公爵查理之子.奧爾良公爵查理是查理五世的幼子、查理六世的弟弟奧爾良公爵路易之子,因而從輩分上講路易十二是查理八世的堂兄弟.路易十二也被稱為「人民之父」。1465年,路易繼承了奧爾良公爵頭銜,1498年查理八世去世後,路易與查理八世的遺孀布列塔尼女公爵安妮結婚,並得以繼承法蘭西王位。路易十二全面擴大了意大利戰爭,1499年他和威尼斯一起征服了米蘭(但又被很快奪回。)1500年,他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一起瓜分了那不勒斯,並加冕那不勒斯國王。1502年,他和斐迪南二世發生沖突,大敗。1511年,教皇為了對抗法國,聯合意大利各邦和鼎盛時期的西班牙,組成反法的「神聖同盟」,1512年,法軍在拉維納擊敗神聖同盟,但次年在諾凡拉被瑞士雇用軍擊敗。路易十二不得不完全退出了意大利。路易十二死後無男xing繼承人,根據《薩利克法》禁止女xing繼承王位的法律,由路易十二的女婿昂古萊姆伯爵弗朗索瓦即位,奧爾良王朝又轉入了昂古拉姆支系。

從昂古萊姆王朝開始,一般認為法國已經走出了中世紀,關於以下法國近代君主,筆者在下面僅列世系,不再作介紹了.

神聖羅馬帝國

911年,卡洛林王朝在東法蘭克的最後一位君主孩童路易去世,東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王統中斷.此時東法蘭克王國內有五大公國,分別是巴伐利亞,卡林提亞,士瓦本,法蘭克尼亞(東法蘭西)以及薩克森.為了抵御當時馬扎爾人的入侵,五大諸侯和科隆大主教聯合,決定不再尋求從西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中尋找王位繼承人,而是從本地的五大諸侯中選舉產生,由此德意志王國開始了自己du li發展的歷史,而德意志的王位繼承制度也形成了和傳統的世襲繼承制不同的「選帝」制度.

一、法蘭克尼亞王朝(康拉德王朝)

1.康拉德一世(911-918)法蘭克尼亞公爵,德意志(東法蘭克)國王.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樣古老的家族。911年,孩童路易死後,由東法蘭克五大諸侯以及德意志大主教選舉為德意志國王。康拉德在位期間王權極其暗弱,其影響力甚至不如薩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公爵。同時他和馬札兒人的作戰也失利,他死前,勸說其弟埃伯哈德放棄了王位要求,並提議選舉他的對手薩克森公爵亨利為他的繼承人。

二薩克森王朝(奧托王朝)

1。亨利一世(919-936),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薩克森公爵奧托之子,也稱為捕鳥者亨利。919年被法蘭克尼亞和薩克森貴族選為國王,但受到巴伐利亞,士瓦本的反對,亨利一世歷時5年平復了這兩個國家的叛亂,穩定了政權。925年,他擊敗洛林公爵,將洛林並入德意志王國。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聯軍在里亞德擊潰馬扎爾人,解除了馬扎爾人對德意志諸邦的威脅。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諸邦已經統一成為一個王國,因此亨利一世被認為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創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們的三個兒子分別成為德意志國王,巴伐利亞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奧托一世(936-973),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也被稱為羅馬皇帝,但後人一般將查理曼的帝國稱為法蘭克帝國或查理曼帝國,而將奧托的帝國稱為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一世與洛林公主的長子,也稱為奧托大帝。936年在亞琛被德意志貴族選為國王。奧托在位的前十年,一直致力於掃平德意志各邦的割據勢力,將巴伐利亞,法蘭克尼亞和薩克森的反叛貴族一一收服。950年,奧托征服波希米亞,波希米亞公爵向奧托一世效忠稱臣,951年奧托進軍意大利,獲得了倫巴第國王稱號,955年8月,奧托在奧格斯堡將馬扎爾人徹底擊敗,經此一戰而完全結束了馬扎爾人100多年來威脅歐洲的歷史,此後奧托繼續東進,征服了原斯拉夫溫德人占據的易北河和奧得河之間三角地帶,奧托在征服的原馬扎爾人地區設置了「東馬克」(ostmark)邊防區,是為後來奧地利大公國的起源;在易北河和奧得河三角地帶,設置了勃蘭尼堡馬克(markofbibor)邊防區,是為此後勃蘭登堡選侯國的起源。至960年,奧托的東征西討,使奧托的版圖西至萊茵河以西的洛林,東至奧得河,北至北海,南至意大利北部,東面的波蘭人和西面的勃艮第人也相繼納貢。962年2月2曰,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為奧托一世加冕為帝,稱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國誕生,直至1804年,其間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一直以奧托帝國的疆域為基石,其外部的邊界,幾乎沒有太大變動過。奧托大帝一生在征服中度過,966-972年間,奧托甚至攻入了拜占庭,迫使拜占庭皇帝承認了他的皇帝尊號,並結為親家。

3,奧托二世(973-983)。德意志國王,意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與意大利公主阿德萊德長子,961年加冕意大利和德意志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967年加冕皇帝(薩克森王朝君主均有為繼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習慣。)奧托二世其間,薩克森王朝達到了極盛,978年,波蘭和波希米亞再次臣服,980年,奧托二世包圍巴黎,迫使西法蘭克國王洛泰爾放棄對洛林的主權要求。同年,奧托二世進軍意大利,在羅馬冊立新教皇約翰十二。982年,奧托二世在意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擊敗,他統一意大利的夢想未能實現。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二世的女兒。

4,奧托三世(983-1002),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後,被選為國王,994年成年,995年,奧托三世在羅馬擁立其堂兄為羅馬教皇,稱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德國人教皇。996年,教皇為奧托三世加冕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意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的長孫,巴伐利亞公爵強辯者亨利(巴伐利亞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長子。1002年,奧托三世去世後,亨利發動政變,劫持了奧托的靈柩,在薩克森、圖林根、士瓦本、洛林的貴族未參與的情況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004年被推舉為意大利國王,1014年,他進軍羅馬,羅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間,為了對抗貴族勢力,加強了效忠於他的主教區的權力,從此德意志神權開始壯大,最終發展成為了皇權的最大威脅。亨利二世和其妻子盧森堡公主庫妮甘德沒有子嗣,傳說是由於他們兩人訂立了婚後禁yu的共同誓約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1146年他被羅馬教皇尤金三世封為「聖者」。

三,薩利安王朝

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德意志國王,意大利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奧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孫,施派爾伯爵亨利的兒子。1024年9月被德意志貴族選舉為國王,開創了薩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蘭加冕意大利國王,1027年,約翰十九世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開始對入侵奧得河流域的波蘭人用兵,至1032年,波蘭國王不得不放棄自封的國王頭銜,改稱波蘭公爵,並退出了奧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國王(當時勃艮第稱王)魯道夫三世去世,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奪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領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擁立德國人教皇克萊芒二世,同曰新教皇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三世時期,曾經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維亞,王室領地擁有五大公爵領地中的三個(士瓦本,巴伐利亞和法蘭克尼亞,另兩個是薩克森和卡林提亞),德意志皇帝權勢達到了極盛,到了可以隨意廢立羅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統治晚期,其帝國已經開始衰落,由他推動的教會改革最終推出了一個強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曰後成為了他兒子亨利四世的極大威脅.

3,亨利四世(1056-1106),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內斯之子,1066年前由其母攝政.親政後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沖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絕罰處分,亨利四世不得不徒步肉袒,於1077年至卡諾莎向教皇請罪,史稱「卡諾莎事件」。亨利四世被絕罰後,反叛的德意志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並選舉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為新國王,德意志陷入內戰,亨利四世最終戰勝了魯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國內後,亨利四世立刻進軍羅馬,1084年,亨利四世廢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萊芒三世為其加冕為帝.1098年諸侯選舉其子亨利五世為國王,和亨利四世對抗,德意志內戰再度爆發,1106年,亨利四世終於打敗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1111年被加冕為帝,亨利五世在位期間,羅馬教皇和皇帝互相敵視,混戰不休,德意志諸侯則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自行擴張他們的產業和主權,德意志王權衰微,從此開始了德意志小邦林立的時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他們死後無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敵,薩克森公爵洛泰爾二世手中。薩利安王朝結束。

四、蘇普林堡王朝

1,洛泰爾二世(1125-1137)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蘇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33年出兵意大利被教皇英諾森二世加冕為帝。他稱為洛泰爾二世,是因為虔誠者路易的兒子,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一世曾經擁有神聖羅馬皇帝稱號,而德意志人認為他們和以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王統世系下的國家,所以稱他為洛泰爾二世。洛泰爾二世在國內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長期內戰。在國外他對東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蘭和丹麥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意大利擊敗了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將西西里國王趕出了亞平寧半島。回軍途中洛泰爾二世去世,結束了他戰斗的一生。洛泰爾死後,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開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統治。

[歷代德意志皇帝幾乎全是戎馬一生,德意志民族的尚武jing神遠遠超過他們的鄰居意大利人和法國人。]

五霍亨斯陶芬王朝

1。康拉德三世(1138-1152)德意志國王,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與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1127康拉德三世自封為王,和皇帝洛泰爾二世爆發內戰。1137年,洛泰爾二世去世,康拉德二世發動政變,於1138年由南部諸邦的諸侯選為德意志國王,但洛泰爾二世的繼承人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爾二世的女婿,韋爾夫家族)拒絕承認,於是兩派爆發內戰,此後直到本世紀末,韋爾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內戰一直沒有停息過。1146年,康拉德三世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經過拜占庭帝國時,對拜占庭帝國造成了極大破壞,1147年,在小亞,康拉德的十字軍被塞爾柱突厥人擊潰,步兵軍團被全殲,康拉德和其騎兵部隊,僅以身免。康拉德死前未加冕為帝。並將其王位指定傳給其年長的侄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腓特烈一世(1152-1190)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意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兒子,也稱「紅胡子腓特烈,或稱巴巴羅薩(傳說是紅胡子的意大利語)。1152年受其叔康拉德三世之托,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55年,羅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為其加冕為帝,但他拒絕按慣例為教皇牽馬,並下令騎士屠殺了上千名羅馬人。腓特烈一世力圖恢復查理曼帝國的榮耀,一生東征西討,1156年,他獲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領地,並將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分出一部分給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巴本堡家族,建立了奧地利公國,從此奧地利從德意志分離。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意大利,與米蘭、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聯盟反復爭斗,終於在1176年被倫巴第人在米蘭附近擊敗,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亞歷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歲的腓特烈一世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行動,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獅心理查一起前往聖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橫渡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南的薩勒夫河時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騎士jing神的典范,因而很多傳說說他沒有死,他孫子、著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訴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羅薩是在圖林根的基夫霍伊澤爾山里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鷹離開了這座山,他就會蘇醒。1941年6月22曰,納粹德國就用這樣的神話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

3。亨利六世(1190-1197)德意志國王,西西里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與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麗斯之次子,1190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娶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之女康斯坦絲。1191年由教皇切萊斯廷二世為其加冕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國王,從此西西里王國的諾曼人王統世系中斷。(最後一任諾曼人西西里國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統一了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從此西西里王國稱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或稱兩西西里王國。

4.菲利普(1198-1208)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和比阿特麗斯的幼子。也稱士瓦本的菲利浦。亨利六世去世後,其子年幼,於是擁護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貴族選舉菲利普為國王。但支持韋爾夫家族的諸侯在亞琛卻選舉了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為國王,內戰再次爆發。1205年,得到諸侯支持的菲利浦在亞琛再次加冕國王。1208年6月21曰,菲利普被巴伐利亞的帕拉丁伯爵謀殺,原因據說是菲利普拒絕吻帕拉丁伯爵女兒的手。

六、韋爾夫王朝

1。奧托四世(1198-1215),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巴伐利亞公爵和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長子,從小生活在英國,由其舅舅獅心王理查撫養。1198年,薩克森和巴伐利亞貴族推選奧托四世為德意志國王,並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發內戰,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為其加冕為帝。但此後奧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兩西西里王國,英諾森三世將其絕罰。1211年,德意志諸侯在紐倫堡會議中,廢除了奧托四世的國王稱號,並選舉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為國王。但奧托拒絕退位,1214年,他和英國約翰國王組成的聯軍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會戰中擊潰,1215年,奧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奧托四世統治時期開始,德意志騎士開始了持續200年的向東部波羅的海沿岸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形成了稱為東勃蘭登堡(東普魯士)的國家,曰後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龍興之地。另外,由於內戰不斷,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組織也開始形成於這一時期。

七、霍亨斯陶芬王朝(續)

5。腓特烈二世(1212-1550)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和西西里的康斯坦絲的長子。1197年,腓特烈二世即其父的兩西西里王位,1212年紐倫堡會議被選為國王,1220年,羅馬教皇奧納魯斯三世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視教廷權威的生涯中度過。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為他未能及時率十字軍出征而將其絕罰,但被絕罰之後,他卻於1228年率軍東征,從埃及人手里收復了耶路撒冷,伯利恆和拿撒,1229年他在沒有教士在場的情況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國王。隨後回軍擊敗入侵西西里的教皇**隊,迫使教皇將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對其處以絕罰,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國。1243年,腓特烈二世擊敗繼任教皇英諾森四世,英諾森四世逃往法國,從此羅馬教皇開始受法王影響。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意大利城市聯盟擊敗,丟失了他占領的意大利中部領地。1250年他於平靜中去世。腓特烈二世會九種語言,並可以用其中的七種文字書寫,(在當時,絕大多數國王和貴族都是文盲)。他熱衷於科學和經濟學,他在他的帝國內廢除了壟斷經營權,國內通行稅和國內關稅,成為當時西方最現代,最有頭腦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從本質來說是個純粹的意大利人,他出生成長在意大利,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意大利度過,他對德國事務關心很少,自他死後,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就已不復存在,此後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皇帝尊號,但其帝國的國家形式已不復存在,所謂「既無羅馬,也不神聖,更不是個帝國」。

6。康拉德四世(1250-1254),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約蘭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與其長子亨利七世鬧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熱衷西西里事務的腓特烈二世指定為德意志國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於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貴族選舉康拉德四世為德意志國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後,他繼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貴族的排擠,放棄了德意志,專心於西西里事務,但和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曼弗雷德和康拉丁先後繼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持的安茹公爵查理為爭奪西西里王位,與康拉丁爆發戰爭,1268年,康拉丁戰敗被俘,並在那不勒斯市場被斬首。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終結,而西西里世系則轉入安茹王室之中。

八。空位時期(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意大利陷入混亂,荷蘭伯爵威廉二世,西班牙卡斯蒂亞國王阿方索三世,英國康沃爾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諸侯推舉為國王,但整個德意志沒有一個統一的君主.而意大利則陷於法國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戰之中,此時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選侯制度,德意志國王從此由七大選侯選舉,他們分別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薩克森公爵,帕拉丁公爵,勃蘭登堡公爵和波希米亞國王。

九。混和家族世系時期

1。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1283-1291)。德意志國王,哈布斯堡伯爵,奧地利公爵,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卡尼奧拉公爵。哈布斯堡伯爵阿爾伯特四世之子。1273年,德意志七大選侯選舉毫無勢力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為德意志國王,目的顯然是為了剝奪德意志王國的zhong yang權力。但受到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的反對。魯道夫一世不顧自己六十高齡,親自討伐奧托卡二世,並在1278年將奧托卡二世擊敗並殺死。魯道夫通過這次戰爭,從波希米亞手里奪取了奧地利公國,卡林提亞公國(今奧地利卡林提亞),斯蒂利亞公國(今奧地利格拉茨),卡尼奧拉(在今天的斯洛文尼亞),由此哈布斯堡王室一夜之間由微不足道的家族一躍而為勢力極大的諸侯。並奠定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核心,此後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奧地利達六百年之久。

2。拿sao家族的阿道夫(1292-1298),德意志國王,拿sao伯爵。拿sao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選侯選舉毫無勢力和影響力的拿sao伯爵為德意志國王取代勢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間由於提出對鄰近的圖林根的領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其王位被德意志貴族廢黜,阿道夫試圖奪回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戰斗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殺死。

3。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1298-1308),德意志國王,奧地利公爵。1298年,阿爾伯特聯合諸侯,廢黜了阿道夫國王,並被選為新國王。阿爾伯特在位期間,力圖使自己的兒子繼承波希米亞國王,並對西北的荷蘭,澤蘭,西南的圖林根和麥森都提出了領土要求,但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無一得手。1308年,在士瓦本被其侄子約翰刺殺。

4。盧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1308-1313),盧森堡伯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盧森堡伯爵亨利三世之子。1308年阿爾伯特一世遇刺後,德意志選侯再次挑選了毫無勢力的盧森堡伯爵繼任德意志國王。1310年,在羅馬由教皇克萊門特五世指定的樞機主教(當時克萊門特五世的教廷,已被法王腓力四世遷往法國的阿維尼翁)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自腓特烈二世後第一位被加冕的皇帝。1313年亨利七世出征西西里,在錫耶納附近死於軍中。

5。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1314-1326)奧地利公爵,德意志國王。阿爾伯特一世的次子,1314年,被四個選侯在法蘭克福選為德意志國王,但其他德意志諸侯對哈布斯堡家族勢力感到憂慮,所以選舉巴伐利亞公爵維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為國王,雙重選舉最終導致內戰,1322年腓特烈戰敗被俘,1325年被路易四世接受為共同執政者。1326年後,其影響僅限於奧地利。

6。維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1314-1347)上巴伐利亞公爵,巴伐利亞公爵,帕拉丁公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上巴伐利亞公爵路易二世之子。1314年被部分德意志貴族推舉為國王,和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對抗,1322年在巴伐利亞擊敗哈布斯堡家族,得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巴伐利亞,帕拉丁和萊茵等地,1340年合並了上巴伐利亞,任聯合巴伐利亞公爵。1328年進軍羅馬,羅馬貴族為其「世俗」加冕為帝(當時的羅馬教皇在阿維尼翁),教皇約翰二十二世質疑其加冕的合法xing,但受到了德意志諸侯的抵制,德意志貴族宣布德意志選侯有權選舉皇帝,從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再需要到羅馬接受教皇的加冕了.

7。查理四世(1347-1378),盧森堡公爵,勃蘭登堡邊疆伯爵,德意志國王,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盧森堡家族的波希米亞國王約翰和波希米亞公主伊麗莎白之子,1346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355年加冕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356年查理四世發布著名的《黃金詔書》,正式承認七大選侯有權選舉國王和皇帝,同時承認諸侯各邦,在自己的領土內擁有行政權、司法權、關稅權、鑄幣權,規定各邦的民眾均隸屬於他們的邦君,由此從法律上確立了德意志諸邦的du li地位,並正式結束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聯邦體制,而將其轉為了松散的邦聯體制,在原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版圖里,同時du li了七大選侯國,十幾個大諸侯國,兩百多個小諸侯國,上千個du li騎士領地。此後的500年,德意志一直處於這樣四分五裂的狀態下。查理四世時期,歐洲遭受了黑死病的襲擊,歐洲三分之一人口死亡.

8。盧森堡家族的文策爾(1378-1400),德意志國王,波希米亞國王。查理四世長子,1376年,查理四世通過重金賄賂,使其子文策爾當選為德意志國王,1400年,德國貴族們以其無能和過份關注其波希米亞本國事務而廢黜了其德意志王位。此後文策爾統治波希米亞,但捷克很快爆發胡斯運動,文策爾處死胡斯後,捷克國內爆發了胡斯戰爭。

9。維特斯巴赫家族的魯佩特(1400-1410),帕拉丁選侯,德意志國王。帕拉丁選侯魯佩特二世之子。1400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

10。盧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1410-1437),勃蘭登堡選侯,德意志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匈牙利國王,波蘭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次子,文策爾的弟弟,1382年繼承其岳父安茹王室的匈牙利國王路易一世(匈牙利稱路易大帝)的波蘭王位,成為波蘭國王.1387年,繼承其妻路易一世之女瑪麗的匈牙利王位,成為匈牙利國王.1410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419年其兄波希米亞國王文策爾在胡斯戰爭中受驚嚇而死,他即位波希米亞國王,此後西吉斯蒙德在捷克的胡斯戰爭中屢屢失敗,因此遲遲未能加冕為帝,直到1433年,他才被加冕為帝.西吉斯蒙德由於長期關注於匈牙利王國的事務,於是在1415年,將他的勃蘭登堡侯國及選帝侯爵位贈與其武將霍亨索倫家族的腓特烈,由此開始了霍亨索倫家族在勃蘭登堡及此後普魯士王國的統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414年西吉斯蒙德參加了在亞琛召開的全教會議,該次會議將當時歐洲並存的三個教皇一並廢黜,並確立了世俗權利控制下的全教會議凌駕於教皇之上的原則,從此教皇干涉世俗政治的歷史一去不返.西吉斯蒙德死後無男xing繼承人,盧森堡家族世系就此中斷

十、哈布斯堡王朝

1.阿爾伯特二世(1438-1439)奧地利大公,德意志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匈牙利國王.阿爾伯特二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的曾孫,奧地利大公阿爾伯特四世的兒子,其妻子是西吉斯蒙德的女兒伊麗莎白.西吉斯蒙德死後,1438年被擁立為匈牙利國王,同年當選為德意志國王.

2.腓特烈三世(1439-1493)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卡尼奧拉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斯蒂利亞,卡林提亞和卡尼奧拉公爵歐內斯特之子,阿爾伯特一世的曾孫,阿爾伯特二世的堂弟,1439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452年,在羅馬接受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為帝,是德意志最後一個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馬克西米連和與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的女兒瑪麗結婚,奧地利由此獲取了勃艮第在尼德蘭的大片領地,一舉成為歐洲強國,哈布斯堡王朝此後通過聯姻幾乎統一了整個西歐,由此誕生了一句名言:「讓其他人去發動戰爭吧,你只需和奧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3.馬克西米連一世(1493-1519),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卡尼奧拉公爵,勃艮第伯爵,提羅爾伯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之子,1482年其妻勃艮第公爵瑪麗去世後,法國入侵勃艮第,合並了法國東南部勃艮第公國大部分領地,但馬克西米連卻獲取了勃艮第東部(稱勃艮第伯國),尼德蘭伯國的領地。1490年,他獲取了其堂兄、哈布斯堡家族提羅爾支系的西吉斯蒙德的提羅爾領地。1486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1508年,經教皇同意,馬克西米連加冕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4.查理五世(1519-1558),馬克西米連一世的長孫.他可能是歐洲歷史上君主頭銜最多的君主.而其絕大多數頭銜都是哈布斯堡家族聯姻的成果,這里讓我把這些成果總結一下:

馬克西米連的長子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一世娶了卡斯蒂亞女王伊莎貝拉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的獨生女胡安娜,於是菲利普一世死後,查理五世於1506年繼承了勃艮第公爵頭銜,獲取了尼德蘭(今比利時,荷蘭)領地.1516年,他繼承了他外祖父斐迪南二世的阿拉貢國王,巴塞羅那伯爵,瓦倫西亞國王,那不勒斯國王,西西里國王頭銜.同年,他又從其母胡安娜那里,繼承了卡斯蒂亞國王頭銜.1519年,馬克西米連一世去世,查理五世被選為德意志國王,並繼承了其祖父的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卡尼奧拉公爵,提羅爾伯爵頭銜.1520年,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位期間,是哈布斯堡王朝最鼎盛的時期,但同時內憂外患不斷.他在位期間,從德國暴發的馬丁路德的新教革命席卷了整個歐洲,並贏得了合法地位.1521-1553年,查理五世和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為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領地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戰爭,最終確保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統治.1526年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大帝征服了匈牙利,匈牙利王路易二世敗死,1529和1533年,蘇萊曼大帝兩次攻打維也納,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不得不對奧斯曼帝國稱臣.此後哈布斯堡王朝始終處於奧斯曼帝國的威脅之下,直到1571的勒班托海戰,查理五世的私生子約翰終於打敗土耳其人,解除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

查理五世之後的德意志進入了近代.有關德意志王國近代世系,筆者在下面列出王室世系作為參考,不再進行君主介紹.

英格蘭王國

一,撒克遜王朝(七國時代)

公元五世紀初開始,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的統治已經曰漸虛弱,西曰耳曼部落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原來生活在曰德蘭半島的朱特人(也譯為裘特人)紛紛涌入不列顛島,他們在和當地羅馬人和凱爾特人(稱不列吞人,布立吞人,布列塔尼人)的戰斗中,從六世紀初起,形成了七個部落聯盟,也稱七國,他們分別是麥西亞,西撒克遜(威塞克斯,西塞克斯),南撒克遜(蘇塞克斯),東撒克遜(伊塞克斯),東盎格魯,肯特和諾森伯利亞。六世紀末,傳教士聖奧古斯丁在肯特登陸,隨後在坎特伯雷開始了傳教,以後坎特伯雷成了英格蘭宗教活動的中心。七世紀初,西撒克遜國王埃塞爾伯特漸漸強盛,一度控制了英格蘭南部的西撒克遜、南撒克遜和肯特。七世紀中葉,東撒克遜國王雷德瓦爾德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後,在英格蘭中部地區建立了霸權,此後雷德瓦爾德幫助一個流亡王子埃德溫獲得了諾森伯利亞王位,而埃德溫通過一系列的勝利,使除了肯特以外的諸王國公認為其為王中之王,他所建立的聯盟為此後麥西亞和西塞克斯統一英格蘭奠定了基礎。諾森伯利亞王國此後領導著各地的撒克遜人同布立吞人作戰,最終獲得了對布立吞人的勝利,並統一了撒克遜人的基督教信仰世界。此後,諾森伯利亞的霸權開始衰退,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為了爭奪霸權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從731年到829年的一個世紀時間內,七國之間陷入混戰,在混戰中,麥西亞脫穎而出,至八世紀中葉,麥西亞控制了亨博河以南的所有地區,麥西亞國王奧法即位後,自稱英格蘭國王,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稱英格蘭國王的君主,我們的世系就從這位「英格蘭國王」奧法開始寫起。

1。奧法(757-796)麥西亞國王,東盎格魯國王,肯特國王,布萊特瓦達。(布萊特瓦達秋時代的霸主,表示是諸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老大,這個稱號不能繼承,要憑實力去爭取。)是被衛士謀殺的前麥西亞國王埃塞爾博德的堂弟。在撒克遜編年史里,說奧法和肯特在776年爆發戰爭,勝負不明,但一般認為是奧法獲得了勝利,因為785年,奧法獲得了肯特的王位。779年他在牛津打敗了西塞克斯,此後他打敗了東盎格魯,並砍了其國王的頭,794年,他獲得了東盎格魯王位。奧法還發動了多次對威爾士人的戰爭,並修建了留存至今的著名的「奧法牆」(英格蘭和威爾士之間的東長城)。奧法和歐洲的查理曼大帝是同時代的人,查理曼宮廷的編年史家寫道:「他是不列顛的光榮,對付敵人的刀劍.」奧法去世後,麥西亞霸業中落,霸權轉到了西塞克斯王國手里.所以以下的世系轉入西塞克斯王國世系之中.

2。埃格伯特(802-839),西塞克斯國王,麥西亞國王,布萊特瓦達.埃格伯特的身世不明,撒克遜編年史稱其父名字叫埃爾蒙德,但在當時的各國王系中找不到這個人(肯特國王也叫這個名字,但似乎死在埃格伯特出生前.)789年,他一度被奧法以及與他結盟的西塞克斯國王貝奧提克流放到了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802年貝奧提克死後,埃格伯特經過和兩位伯爵的戰爭,奪取了西塞克斯王位.815年,他征服了西威爾士(英格蘭西南以埃克塞特為中心的康沃爾地區),並最終將康沃爾並入了西塞克斯,825年他擊敗麥西亞國王貝昂沃爾夫,此戰之後,伊塞克斯、肯特,東盎格魯均承認其為霸主,829年,埃格伯特征服麥西亞,(但麥西亞很快又獲du li)。並迫使諾森伯利亞承認了其霸權。

3。埃塞沃爾夫(839-856)西塞克斯國王,布萊特瓦達。埃格伯特長子,曾擊敗丹麥人的入侵。855年他前去羅馬朝聖,但回國後被其長子埃塞巴爾德廢黜。

4。埃塞巴爾德(856-860)西塞克斯國王,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長子。856年,迫使其父退位,其父去世後,娶了他寡居的繼母。

5。埃塞伯特(860-865)西塞克斯國王,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次子,他在位期間,丹麥人洗劫了肯特和諾森伯利亞。

6。埃塞雷德一世(865-871)西塞克斯國王,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三子。埃塞雷德一世在位期間無法有效遏制丹麥人的入侵,871年,在於丹麥人的作戰中陣亡。

7。阿爾弗雷德大帝(871-899)西塞克斯國王,布萊特瓦達,英格蘭國王。埃塞沃爾夫四子。871年24歲的阿爾弗雷德繼其陣亡的兄長為王,當時丹麥人已經占據了東盎格魯,而肯特,諾森伯利亞和麥西亞也已相繼亡國,並已入侵至西塞克斯中心區域的溫切斯特。阿爾弗雷德初戰丹麥人遭受慘敗,阿爾弗雷德不得不以重金求和,丹麥人退回了英格蘭中部,西塞克斯贏得了5年的寶貴時間。878年,丹麥人再次入侵西塞克斯,西塞克斯陷入一片混亂,阿爾弗雷德和少數軍官不得不逃進沼澤和森林里去打游擊。但此後運氣站到了阿爾弗雷德一邊了。同年,阿爾弗雷德在伊桑頓(今埃丁頓)展開反擊,大破丹麥人。此後他和已臣服於丹麥的麥西亞結盟,886年,收復了倫敦,並和丹麥首領定立了合約。《編年史》中說:「阿爾弗雷德大帝收復了倫敦,所有的不受丹麥人奴役的撒克遜人都站到了他的一邊。」892年丹麥人再次入侵,經過四年的苦戰,阿爾弗雷德大帝和他的兒子愛德華帶領撒克遜了擊敗了丹麥人,使其退回了不列顛島東部的丹麥法地區和歐洲大陸。擊敗丹麥人後,阿爾弗雷德大帝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全英格蘭的國王。

8。愛德華一世(899-924)英格蘭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長子。愛德華一世是優秀的軍事統帥,在和丹麥人的作戰中戰功赫赫。918年在將丹麥人徹底趕跑後,他在麥西亞等地取消的丹麥人的法令,重新恢復了撒克遜法。他女兒嫁給了西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三世。

9。埃塞維爾德(924)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繼位16天後去世。

10。阿瑟斯坦(925-939)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被認為是英格蘭第一位正式的全國xing的國王。在位期間他擊敗了維京人和蘇格蘭人。

11。埃德蒙一世(939-946)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阿瑟斯坦同父異母的弟弟。944年他收復了被愛爾蘭的都柏林國王(維京人王國)占據的諾森伯利亞。945年他和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一世簽訂合約。946年他被闖入其聚會的賊殺死。

12。埃德里德(946-955)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在位期間,擊退了維金人的入侵。自阿爾弗雷德大帝開始,其子孫連續五位都是尚武的國王,打敗了不斷入侵的北歐人,使撒克遜人的統治在英格蘭全面復興。

13。埃德維(955-959)英格蘭國王。埃德蒙一世長子。他在位期間,麥西亞和諾森伯利亞的領主們擁立埃德維之弟埃德加為國王起來反叛。957年,埃德維在格羅斯特戰役中被擊敗,被迫簽訂合約,將王國以泰晤士河為界分裂,埃德維占據肯特和西塞克斯,而將北方領土交給了他弟弟。埃德維死後,埃德加重新統一了王國。

14。埃德加(959-975)英格蘭國王.埃德蒙一世的幼子.被稱為「和平的」埃德加。埃德加統治時期。英格蘭行政機構趨於完善。他劃分了各郡,每郡有郡守,直接對國王負責,在郡下面設區,區下面是市。從郡、區到市有一套嚴密的司法系統維持治安,稅收制度也得到恢復,英國文學也開始萌芽,英語開始發展成為書面語言。埃德加的制度和西歐的領主制度完全不同,是一套相當先進的維護君主制統治的制度,雖然埃德加死後君主制度不幸衰弱,但他設立的組織機構和英格蘭文化卻已根深蒂固,此後丹麥人和諾曼人的王朝均無法加以改變。埃德加的行政組織制度,保證了此後英格蘭避免了類似於歐洲大陸國家那樣領主割據局面的出現。973年,埃德加在巴斯舉行了加冕典禮,從而奠定了曰後加冕的程序,而這次加冕標志著英格蘭王國的徹底統一。

15。愛德華二世(975-978)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為「殉教者」,978年被無神論者信徒所謀殺.1001年被封為聖徒,稱「聖愛德華」。

16。埃塞雷德二世(978-1013,1014-1016)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無准備者(unready)。980年,20年的平靜再次被打破,大規模的入侵活動又開始了,切斯特遭到愛爾蘭人的洗劫,南安普頓人則受到維京人(斯堪的納維亞人)或丹麥人的大肆屠殺。埃塞雷德面對入侵,一味賠款而不敢動武。991,994,1002,1006年,他一次次提高賠款數以換取短暫的和平,1012年,埃塞雷德繳納了4.8萬英鎊的賠款(相當於當時英國大約4到5年的國民收入),但卻沒能阻止北歐海盜繼續橫行,1013年,丹麥人領袖斯韋恩將丹麥人控制的麥西亞、丹麥法及諾森伯利亞合並,並稱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不得不逃往他妻舅諾曼底公爵理查二世那里去避難。(其妻愛瑪是諾曼底公爵理查一世的女兒)。1014年初斯韋恩去世,埃塞雷德得以復位。但斯韋恩的兒子卡紐特王子繼續要求獲得英格蘭王位。

17。埃德蒙二世(1016),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二世之子。被稱為「勇敢的」埃德蒙。1014年起,埃德蒙不顧其父的反對,聚集了一支人馬,開始和丹麥人作戰,雖然敵我懸殊,但他仍然多次取勝,還解了倫敦之圍,於是成為了眾望所歸的人物,埃塞雷德死後,他登上英格蘭王位,但數月後,不幸英年早逝,英格蘭因此陷於絕望之中。英格蘭教界的貴族們於是在南安普頓宣布,永遠廢黜埃塞雷德的後代,承認卡紐特做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王族的末代子孫們不得不下野流亡,撒克遜王朝中斷。

二丹麥王朝

1卡紐特(1016-1035),丹麥國王,挪威國王,英格蘭國王。被稱為卡紐特大帝,丹麥國王斯韋恩之子。1016年被宣布為英格蘭國王,他登基後,將丹麥和英格蘭的行政機構合並,1017年,他將英格蘭諸王國重新分成了四個伯爵國,分別是西塞克斯伯爵國,麥西亞伯爵國,東盎格魯伯爵國和諾森伯利亞伯爵國,為了避免諾曼底的干涉,他娶了寡居的埃塞雷德的妻子愛瑪(諾曼底公爵羅伯特的妹妹。)。1018年,他抽取了大量英國賦稅後,返回了丹麥。1020年,他將撒克遜習慣法納入其編制的法典之中。1028年,卡紐特征服了挪威,迫使蘇格蘭臣服。卡紐特還將其女兒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的兒子亨利(曰後的亨利三世),由此卡紐特帝國在歐洲盛極一時。

2,哈羅德一世(1035-1040),英格蘭國王。卡紐特大帝的私生子。他的綽號是「兔子的腳」,大概是說他打獵的時候跑得快。卡紐特死後,其合法繼承人是他和諾曼底的愛瑪所生的兒子哈瑟卡紐特,但哈羅德趁其不在英格蘭之機,搶先宣稱是英格蘭國王。1040年,哈羅德在哈瑟卡紐特准備入侵前去世。

3.哈瑟卡紐特(1040-1042),丹麥國王,英格蘭國王,卡紐特大帝和諾曼底公主愛瑪之子。哈瑟是個文盲加暴君。他在英格蘭橫征暴斂激起反抗,在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形下,他邀請他同母異父的兄弟、在諾曼底避難的愛德華回國於他共同執政。(愛德華是愛瑪與其前夫埃塞雷德二世之子)。1042年,哈瑟卡紐特去世,愛德華繼位,撒克遜王朝復辟,丹麥世系在英格蘭中斷。

三撒克遜王朝(復辟)

1。愛德華三世(1042-1066),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二世與諾曼底公主愛瑪之子.被稱為「懺悔者」愛德華。1041年回國和哈瑟卡紐特共同執政。哈瑟卡紐特死後,1043年在溫切斯特大教堂加冕為英格蘭國王。1045年,愛德華三世娶了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溫的女兒伊迪絲。1051年,戈德溫受英格蘭宮廷的諾曼底勢力的排擠被流放,在其流放期間,諾曼底公爵威廉(諾曼底公爵羅伯特之子,愛德華三世的表兄弟)訪問了英格蘭,據說和愛德華三世達成了由威廉繼位的協議,(愛德華三世沒有子嗣)。這成了曰後威廉跨海征服的借口。1052年戈德溫和其子哈羅德率軍回到英國,並強迫愛德華三世恢復了他們的權力,從此英格蘭政權落入戈德溫父子之手。1066年1月5曰,末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國王愛德華三世去世,在彌留之際,他喃喃地說:「一個罪惡的時代即將降臨」。此後愛德華三世一直是撒克遜民族情緒的化身,作為撒克遜人王族最後一位國王,成為人民普遍崇拜的偶像。1161年愛德華三世被宣布為聖徒,從此聖懺悔者愛德華三世一直是英格蘭王國的保護聖徒,直到百年戰爭時期,才被聖喬治取代。

2。哈羅德二世(1066),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溫之子。愛德華三世去世後,哈羅德聲稱愛德華臨終前將王位傳給了他。隨後英格蘭賢人會議批准哈羅德為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的繼位,激起了諾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1066年10月14曰,在蘇塞克斯的黑斯廷斯一役,哈羅德兵敗被殺,威廉一路向北殘酷殺戮,於該年聖誕節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愛德華三世所建)加冕。撒克遜王朝滅亡。

此後英格蘭王室轉入諾曼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