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畫橋(1 / 2)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鬼才郭嘉之三國重生最新章節!

八月。

夜里的合肥都察覺不到絲毫寒意,月光皎潔,輕風微扶。

這本因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夜晚,平日此時,士兵們總會在營地內對月暢談,互相講述自己的英雄事跡和驚險歷程,有人說當年自己一戰曾殺了劉備十余步卒而沒有受傷,有人說自己當年被騎兵一刀削掉了頭盔頭發都散了生死就在分毫間,但這些人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叫蕭橫,據他說他二十歲就跟著張將軍了,後來跟著張將軍投靠了曹操,掃袁紹滅袁術,遠征大漠,平定長社之亂,力攻天柱山,十余年來九死一生,但最重要的是,他竟然跟在曹操身邊最後從赤壁之戰後活著回來。蕭橫說他身上有二十三處傷口,但他沒有死最重要的是他一直跟著張將軍,張將軍曾三次救過他的性命。

但現在營地內卻只有零星幾個士兵,而他們的臉上都難掩悲痛的神色。他們游走在生死的縫隙中,稍有不慎就會進入死亡,他們身邊的朋友換了一批又一批,總之,他們的命都是撿回來的。而越是這些僥幸活下來的人,越是害怕死亡。

兩個月前,孫權率軍攻下宛城,宛城與合肥唇齒相連,孫權急攻宛城,合肥救援不及,眾人都記得那天張將軍回營時可怕的眼神。而如今,孫權的十萬大軍已逼近合肥!

合肥城中只有七千守軍,而這七千守軍中,還有三千老兵殘士。

曹操遠征張魯,無力救援。合肥乃南北相持必爭之地,孫權得合肥則望北地,曹操守之而拒東吳,張將軍曾經說過,決不能有人活著從合肥退走。

面對十多倍自己的孫權軍,魏軍們已能感到自己的命運。

軍營中卻有一個人的神色寧靜,他只是緩緩的擦拭自己的刀,如果魏兵中還有一個人能夠視死如歸,那這個人就是蕭橫。

從他第一次被張將軍救下之後,他就誓死跟隨張將軍,他的性命似乎早已不是自己的,他已准備與合肥共存亡!他還記得,最近的一次是在七年前,曹操大敗於赤壁,蕭橫跟隨張將軍保護曹操逃離。烏林深處,軍隊疲憊不堪,曹操令烹馬為食,一共殺死三匹馬,其中一匹就是蕭橫的坐騎。一匹中乘的黃鬃馬,跟隨蕭橫已有四年,四年間蕭橫負傷十一處,這匹馬卻無傷痕,蕭橫想不到它的第一處傷,就將它致死。蕭橫看著肉湯,難以下咽,神智恍惚間,只聽一聲斷喝,林中已沖出數千人馬,當先一名白鎧將軍自稱常山趙子龍,槍起處,已向蕭橫咽喉,這一槍並不華麗,但卻快速,簡練,這是致命的一槍!蕭橫跟隨張將軍十年,見過不少成名人物,能刺出這一槍的人實屬少有,蕭橫的經驗讓他身體向後倒,但那一槍的速度已出乎他的意料,轉瞬間槍頭已距他喉頭不足一尺,蕭橫知道他決躲不過去,輕聲一嘆。

就在他絕望的時候,蕭橫看到了一把更快的戟,戟到處,趙雲的槍已被震偏,出手的人自然是張將軍。吃驚的不止是蕭橫,還有趙雲,他決難相信自己這一槍會殺不死這個兵卒,更難相信這世上還有比他出手更快的人。

等蕭橫緩過神來,張將軍已與趙雲斗在一起。人總是要經歷過這些生死瞬間,才更能體會生命的可貴,生命的可愛。

蕭橫不是一個可愛的人,但他有著可愛的生命。如今,他卻要把他的生命獻給合肥城!

因為他知道,張將軍寧戰死合肥,也不會棄合肥而去。張將軍不僅救過他的性命,也是他最佩服的人。蕭橫知道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要他的人頭,他就會眼都不眨一下的割下來給他,這個人就是張將軍。而蕭橫也知道,張將軍寧願自己受傷,也不會讓跟著他的士兵受傷。

蕭橫也覺得跟著張將軍是他一生最正確的決定。

他是蕭橫見過的最勇敢,最睿智,最堅強,最自信,最義氣,最有男兒氣概的將軍!

而像他這樣的將軍,這個世界上恐怕也只有一個。

因為他就是張遼,張文遠!

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張文遠,這是多么浪漫的三個字,又是多么恐怖的三個字,這是讓魏軍最溫暖最能感到安全感的三個字,也是讓敵人聞之喪膽的三個字!

他有時候是一片陽光,有時候是一陣暴雨。他可以是你最交心的朋友,也可以是你最可怕的敵人。

這就是張文遠。

張遼此刻並沒有睡下,他走至合肥城外,踱步到逍遙津。水流湍急,張遼注視著河水,心緒卻飄到兩個月前的宛城,他見識了吳軍的銳氣,他到時,宛城已經失守,宛城城牆厚三丈高五丈,城外尚有護城河寬六丈深兩丈,易守難攻,而這樣的一座城池,竟沒有抵擋住吳軍五個時辰的攻擊。據逃出來的宛城守士說,吳軍三個時辰便沖上城牆,第一個上來的人是甘寧,他上來之後立斃十余人,楊將軍和他交手,竟被他撕成兩半。

想到這里,張遼不禁微閉雙目,仰天輕嘆。吳軍的銳氣已不可擋,比起七年前的赤壁戰中,軍隊實力已不知強了多少,而當年五萬吳兵,便殺的二十萬魏軍落敗而逃。現如今孫權為取合肥,親率十萬大軍來犯,士氣高昂,可謂勢在必得,因為合肥城中只有七千守軍,可戰主力更是少於五千!這一戰,孫權似乎已經沒有戰敗的理由!

這些張遼心里都清楚。他不是沒有遇過險境,也不是沒有遇過敵眾我寡的境地。他曾經在東海剿賊彈盡糧絕之時,獨身前往賊窩,以其雄辯的口才,說服昌豨歸順。他也曾在梅成陳蘭叛亂逃到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的天柱山後,沖向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柱山道,已一己之力,殲滅叛賊,斬下梅成陳蘭首級。而當年跟隨曹操大戰擁兵七十萬的袁紹,當時強弱懸殊已極,他也不曾害怕,解白馬之圍,火燒烏巢截糧,後十面埋伏,殺的不可一世的袁紹抑郁而死。他也曾在袁紹之子袁尚袁譚逃亡大漠投靠至烏丸王蹋頓之後,不懼大漠險惡環境,親自率軍追擊烏丸,與烏丸十萬燕軍之中,斬蹋頓於馬下,平定袁紹余黨。

他的這些凶險傳奇經歷,已將張遼勵煉成了一個堅強鐵血的好男兒,一個不怕艱難不懼死亡的真英雄!

可這一次,卻是他一生征戰中遇到的最凶險,最可怕,最艱難,也是最懸殊的一戰。這一戰,已關乎魏吳之間實力的傾倒。此戰若敗,合肥城七千守軍生死不說,孫權得合肥,便可為北上犯魏提供有力據點。此戰若勝,則張遼有生之年內孫權恐不敢再犯合肥一步。這一戰,張遼實不能敗!

但自信如張文遠,如今也沒有多少把握能戰勝孫權。

張遼喃喃道,宛城,合肥,十萬人,逍遙津.....

他慢慢睜開眼,依舊注視著水流湍急的河水,水勢愈急,水流中除了帶走一些碎石泥沙,一些巨石也在水流中緩緩移動。張遼緊盯著河水,似乎想把河水翻過來。慢慢的,他的眼睛里泛出亮光。

難道,他已想到對付孫權的辦法?

---------------------------------------------------

仁者見仁

三國亂世,造就英雄無數,其間有曹操的雄才大略,孫權的英明睿智,而對於歷史上聲譽素著的劉備,今人卻似乎除了冠之以假仁假義之外,便是無能一言蔽之。但事實不是如此,只是劉備外在所表現出仁者所特有的中正平和之氣顯得他無甚可取,在正史中他也總給人一種站在幕後的感覺,深沉而陰霾,連陳壽都稱先主不喜與人言,但終究給了他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劉備的才氣,是需要用心體會的。而如今的學術界對他卻似乎並沒有什么話可說。叫獸之流更是嚷嚷著要為曹操平反,個人究其心理,無非是覺得自己有了學歷就可以顛倒古今是非以嘩眾取寵,再者曹操跟他們一樣是文人,於是乎生了親近心:看哪,咱文人不止會執政和亂政。而大多數附和之人也不過是些根本沒親自讀過關於三國正史的古籍,中文素質有限之人。曾經在一些學生課堂雜志上看到幾篇褒曹貶劉的作品,感覺那作者簡直什么都不懂在那妄度君子之腹,運用其無邊的想像硬是把劉備塑造成了一小人,至於那作者叫什么名字我也懶得去記,估計那種人也就是想給大眾罵上一罵,然後走紅。跳梁小丑而已!現在的炒作圈套我可不上。雖然我學歷不高,還在讀高中,但智商還是有的。

閑話少提,話說曾身為名將的辛棄疾曾在《水龍吟》中提到「劉郎才氣」,而本人,也正要從這方面說起。-

一《仁義篇》-

劉備素來有仁義之名,這名氣也並非空穴來風,亦不是因為他出身皇族而有名正言順奪取天下的理由,恰恰是他一手打造的。北海相孔融府門遭叛賊圍攻,太史慈因孔融於其母有恩,乃單槍匹馬殺入孔府往救,孔融修書一封囑太史慈尋時任平原相的劉備求援。-

劉備與孔融素無關系,獨見信,慨然曰:「孔北海亦知世有平原相乎。」遂親領當時自己僅有的一千余人往救,孔融始得脫。此仁義之舉一也。參見《三國志;太史慈傳》-

後曹操攻徐州,劉備救陶謙,也並不是某些人說的陶謙收留劉備。此仁義之舉二也。參見《三國志;先主傳》-

至於為多數人所忌恨的劉備陷害呂布一事,本人卻覺,劉備此舉甚是高明,也並不失仁義。只因呂布反復無常,雖曾轅門射戟救過劉備,但那之後又對劉備屢次討伐,擄其妻子,站在劉備的立場上,是可忍孰不可忍?劉備若還對這樣的人推心置腹視為兄弟,只怕是繼董卓之後第二個死於這小人之手的足任天下之人!-

另外,相對曹操占領城池之後的大規模屠殺{絕非誣蔑,可參見《魏武傳》,至少9次類似紀錄},劉備軍攻城之後素不擾民,並發倉賑濟以安民心。當然你可以說他是虛偽,但他至少比那種**裸屠殺無寸鐵百姓的行為強太多。曹操在這一點上,充其量就是個禽獸,跟罵名千載的侵華日軍沒什么差別。{不過,提到日本人,在下還是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日本資源匱乏氣候不佳古代糧食短缺,加之地形狹長導致戰爭補給線拉的長,所以日本軍閥作戰向來有搶糧的傳統,並且經常還會殺農民,以防給敵人留下生產力,所以什么「三光」政策完全是日本國內沿用已久的作戰傳統。}而阿瞞估計是給他祖父培養出來的bt心理,畢竟,太監大都心理變態,司馬遷除外,他是個真正的男人,敢於反抗當時無人敢反對的漢武。雖然曹騰是不是bt我不知道,不過曹操明顯就是。-

詩人都會吟詩,但會吟詩的不都是詩人,曹操就不是,他是屠夫,吟詩的屠夫。-

二《用人篇》

這一節無需贅述,單只劉備屬下那一大群忠臣義士便足以證明一切。另外,劉備用人不拘一格是正史有記載的。大名鼎鼎的魏延就屬於被劉備破格提拔那種。而劉備在這方面的名聲也素來不差。連諸葛那樣的權謀心極重的人亦對他鞠躬盡瘁。{諸葛有排擠許多屬國人才的嫌疑,所以說他權謀心重}倒是曹操的信用不疑要打上引號。阿瞞多疑,常有驚人之舉,例如晚上一妾侍見曹操被子掀開了些須,好心幫他蓋上,結果被曹操佯裝夢游拔劍砍殺,明顯的殺雞給猴看,提醒自己周圍的人:不要打我主意!類似的例子還有華佗之死,曹操毀掉了大量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精華。-

三《軍政篇》

我的時間不夠用,還得磨神器,所以,長話短說吧。-

赤壁之戰,號稱「談笑間檣擼灰飛煙滅」的周瑜聯合劉備軍大破曹軍。而劉備當機立斷,從周瑜手中奪下荊州,周瑜已經如此nb了,能夠在那時侯審時度勢從他周漁翁手中得利的人,本人覺得其nb程度不在其下。而且在此同時,劉備還有余力追擊曹操,把他老曹逼進華容,進一步減損了曹操的兵力,可以說極大程度擴大了戰果。只那一戰,曹操便失去了辛苦奪得的先機,一生無法達成他的抱負。-

劉備在政治方面的天賦,實在是高。尤其體現在他一生敗仗無數但是國力卻越打越強。有人說他運氣,但是真正讀過三國正史的人,只會說他倒霉。他是三**閥出身最低賤的一個,曹操領著北部尉的工資時他劉備還在賣鞋。討黃巾有功卻只被封了個小吏,還要受一個小小督郵的侮辱。長年被打的東逃西竄連妻子都無法保全。{至於拋妻棄子而逃這事,在那種情況下,相信對於真正的英雄豪傑來說也是很正常的。況且,就是在這樣自身難保的時候,為了保住那些投靠自己的毫無戰斗力的百姓,劉備將唯一的幾千兵馬和流亡百姓交給關羽走另外的路到江陵,自己被曹操五千人追得九死一生.長坂追擊戰,可以說曹劉各有勝負。而如果曹操面臨唯一根據地被搶而且他所寄身的主子背著自己投降了那種逃都來不及逃的情況,我相信他連殿後的人都不會留,直接把妻子一丟了事,畢竟曹操的無情是出了名的。}事實上,他曹操要不是運氣好,早給大卸八塊幾次了。{比如曾被呂布生擒,可巧呂布那廝平時不愛看新聞聯播不清楚敵國領導人的模樣。。。。}而劉備的倒霉一直伴隨到他最後一戰,當時關羽新敗,劉備在已經親自安排好漢中的布防之後,權衡之下,為了培養新的班底以平衡國內蕪雜的勢力親自東征{連人馬都是他自己親自挑選的,這些人後來回到蜀國國的都成了國家的中流砥柱},盡管我有點討厭這種完全只針對利益來分析古人似乎每個人都不顧感情的叫/獸說法,但我們終究無法復制古人當時心情。不過我堅信劉備對關羽的死是很被觸動的。當然,英雄無淚,劉備為人外表柔弱實則一生剛強,對夢想之固執對理想的堅持無人可比。至少,敢於以區區數千余人對抗當時正如日中天的勢力是需要魄力的。他不比孫權,孫權這人我估計他畢生的夢想也就是為父兄復仇,當初若非魯肅一席話,恐怕早就阿附曹操了,當然,我們可以說他識時務,實際上,他孫家人一向識時務。這不,幾代之後,還是投降了。也正因為孫權爭奪天下的決心不堅定,加之與劉備在領土問題上有摩擦,才使得吳蜀之盟左搖右擺脆弱不堪,估計孫權就是抱著打不過就投降,絕對不吃劉備的哪怕一丁點小虧的心態,以至於吳蜀盟裂,以孫權降魏受九錫告終。之後,魏破蜀,東吳難免唇亡齒寒,不說小小一個荊州,就是他江東八十一州的基業都淪落人手難以保全。-

昭烈駕崩後,劉備積的德還是給後主揮霍一空。至於曹操,雖然人心不公史海浮沉,但他屠殺無辜百姓的歷史是不能被抹滅的。學者們去為他翻案也好,然而蒼天未死,始終沒有讓曹操再度得志。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一件事實似乎暗示著我們歷史的公正與巧合:司馬懿入蜀,夜夢諸葛{此乃傳說,不可考證},遂行伍過市不擾黎民。-

之後的之後,天下歸司馬。曹操集團那些因利而合的人,自然又歸附了對他們更有利的司馬集團,無一異議。-

若您對本人有所懷疑,請勿翻閱現代學者之著,建議親讀關於三國的古籍,有什么不合史實的地方本人歡迎指出。另外想說一句壓抑了很久的話:「一個國家,連學術都可以腐/敗,還有什么不能腐/敗,連教育都可以市場,還有什么不能市場!」

-------------------------------------------

這是他頭一遭遇見這樣的事情。

這一天,他剛拒絕了公府派來辟他出仕的公差,便收到了一封信——滿滿一竹簡的溢美之詞,充滿了對他的傾慕。

那信中的字跡蒼勁而又不失圓潤,而他信中行文,引經據典,盡是他對他文章的品評,有些故意展現自己文才,又不失隱隱夾雜著對他這個原作者的恭維。總之,讓人覺得寫信之人才學不凡,卻也還謙虛。使他能感受得到,這一番恭維,寫信之人是確實花了心思讀過他的文章的,所以並不讓人覺得討厭,反而十分受用。

這樣的文章之交持續了幾次,後來發展成談國家大事、人生理想。直到有一天,他忽然收到了那位傾慕者寫來的『絕筆信』,一時讓他捏了一把冷汗。

張紘把這位第一次謀面,卻與他筆墨相交已久的筆友相見時,他不禁大吃一驚——那個與他一道暢談家國大事、人生理想的人,既然是一個未及弱冠的孩子。

這孩子叫孫策,才十七歲不到,談吐卻老成。

「張先生。」那孩子彬彬有禮,一雙大眼睛清澈得如剔透的冰晶,明亮純凈。

「公子才華出眾,為何信中卻要尋短見啊?」張紘引他坐下,給他溫了杯茶,一副和藹的開導者的樣子。

孫策立即起身,對他抱拳,語氣尊敬地對他說起自己的身世。

「我本是長沙太守孫堅之子,我父親當年討董卓,一路凱旋,誅殺華雄,為漢室出生入死。」孫策說到父親,不覺得慷慨激揚,滿是景仰之情,「他常常感慨賊亂當道,自己身為漢臣卻無以為報,所以只能以一己之軀,竭智盡忠方能心安。」

「令尊真是忠義之人!」張紘是隱逸在民間的名士,雖置身市井之間,卻心系國家大計。也常常感嘆大漢四百年江山,如今淪落至此,也想為國盡力,只可惜自己身為文士,又無遇明主。

然而,孫策聞言,盛情之際卻轉冷,哀嘆道,「但是,父親天命不長,壯志未酬,就身死於江夏黃祖的手中。家父亡後,門庭敗落。策三尺微命,身無寸功,只得眼睜睜看著父親積累的力量,盡占於他人之手。母親弟妹更是因我無能而跟著四處辛苦跋涉,每每想到此處,孫策便自恨不已。」

他喉頭顫抖著,心中強抑著悲痛。他堅毅的表情如山般巋然不動,然而面色卻漲得緋紅,眼淚溢滿了眼眶,閃灼著晶瑩的光。長長的眼睫上凝出霧氣,濕漉漉的,最後掛不住,如珠串兒一般骨碌碌地滑落下來,在那細致的臉龐上劃出兩道閃閃的銀河。

「看來你也是個孝順之人。」張紘為他的話動容了,不禁也想起自己雙亡的父母,眼角便有些濕潤了。

孫策聞言,心中一動,忽然跪倒在他面前,那雙有些被眼淚迷蒙了的,紅腫的眼睛充滿希冀地望著他,之後深深叩首,喚道:「張先生……」

張紘心下一緊,忙起身來扶:「公子,這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