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極而衰的周瑜軍團(2 / 2)

一直對二人很無語的荀彧無奈笑笑:「你二人再論下去,這酒可就變味了。」

「就是!」荀攸正欲說話,卻是郭嘉搶了先:「你罵我,是因為你不了解我。」等你了解了我,就會直接出手打我的——後半句郭嘉沒說出來。又對荀彧「暗送秋波」:「知我者非文若莫屬!」

荀攸白了郭嘉一眼,荀彧又只能苦笑,道:「能做奉孝的知己是彧的榮幸,然奉孝雖年輕,卻有不世之才,天下知奉孝者,斷不會只有我一人。」

郭嘉搖了搖頭,抿了口酒,道:「莫當我看不出你二人來意,一番定是在這潁川之地呆不下去,准備投一明主了。讓我猜猜,莫不是冀州袁紹吧?」

二人笑而不語。

「shit!還真是啊!」郭嘉忍不住翻了個白眼,看來「算無遺策」的基本要理就是好的不靈壞的靈啊。

「依奉孝觀之,袁紹此人如何?」荀彧問。

「你二人之見呢?」郭嘉不答,反問道。

荀攸先答:「紹寬厚而得眾心,今方亂世,投效袁紹一展才華,方不負攸之所學。」荀彧也贊同的說:「弱冠登朝,播名海內,忠義奮發,名重天下,實為可投之人。」

郭嘉想起了《三國志》里對袁紹的評價,搖頭嘆氣道:「早問紹咸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然紹外寬而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言而不能納,難成大器!在他手下做謀士,豈不是自討沒趣?」

荀攸問:「奉孝怎奈如此了解袁紹?」

郭嘉懶得解釋也沒辦法解釋,直接無視荀攸:「山人自有妙法。」

荀彧微微皺眉,低聲道:「放眼天下,朝廷有十常侍亂政,何進專權,此時某欲報效國家,不投袁紹,還能投他董卓不成?」

郭嘉搖頭,喝酒,故作高深的樣子。

荀攸挑眉:「看奉孝的樣子,心中必定有了明主了,不知是何人?」

其實郭嘉只是在想荀彧所說的「報效國家」一事。如此亂世,漢庭早就奄奄一息甚至名存實亡了,荀彧又何必咬著漢室正統不方呢?但既然荀攸發了問,郭嘉自然得答——他說了六個字,聰明如荀攸,只覺得一個字都沒聽懂:「驃騎校尉,曹操。」

剛說出口,郭嘉就覺得好笑,現在的曹操,不過是一個無名的小人物罷了。

二人皆是一愣,苦思不得其解,問:「某不才,實在不識此人。」

「嘉也只是猜猜……猜猜而已!」郭嘉果斷的轉移話題:「不如我們來作個賭?」

「何賭?」荀攸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好賭成性到談不上,不過這荀攸也算是好賭、樂賭之人。「

郭嘉一笑:「你二人也不必急著投靠誰,早有人聽聞君之名,要來潁川尋君了。「

「哦?此話何解?」荀彧也好奇的問。

「不出兩月,何進便會派人來求公達出仕,公達只管去便是。至於今年舉孝廉,定能為文若謀個官職,到時候袁紹會在請文若,是否佐之,公請自度。」郭嘉感慨萬分,這三國志、演義神馬的沒白讀啊!

郭嘉見二人又是一副不懂外加不信的表情,撫額道:「算了,天機不可泄露,嘉也不與你們多說了,若是到時候一語成真,你二人只需叫我一聲『天才』即可。」

「若是奉孝言錯呢?」荀攸問。

郭嘉大笑道:「嘉既然與你二人賭,就沒想過會輸。」再倒酒,酒壺已然干了。

「奉孝好大口氣!」郭嘉全當沒聽到,又自顧自的取來酒:「早說酒少了,也罷,看你們要輸了的份上,請你們喝我私藏的酒了!」

「攸偏不信奉孝有此等詭算之能!」荀攸不客氣的品嘗郭嘉拿來的酒。

郭嘉半躺在坐榻上,舉著酒杯吟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荀夫子,公達客!將進酒!杯莫停!」

郭嘉前世甚愛李太白的詩,五花馬,千金裘,呼二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

三國時期,吳國雄踞江東,立國時間最長。吳國的基業,就是由少年才俊孫策開創的。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熹平四年(175)出生在當地一豪門大族。孫策的父親孫堅,字文台,早年做過縣令。黃巾大起義爆發後,孫堅率「鄉里少年」和招募的丁壯1000多人,跟著右中即將朱儁鎮壓起義軍。由於作戰有功,被提升為別部司馬。後來,他又隨車騎將軍張溫到涼州,進攻割據勢力邁章、韓遂,回京後,拜為議郎。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孫堅被朝廷委任為長沙太守。他先後鎮壓了長抄、零陵、桂陽三郡的農民起義,被封為烏桓候。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時,孫堅也起兵北上,沿途征伐不斷,實力漸增。他到魯陽(今河南魯山)會見袁術,袁術表奏地為破虜將軍、豫州刺史。漢獻帝初平三年(192),袁術與劉表爭奪荊州時,孫堅為先鋒,連敗劉表的大將黃祖。在進圍襄陽時,被黃祖的手下暗箭射死。

孫堅死時,孫策正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年齡只有十七八歲。他年少才俊,喜交結各方豪傑,胸懷復仇之志。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十二月,他前往江都(今江蘇揚州),求教於江淮名士張紘,詢問當時世務。他問張紘:

「方今漢祚中微,天下擾攘……先君

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卒為黃祖所害。策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於丹陽,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仇雪恥,為朝廷外藩,君以為何如?」

張紘向他講述對時局的意見:

「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若投丹陽,收兵吳會,則荊、陽可一,仇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藩而已栽?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

孫策接受張紘的意見,定下圖取江東之計。興平三年(195),孫堅舊部朱治見袁木政德不立,亦勸孫策取江東,創立基業。那時候,孫策的舅舅吳景進擊樊能、張英,一年多也未攻克。孫策乘機向袁術獻策:

「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上招募,可得3萬兵,以佐明使君醫濟漢室。」

袁術對此非常感興趣,使任命他為折沖校尉。率兵渡江。孫策統率其父舊部程普、黃蓋、韓當。朱治、呂范等及士兵千人。馬數十四東進。在壽春的賓客蔣欽、周泰、陳武等帶領幾百人也隨策渡江,後周瑜也率兵迎接並動以資糧。到歷陽(今江蘇和縣)時,已包羅部眾五六千人。

孫策渡江後,在僅四年的時間里,馳騁疆場,東征西討,次第削平江東割據勢力,占有丹陽、吳郡、會稽、豫章、廬江、廬陵六郡,獨霸江東,創建基業。其開國時間之迅速,大大超過曹操和劉備。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孫策之所以成功,首先在於其戰略決策英明,「亂世務邊」的決策充分顯示了其遠見卓識和勇決果斷的過人之處。其次,孫策善於攏絡人心,「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再次是軍紀嚴明,所至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故民心向之。當然,孫策用兵,「猛銳神速,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亦即他所具有的大將素質、卓越的指揮才能,也是個很大原因。他自渡江以來,攻必克,戰必勝,人聞孫郎來,莫不望風而靡。袁木曾欣羨地感慨說:「我如果有孫郎這樣的兒子,縱然死去,也沒有什么可怨恨的了。」

孫策渡江開拓江東的次年,拓地日廣,實力強盛,羽毛豐滿,遂想脫離袁術而獨立。他聽到袁術在壽春欲稱帝,遂與之絕交。建安二年(197)正月,袁術稱帝後,孫策遂采取北結曹操以抗袁術的政策,與曹操結好,曹操表封他為騎都尉,襲烏植侯,領會稽太守。後曹操聞知孫策平定江南,深感憂慮,但因無力分兵與之爭鋒,便只好眼看著孫策「轉戰千里,盡有江東」而沒有辦法。曹操雖一再設法拉攏孫策,但孫策卻不肯受他節制。

建安五年(200),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後太空虛。孫策選擇這個時機,確定了一個「陰襲許昌,迎漢帝」的計劃。他部署好軍隊,臨江待發。

聞訊後,曹操集團的謀上將領「眾聞皆懼」。因為孫策驍勇善戰,又有著名謀士周瑜輔佐,這對曹操是個極大的威脅。然而郭嘉卻有不同看法,認為孫策不會構成很大威脅,料定孫策此舉,難以成行。眾人對此大惑不解。郭嘉解釋並進而推測說:「孫策剛剛吞並江東,所誅者盡為才使。這些人手下都有一些敢死忠誠之士;他們一定會替他們的主人報仇。孫策為人浮躁而不警惕,縱使兵士眾多,也如同獨行曠野。如果遇到埋伏的刺客起而偷襲,孫策就只能一個人抵抗。在我看來,這個人必死於匹夫之手。」

眾人聽了郭嘉的預言,仍然心有疑慮。信的是他的分析很有道理,疑的是孫策是否真的「必死於匹夫之手」。但不久,這個似乎難以置信的預測,卻為事實所證明。史載「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大家都對郭嘉的料事如神贊嘆不已,深深為之折服。

原來,許貢擔任吳郡太守時,曾上表漢帝,建議將孫策「召還京邑」,「若放於外必作世患」。孫策聞知大怒。遂率軍南取錢塘(今浙江杭州附近),先使許責無法與會稽王朗構成聯盟,以相抗拒;然後再移兵北上,一舉攻占吳郡,並絞殺了許貢。許貢死後,有三個門客,常想尋找機會,為他們的主人報仇,但一直沒有找著機會。孫策平時極愛打豬,常輕裝簡從,外出射獵。手下多次向他送諫勿隨意外出。孫策雖然認為這些意見很有道理,但卻又總是改不掉自己的習慣。《三國演義》描寫道:

「一日,孫策引軍會獵於丹徒之西山,趕超一大鹿,策縱馬上山逐之。正趕之間,只見樹林之內有三個人持槍帶弓而立。策勒馬問日:『汝等何人?』答曰:『乃韓當軍士也。在此射鹿。』策方舉轡欲行,一人拈槍望策左腿便刺。策大驚,急取佩劍從馬上砍去,劍刃忽墜,止存劍把在手。一人早拈弓搭箭射來,正中孫策面頰。策就拔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應弦而倒。那—人舉槍向孫策亂搠,大叫曰:『我等是許貢家客,特來為主人報仇!』策別無器械,只以弓拒之,且拒且走。二人死戰不退。策身被數槍,馬亦帶傷。正危急之時,程普引數人至。孫策大叫:殺賊!程普引眾齊上,將許貢家客砍為肉泥。看孫策時,血流滿面,被傷至重,乃以刀割袍,裹其傷處,救回吳會養病。」

是夜,孫策因傷重而卒,年僅26歲,由其弟孫權襲領部眾。孫策為郭嘉所言中,死在將襲許都之時,也許出於偶然。所以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說:「嘉料孫策輕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誠為明於見事。

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蓋事之偶合。」但是,他可以預測孫策「必死於匹夫之手」,則表明他對於各個政治軍事集團有著深刻了解,對其意圖能洞察秋毫,對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也了如指掌。作為一個傑出的謀略家,郭嘉雖然身在曹營忙於軍務,但對孫策統治下的江東各種勢力的此消彼長和多種矛盾的發展趨勢卻是成竹在胸。尤為難得的是,他能夠對極為准確地分析、判斷能掌握的材料,從而得出異於尋常的精確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