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六八章 所謂教化(2 / 2)

三國第一強兵 鱸州魚 1586 字 2022-11-22

太史慈想著,會不會是主公覺得公孫將軍垂死之際,糊塗了,所以想蒙混過關?又或者單純只是太累了,發揮不好。要知道,主公和兄弟們一樣,可是連夜啟程,兼程趕來作戰的,這會兒只怕也是相當疲倦了。

太史慈這個粗線條都能想得清楚,公孫瓚自然不會懵懂,他嘆口氣,微微搖頭,眼中的神采黯淡下去,卻不知該如何作答才合適,氣氛霎時變得有些尷尬起來。

王羽察言觀色,將眾人反應看在眼中,敏銳反問道:「大哥以為小弟是信口敷衍?」

公孫瓚勉強一笑,輕聲答道:「賢弟的心意,愚兄是明白的,只是這軍國大事,還須從長計議方是。何況,愚兄也看不出,賢弟的大計中,有什么非我不可的必要。」

他沒直接做出回答,但看他表情,差不多也是默認了王羽的說法。心里多少也有些不痛快,就算他無意掙扎著活下去,也不想被人當做無法理事的人來糊弄,哪怕知道對方出於好意也一樣。

王羽從容說道:「大哥和諸位所慮,無非以秦皇、武帝的前車之鑒,認為占領草原只是勞而無功,徒為個人爭名的舉動,只是,羽構想的平北策卻和他們不太一樣……」

「不一樣?」眾人都是詫異,占領之後無非駐軍移民,還能有什么不一樣的?

「敢問大哥,在中原爭雄,擊敗對手,接收領地,一般要經歷怎樣的過程?」王羽不答反問。

「當然是……」公孫瓚雖然沒怎么參合中原的亂戰,但多少也在冀州忙活過一陣子,這種問題也是張口就來:「先出榜安民,宣示法令以恢復秩序;然後搜索捕捉敵人的殘余,將信得過的人安排到衙門中;再後就是論功行賞了……」

公孫瓚皺了皺眉,勸誡道:「可是,草原不比中原。那里沒有百姓,牧人可不像中原百姓那么知禮守義,對他們好,他們翻臉的時候也不會記著,徒增耗費;對他們不好,他們更是要造反。賢弟休要被那些腐儒騙了,誰要敢說教化有用的話,你不妨直接將他發配到哪個部落去待上三年五載的再說。」

王羽從公孫瓚忿然的語氣中,聽出了一絲端詳,看起來,自己這位大哥對胡人的態度看起來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說不定他也是吃過胡人看似重義,實則翻臉無情的虧。不過,說到對胡人的了解,自己卻也不會差了。

「大哥說的對,也不對。儒生們的教化方式過於淺薄,聖人的微言大義,連很多漢家百姓都不甚了了,拿去說給茹毛飲血的胡人聽,自是對牛彈琴。」

王羽先肯定了公孫瓚的說法,隨即話鋒一轉道:「不過,這只能說他們的教化方式不對,並非牧人無法教化。請想想看,若是牧人不能教化,檀石槐、魁頭那些大單於要如何維持自己的權力?」

「那……不一樣吧?」公孫瓚微一愣神,覺得王羽似乎是在詭辯,但話語中卻別有玄機。

鄒丹接話道:「君侯,胡人單於只是在奴役牧人而已,用不著教化,只要用鞭子和生死來威脅他們就夠了。」

王羽轉向鄒丹,問道:「子桓莫非以為教化就是淳淳善誘,以忠孝節義來感召對方嗎?」

「呃……難道不是么?」鄒丹聽得雲里霧里,全然不知道王羽到底要表達什么意思。

「所謂教化,就是要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將統治方的規矩傳達給被統治的人,然後按照這個規矩長治久安。漢家百姓曉仁義,明事理,故而只須張榜宣示即可;對牧人,則應采用他們的辦法。若是混淆了,自然會出亂子,生出草原上沒有百姓的錯覺。」

王羽這番似是而非的道理將眾人聽得目瞪口呆。

說他強詞奪理吧,他這入鄉隨俗,因材施教的套路卻很有道理,將漢人和胡人混淆,本來就不對勁;可是,去草原上以草原的方式統治他們,那最後統治者不也變成單於、大人了嗎?

對此,王羽做出了進一步的說明。

「不完全一樣,若是人派出去了,然後就不顧不理了,久而久之,自然會出現這種狀況。但若有足夠結實的紐帶,就不會使人離心離德,即便身處蠻荒之所,也始終會奉行華夏衣冠,時間長了,反倒是胡人會往華夏子民方向轉變。」

眾人沉思良久,最後由鄒丹問道:「君侯所說的紐帶究竟是……」

「很簡單,」王羽朗聲答道:「無非經濟、軍事、文化三管齊下罷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