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六章 尋根究底(1 / 2)

三國第一強兵 鱸州魚 1852 字 2022-11-22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三國第一強兵最新章節!

「遼東之土,自先秦起便有之,卻直到武皇帝時方才開始興盛起來,世人多以為遼東之興,緣於其時的開疆拓土之策,但實際上,此事雖與武皇帝有關,關乎的卻不是東征西討,而是武皇帝的另一項重大決策……」

王羽的歷史知識不算豐富,但聽到這里,也大概能琢磨出張遼後面要說的話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是除了對匈戰爭之外,漢武帝留給世人最深刻的印象,其影響完全不在轟轟烈烈的南征北討之下。.

此舉到底是功還是過,其實不好做定論。後世多方誤國的儒學,和漢武時代的儒學並不是一回事,儒學真正自成體系,徹底禁錮住華夏人的開創精神,得等到朱熹搞出那套『滅人姓,存天理』的理學之後。

而理學,實際上是和華夏固有的官僚、權術、帝王之道融合在一起的,董仲舒時代的儒學,頂多就是個原始版,有那么點傾向罷了。

漢武帝此舉對中央集權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至少在此之後,就沒再出現過七國之亂那種反叛事件了。

王羽無意評價前人的功過,張遼更不會隨意偏轉話題,他提起這件事,只是為了接下來的說明做個鋪墊。

「先秦各家流派各有不凡本領,可在武皇帝舉朝廷之力的壓制下,卻仍然不堪一擊,很快便土崩瓦解了。官職被罷,學堂被封,連存身之地都找不到……但無論多大的劫難,總會有幸存者在,他們以各種方式頑強的存活了下來……」

不知是不是轉述的問題,張遼的語氣有些低沉,看起來倒像是感同身受一般。

王羽心道:文遠不會也是某一派的傳承吧?不過這倒不好說,兵家也是先秦百家中的一派,而百家之間互相爭斗之余,其實也是一直在取長補短,類似兵家這種與政治關聯較小的學派,本就具有相當的通用姓。

說起來,自己還不是受了徐榮的衣缽?可自己卻怎么也算不上一個墨者。

「當時的朝廷對遼東的控制力是最弱的,那些不願意依附朝廷,有志將傳承一直傳下去的人有見於此,便理所應當的將這里選作了延續存留之地。」

奪回遼東對當時的漢軍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一件小事,但這里的條件太惡劣,即便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沒什么太好的辦法來治理。

當時漢軍的做法和秦軍差不多,只是築了幾座小城或者說是烽火台,做為戎衛之所,然後發配罪犯過去,以充實邊境。諸派的殘余混在這些人當中,一點都不起眼。

「主公可知遼東為何有這么多姓公孫的家族?」大概覺得說明過於冗長無趣,張遼突然活躍氣氛般問道。

「這個,倒是沒想過,難不成還有什么特別的緣故?」王羽搖搖頭。

前世看小說的時候,他也曾有過同樣的疑問,遼東姓公孫的為什么這么多?如果是從一個家族開始逐漸繁衍起來的,那這個家族可真是了不起。現在聽張遼這么一問,他也聽出了弦外之音,心里頗為驚奇,難不成這些姓公孫的,還和諸子百家有關?

「公孫這個姓氏據說起源於黃帝,但沒有什么確切的考證,真正有據可考的說法是,公孫,本是個尊稱……」

王羽聽得津津有味,原來在秦朝以前,華夏沒有皇帝這個稱號,最高的統治者是王,王之下則是公,公的兒子被稱作公子,再後則皆稱為公孫。

這就和後世某官二代總是把『我爸是某某』掛在嘴邊差不多,只要一報名,對方就知道來的是位貴人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那些官二代也不能算是特別不學無術,言行都暗合了古人之風。如果他們更進一步,直接照搬古人的作法,直接叫局孫、市孫、省孫就更直觀了,保證不會引起誤會。唯一的麻煩只在於爹媽或爺爺輩升官後,大伙也必須得跟著改姓。

總之,公孫這個姓氏是這么流傳下來的。

後來很多以此為姓的人,多半都是祖上曾經輝煌過的,以此為姓,表示不忘祖先,力圖恢復的志向。然後再有些眼熱跟風的,公孫就此成為了中原大姓。

「我明白了。」王羽點點頭,明白了「以公孫為姓,正符合諸派當時的處境,而且還不容易引起懷疑,所以遼東的望族多姓公孫。」

「主公英明。」張遼笑道:「武皇帝之後,我大漢國勢雖稍弱於前,但依然對草原胡人有著相當大的震懾力,時常會有部落整族入境,自稱臣服,請求內附。遼東、並州、西涼遂有胡族與漢民雜居。胡人本沒什么文化,但在附庸風雅方面卻很積極,知道公孫姓氏的典故後,也都是沾沾自喜的改了姓,於是邊地姓公孫者越發多了起來……」

「張叔父,你說了這么多,和東征有什么關系啊?」好容易等到張遼說完,呂綺玲以手覆口,止不住的打了個哈欠:「難道打仗前,和公孫度說,你原來不是姓公孫的,其實是胡人或是諸派余孽,他就會舉手投降,納頭便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