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五章 吾志高遠(2 / 2)

三國第一強兵 鱸州魚 3011 字 2022-11-22

爵位依舊按照秦、漢二十等爵來設定,也只有在這里,世族和平民第一次有了區分。

世族將會直接從第五級的大夫開始,而平民則是從第一級的公士開始。看起來起步較高,但其實不是,因為爵位越高,需要的功勛值也越高。開頭那五級,只要努力參與,就肯定能完成。而升到第五級之後,帝國還會頒發獎勵。

獎勵包括:帝國提供的低息借貸。教育資源,信息資源等等。

按照這樣的制度。單就出仕的難易度而言,世族和平民幾乎是被拉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當然,世族本身具備的資源龐大,在競爭中畢竟還是處於先天有利的地位,只是後面追趕的人會變多,變強,讓他們沒辦法只將眼光放在同級別的對手身上,更要小心後面的追趕者。

和這條法令關聯的條款還很多,比如出仕的條件變化很大。世族的壟斷地位將會徹底被打破。此外,還有認定世族的標准。

法令中擬定了諸如:聚居人口數量、家族財富總量、家族功勛值總數等條件,將世族劃分為世家、士族、寒門三大類別。不同級別的世族,會按照之前的原則,享受的優惠降低,限定增多。

概而言之,就是能力強、財富多的就要多做貢獻,能力若、財富少的則反之。

「損有余而補不足?這是轉回頭,以黃老之道治國了?」

身旁傳來的低語聲。算是和荀彧不謀而合,他轉頭看看,發現說話的是蒯越。兩人用眼神打個招呼,一切便盡在不言之中。

這個結果不算最好。但也不是最差,大漢開國之初的文景之治,用的就是道家學說。未嘗不是一條明路。

荀彧關注的重點,其實還是在分封諸侯上面。這也是曹操最為關注的。

相關的條款當中,似乎始終沒提到對諸侯國的限制。只有類似諸侯止戰令之類的條款。荀彧開始還在懷疑,是不是還有補充的特殊條款沒拿出來。可他將兩本書冊翻來覆去看了幾遍,卻始終沒有找到相應的伏筆。

若是普通的法令,荀彧倒也不會多想,問題是,王羽拿出來的這兩本法令制作相當完善,就算有考慮不夠周到的地方,那也都是在細節上,這種軍國大事,絕對沒有忽略的道理,除非王羽不打算要自己那個言出必諾的名聲了。

身遭傳出的低語聲也表明,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這一點,只是沒人敢當面向王羽詢問。畢竟這一趟來的,只有荀彧和蔡、蒯兩家手上有重兵,有諸侯之望,別人既然沒這個指望,也犯不上太過關心。

「敢問王將軍,若想成為諸侯,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標准?若是成為諸侯,對中原應該要負起何種責任呢?」三人對了一圈眼色,最後還是由蒯越問出了。。

「很簡單,除了現有的五家之外,只要具備一定實力,有這個願望,就可以具體商討相關事宜了。」王羽揮揮手,回答得相當痛快:「說是具體事宜,其實就是選定個方向或是區域,只要能將既定的目的打下來,就可成為一方諸侯。」

「這么簡單?」蒯越愣住了。

「還能有多復雜?法令上開篇言明,參與者得利,不就是這個道理嗎?」王羽悠然反問:「當然,所有諸侯都必須尊奉大漢天子為主,打下來的疆域,無論冠以何名,也必須遵行漢制,所謂漢制就是」

王羽的語調驟然調高:「統一文字,統一語言,統一度量衡,統一歷史文化!只要能遵守這樣的准則,又能完成既定目標,就是為我大漢帝國開疆拓土的功臣,何言羈絆,何須羈絆?」

包括荀彧在內,所有人都是先是一驚,繼而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將眾人神態看在眼中,王羽似笑非笑的說道:「各位可能在想,諸侯在外作戰,中原安享太平,若是某個諸侯起了不臣之心,中原怕是就要易主了。」

「其實這種想法沒錯。對此,本將也沒有可保得江山永固的完全之策,只能說,有本將在一天,就有充分的把握面對各種挑戰,本將若是做了古呵呵,其他不提,就算真有太阿倒持之事,肉也是爛在鍋里,這中原還是咱們漢家子孫做主,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一片寂靜。

偌大的殿堂內,連呼吸的聲音都變得清晰可聞。

所有人都被王羽的論調給嚇到了。

青州的幕僚們還好,他們沒少從自家主公那里聽到各種奇思妙想,奇談怪論。連誓不稱帝這種話都能說出來的人,還有什么不敢說。不能說的?

各世家的代表們是真的懵了。

習慣了權謀,習慣了以相對陰暗的心理揣測別人。他們一時間還真適應不了這種徹底大公無私的論調。

那可是九五之尊啊,可以留給子孫萬代的萬里江山!就這么一句肉爛在鍋里,就可以解釋得通嗎?

這,這簡直是

看著荀彧、蒯越因驚駭過度,變得有些扭曲的臉,諸葛亮突然很想大笑。

有機會還不當皇帝,看起來很傻是吧?這個問題自己也問過,主公的回答則是所謂:皇朝的瓶頸。沒錯,他說皇朝有很多局限性。會影響他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而且也不可能江山永固,頂多就是坐上四百年江山,也許四百年都到不了,終止於三百年也說不定。

這些原因當中,諸葛亮只認同第一點。

但凡是皇朝,都會以確保安全為第一前提,所以遠征是不被允許的,就算是當年的武帝和衛青、霍去病那種關系。後者功勞大了之後,該敲打一樣敲打,該奪兵權一樣毫不留情。

至於皇朝壽命的極限是三百年還是四百年,諸葛亮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除了短命的秦朝之外,漢朝是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雖然現在已經名存實亡,國運終止於四百年。但誰知道今後會如何呢?

可是,主公說這話時的神情。卻是相當之有信心。從他以往做出的語言來看,說不定真的是有什么來由呢?

諸葛亮為此煩惱了很久。偏偏還找不到什么人商量,文和先生那懶人根本不願意費這心思,老師偏偏又不在這里。

現在,終於有人陪他一起煩惱了,諸葛亮焉能不笑?

王羽表面上沒什么表示,但心里卻是感慨萬分:大一統,聽起來很美麗的詞,其實卻是扼殺華夏擴張動力的枷鎖,偏偏卻有人對其趨之若鶩。

證據多得是。

除了漢朝之外,之後的歷朝歷代中,還有那個皇朝的壽命超過三百年呢?

沒有。

除了漢朝之外,還有哪個朝代執行擴張政策的時間,超過一任皇帝在位呢?

當然沒有。

若是有,唐朝不會放棄西域走廊。

若是有,鄭和的船隊在大航海時代之初,就能霸占住印度洋,以寶船隊的規模,無敵艦隊的名頭怕是都要換人了。

究其根本,不是什么儒家思想或是華夏民族的性格造成的局限性,問題就是出在大一統的皇朝本身!

因為是皇朝,所以一切都是皇帝的。當官的不用愛民,不需要清廉,因為清廉了虧的是自己,皇帝富有四海,會差這點利益嗎?皇帝擁民億萬,差幾千幾百個少些關愛的又有何妨?

至於開疆拓土

除非有野心挑戰皇座,否則誰去遭那份吃力不討好的罪啊?沒看岳飛怎么死的嗎?養賊自重才是王道。

既然兩世為人,有了這些見識,王羽當然不會重蹈覆轍。

穿越三國當皇帝簡單,穿越漢末改變歷史進程,打造一個真正雄霸四海的帝國才是真的厲害。

也許自己想的不夠周全,有哪里疏漏了,可至少有一點不會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帝國會一直向外擴張,再擴張。即便自己不在了,再次陷入春秋時代的紛爭,那華夏的疆域也會比從前大上很多

為此,王羽願意賭上這一鋪!

「若是沒有意見,各位不妨就此回轉復命,治天下如烹小鮮,總是要准備充分,精工細作才是。」

商討會成了獨角戲,王羽頗有些意興闌珊,揮揮手,示意散會,起身走了兩步,突然轉身對荀彧說道:「文若先生,請你帶個話給曹將軍,告訴他,他若有意國相之位,不妨早來見我。」

「嗯在下遵命。」荀彧愣了一下,這才躬身應命,再抬頭時,卻發現王羽已經走得遠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