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鹿死誰手(六)(2 / 2)

王著淡淡地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何必憂心忡忡。」王著是柴榮藩底舊人,為人最是散慢,又喜飲酒,柴榮心底十分信任他,卻一直讓他做一個不大不小的閑散官,但是真正在托孤之時,柴榮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王著。

王著在朝中不顯,但是范質卻是柴榮的近臣,對王著極為熟悉,此時見他說得如此輕巧,就道:「若只有一面之敵,我也不至於如此著急,南唐水師近日也在蠢蠢欲動。」

王蒲曾經參加過南征之戰,對南唐水師很是不屑,「有我長江水師駐於江上,南唐水師就算有八個膽子也不敢妄動,范相多慮了。」

范質解釋道:「此次南唐水師有些不同了。林仁肇是南唐水師主將。」

林仁肇能征慣戰,和大周軍交手屢有斬獲,在南唐軍中享用極高地威望,大周水師亦對這位南唐驍將又恨又怕。古來有一名話,叫做人無完人,金無赤金,林仁肇是員勇將智將,在政治上卻頗為遲鈍。數次得罪李璟身邊的小人。

大周朝為了削弱南唐水軍的實力,亦派細作到南唐不斷散布林仁肇擁兵自重的謠言,這個謠言被皇甫繼勛等人利用,李璟於是給了林仁肇一個閑散之職。在南唐與大周的三年大戰中,南唐名將林仁肇都在作壁上觀,看著原本縱橫長江無敵手地南唐水師被大周新建水師打得丟盔卸甲,林仁肇滿身是計卻無人問津,急怒之下一病不起。

這一次林仁肇被起復重用。全仗了李煜之功,南唐主李璟聽到了大周軍攻占了幽州地消息之後,當場就軟倒在地,卧床不起,把國事交與了李煜。李煜初接國事。頗有些雄心壯志,接見了北漢的密使之後,亦動了北伐之心思,有了這個心思。他立刻起用了被棄之不用的南唐名將林仁肇,令他為水師主將,策應北漢攻勢。

王蒲也聽過林仁肇地名頭,他嘴上並不服軟,道:「李璟已被我軍嚇破了膽,若是重新啟用林仁肇為將,如今南唐恐怕是由李煜來執掌,李煜這個無知小兒。不給他歷害瞧瞧,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侯大勇腦袋在急速地轉動,自從柴榮死後,他就尋找黑雕軍南下大梁的機會,此時,飛鷹堂已經重新活躍起來,遠在靈州的軍情營也正式踏入了中原,兩個系統都帶來了北漢、南唐、契丹以及西蜀的兵力調整詳情。因此。侯大勇對天下形勢是了如指掌:大周朝攻破了幽州。帶給四方的震動實在太大,北漢、南唐、西蜀等勢力為了自保。已開始呈聯合之勢,這就如戰國時代,各國聯衡以制強秦。

自從當上了首席宰相之後,范質無形之中多了一分威嚴,他不疾不緩地道:「趙樞密使到了沒有?」

這一問,卻沒有明確是在問誰,首席宰相有一個很重要地權力,就是主持中書門下的議事會,掌握了這個話語權,很多事情就有了操縱的余地。

中書門下,是宰相地辦公地點,此時眾人討論的問題涉及到國家機密,無關人等全部回避,因此坐中之人全是宰相之尊,對於范質相詢,他們之人沒有一個回答。

無人回應,這在范質的意料之中,他緩緩地掃視了一遍,最後看著王著,道:「請王相派人催催趙樞密?」

若柴榮仍在,王著身份自然不一樣,此時柴榮已死,王著在朝中根基不深,范質就點了他的名字。王著淡淡一笑,起身走出門外。

范質又對魏仁浦道:「魏相,你有何良策?」

魏仁浦雖然曾經擔任過樞密使,但是從來沒有親自帶兵,也沒有指揮過大的戰役,對具體作戰他甚少發言,可是擔任樞密多年,魏仁浦對大形勢還是極為了解,略一思索,道:「大周面臨四個敵人,這四個敵人有強弱之分,契丹最強,北漢次之。」

「南唐雖富,就算有林仁肇這等驍將,卻隔著長江,難以憾動實力強大地大周長江水師,南唐對我無甚威脅。」

「西蜀雖有異動,但是李重進將軍扼著秦州咽喉,西蜀軍根本不能越過秦嶺,南唐、西蜀不足憂也。」

范質極有風度地點頭道:「魏相說得有理。」

范質和魏仁浦原本就是同級的宰相,此時范質極有派頭地點評魏仁浦的觀點,就有些上下級談話地味道,魏仁浦是小吏出身,最精於察言觀色,對官場地潛規則知之甚深,心思也隱藏得極好,他聽出了范質話語中地意味,不露聲色地坐在位中眼觀鼻、鼻觀心,如入定地老僧。

魏仁浦心里早有定計:范質是首輔宰相,侯大勇是剛剛立有大功的強勢宰相,而且是皇族成員,從歷史經驗來說,一山難容二虎,范質和侯大勇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沖突,此時,最好的策略就是壁上觀。

王薄在第一次南征之際,曾因過失受到過責罰,後來官復原職之後,在宰相中排名就落在侯大勇之後,此時,他抱著和魏仁浦相同地心思,穩座不言。

「魏相說得有理。」范質再次強調了一遍,又道:「契丹軍才是大周最大的敵人,我軍的重點在北方,必須立刻派出能征慣戰的勇將率領禁軍前往潞州迎戰。」

話音剛落,門外響起了一個響亮的聲音:「末將趙匡胤願意率軍迎戰契丹人。」雖然是在大梁城里,身為樞密使的趙匡胤仍是一身戎裝,大踏步地走到了范質身前。

范質聞言「哈、哈」大笑,道:「趙樞密向來是軍中先鋒,南征北討,立下戰功無數,由趙樞密領兵出征,定然能夠旗開得勝,驅逐契丹人,保我邊境平安。」

范質當上了首席輔政大臣,深感責任重如泰山,他為相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可是軍中主將除了韓通以外並無心腹,因此心中極不踏實,為了籠住大周軍隊,范質已數次試探趙匡胤,兩人一即合,已形成了初步的同盟,此次出兵潞州,兩人事前已多次密謀。

侯大勇暗自嘆息:自己千方百計削弱趙匡胤的兵權,誰知此人當真了得,竟然又通過如此方式重獲兵權,自已與他地斗爭真的是不可避免嗎?

范質掃視眾位宰相,道:「契丹軍勢大,前鋒已至白馬嶺,事不宜遲,就由趙樞密為討虜大將軍,率禁軍五萬北上邢州,滄州袁將軍率滄州軍二萬赴定州,契丹大軍向來不帶糧草,不耐久戰,此役只須守住險關,契丹人自然會無功而返。」

「抽調大名府、澶州、曹州、德州四節鎮兵馬,共三萬人,組成後軍,由羽林都指揮使韓令坤為後軍統帥。」

「汴河水師沿永濟渠北上,軍糧積聚於德州。」

范質說到這,稍稍頓了頓,道:「眾相若無異議,就請陛下發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