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勸善(2 / 2)

重生於康熙末年 雁九 1556 字 2022-12-28

官宦人家,則受總督府影響頗深。誰都曉得,總督府太夫人禮佛,最是虔誠,逢年過節都要往普濟堂、育嬰堂兩處舍銀子。

尋常百姓,則以「善有善報」,鼓動人心,雙管齊下,使得普濟堂可以由地方上自給自足。

沒想到,這「善心」像是能感染一般。除了普濟堂,終於也有人想起育嬰堂。於是,求壽、求財,變成了「求子」,使得不少閨中貴婦,使人往育嬰堂送銀子。

清苑城里,風氣一變。

大家見面,不再顯擺誰又得了什么古董字畫,收了什么如花美人,而是誰做的善事多。

能有這樣的成果,曹顒這個總督,也頗為自得。

只是他是總督,不能將眼光放在一城之地,除了發展工商業,繁榮地方經濟,為國庫增加賦稅,他還想為普通百姓做點什么。

於是,雍正四年,曹顒給自己制定的工作計劃,就是修路。

修路,現下派到各州縣。

從京城到清苑的路,從清苑到滄州的路,從清苑到洛陽的路。

道路暢通後,由交通相干系的產業,還能發揮發揮,貨運、客運、通郵……曹顒一邊掐手指頭,算著自己回京的曰期;一邊干勁十足,想要在直隸留下點政績。

不管這些外人眼中的「奇思妙想」成不能實現,只要露出來,就算給旁人做個示范。

對於曹顒的作為,蔣堅與宋厚都表示支持,前者是因為心善,覺得曹顒愛惜百姓,大好;後者則覺得機會到了。

曹顒而立之年,就已經為天下首督,回到京中,再做堂官,已經是貶職。

皇上不可能讓曹顒在直隸久留,與其讓皇上鬧心,不知該將曹顒放在什么地方,還不若讓他挑出些錯來,訓斥一番再調回京里。

不只曹顒開始為回京做准備,連初瑜也有些坐不住。

孩子們大了,也將到說親的時候,清苑這邊,哪里有合適的人家……*京城,年宅。

一陣嬰兒的啼哭聲,打破沉寂、空曠的院子。

「是男是女?」年希堯等在外頭,見接生嬤嬤出來,便迫不及待地開口問道。

「恭喜大老爺,賀喜大老爺,是位小少爺。」接生嬤嬤抱了嬰兒出來,帶了幾分歡喜道。

年希堯身後,站著雙眼窪陷的年熙。

聽說是男孩兒時,兩人對視一眼,竟不知該歡喜,還是惆悵。

這是年家曾孫第一人,若沒有這番變故,這孩子的到來,只會讓全家覺得歡喜;現下,卻是歡喜不起來。

即便是添丁又如何,年羹堯自盡,年富由斬變成絞,父子兩個早沒了姓命。即便有無父的孩子留下,等到十五歲,也要發配邊疆。

「老太爺還等著,先去給老太爺報喜吧。」年希堯說道。

年熙遲疑了一下,道:「大伯,二弟這孩子……要不然養在侄兒名下?」

年希堯聽了,搖頭道:「不可不可,那樣的話,可是欺君之罪。你也不必太多憂心,三年河東,三年河西,即便旨意要你父親直系子孫十五歲發遣,誰知道十五年後又如何?」

年熙聞言,垂下眼簾,低聲道:「是侄兒想左了……」

伯侄兩個正說著話,就有小廝傳話,上回來給老太爺診病的樂大夫來了。

年老太爺是這個府里的頂梁柱,有他老人家在,即便遭遇這么大的變動,也會穩住。

年家出事後,年老太爺與年希堯兩個,都被罷了官爵,年宅也就沒有請太醫來問診的資格。

幸好,年老太爺與年希堯雖丟了官,可家中積蓄頗豐。年熙一片孝心,便花費重金,請了城里口碑最好的樂大夫過來給老太爺請脈。

樂大夫出手果然不凡,下了方子,又為老太爺制了幾盒人參丸。調理了一個月,原本要不行的年老太爺又養了過來。

就是年熙也得了樂大夫兩個好的養生方子,調理得孱弱的身體漸漸結實起來……*老太爺屋里,樂大夫已經診完脈,提筆寫了新方子。

因方子里需要用人參,樂大夫又將帶來的一匣人參留下。

少一時,年希堯與年熙兩個到了,聽樂大夫說吃完這個方子,就能住了葯,都覺得歡喜。

年老太爺只笑眯眯聽著,看來心情也大好。

只是等樂大夫離去,年老太爺打開匣子,看著里頭小孩胳膊粗的人參,半天不撒手。

年希堯近前見了,笑著說道:「怨不得同仁堂名氣大,他們家的人參倒是真不錯,換做其他鋪子,哪里能拿得出這樣的人參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