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七、華海宴平江河清(三)(1 / 2)

明末風暴 聖者晨雷 1633 字 2023-02-06

三六七、華海宴平江河清(三)

(今天第二更()!)

這究竟會是怎么樣的一座城?

宋應星漫步在街頭,萬時華在他身邊,兩人的眼中都是迷茫。

他們來到新襄已經有兩個多月了,和俞國振南下不同,他們走的是內河水道,通過靈渠自長江水系轉至漓江水系。先到了欽`州,看到這里商賈雲集、人口眾多,民生殷實、物產豐饒,當時二人就以為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了。要知道,此前欽`州每年繳納的商稅才不過區區二百兩,而現在一年的商稅則多達四千七百兩,這些錢足以讓王傳臚手頭寬松,將多年未曾修葺過的衙門、街道好生整修一番了。

但等他們來到新襄後,就更為震驚,甚至有一種恍然如夢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

新襄多小山,因此隨著人口的增多,城市的擴大也是依托著山而展開。新襄多暴雨,為了減少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之類不忍之事,城邊的小山都進行了簡單保護處置。在別人看來這是勞民傷財的糜費之舉,在俞國振看來,新襄每年的收入在迅速遞增,這些收入除了投到擴大再生產上,還有一部分就應該用於改善民生。

「茂先兄,你現在弄清楚路是怎么走的了么?」宋應星向萬茂先問道。

「我再看看。」萬茂先嘟囔了一聲,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鏡,開始又去翻自己手中的鉛印圖冊()。

這兩位老先生鼻子上都架了老花眼鏡,透明玻璃的出現,特別是鏡片打磨技術地進步,使得「眼鏡業」也發展起來。全大明讀書人不下數百萬,其中近視老花者絕不在少數,比如說宋應星與萬茂先,都有很嚴重的老花症狀。到了新襄之後,二人享受的福利之一,便是可以每年免費配一副合適的老花鏡——否則的話,以現在眼鏡價格之貴,他二人的收入還真有些吃緊。

「兩位先生可是迷路了?」就在他二人對著新襄地圖查看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時,旁邊一個只剩獨臂的年輕人笑著過來問道。

這年輕人服飾與虎衛的服飾有些相似,過他還戴著臂章,臂章上書著「市管」二字,便是他所屬的機構簡稱了。在新襄成為一座人口過萬的城市之後,原先靠著自覺來約束眾人的簡單制度就行不通了,俞國振便設置「新襄城市內務管理局」這個機構,也有人稱之為「城管」的,每次俞國振聽到這個詞便會發一會呆露出淡淡的笑來。

市管的管理范圍極大,從新襄市的規劃,到街頭巷尾不允許隨地大小便,都在他們管轄范圍之列。與許多新襄的公共機構一樣,它的主要管理者,同樣也是虎衛中退下的傷病。初到新襄時,兩位老先生並不知道這一點,只道此地役使殘疾頗為不仁,但在京畿大戰的消息傳回來之後,他們才知道,這些看似殘疾的年輕人,個個都曾是在戰場上生龍活虎浴血奮戰的好漢!

兩人肅然向這年輕人行禮,不敢以執賤役者視之。

新襄的禮特別多,根據俞國振強行推動的規矩,下屬見上司要行禮,上司也要還禮。若是下屬行跪拜禮,那上司就得還半跪,若是下屬長揖及地,上司至少要彎腰鞠躬。俞國振的理由是新襄聚萬鄉之民,須重教化才可成禮儀之邦,但這樣做的實際結果是,在這兒沒有哪個上司願意下屬給自己行跪拜禮的。

「多謝這位小哥了,唉……新襄房屋太高,讓人……實在是頭昏眼花啊。」

萬時華多少有些覺得羞愧,他們來到新襄兩個多月,基本上天天迷路,也怪不得如此,因為新襄的建設速度太快了()。

從崇禎七年,到現在的崇禎九年,不過是兩年的時間里,新襄的規模擴大了二十倍也不只,人口同樣如此。特別是崇禎八年以來,新襄多達四千人之眾的基建工團,加上跑來當小工的峒人和各族民工,超過萬人的基建隊伍,就沒有一天休息。

修路,架橋,還有每天都要進行的活動:蓋樓。

如今三層樓已經是新修最普遍的,自從崇禎八年以來,新襄新建的房屋普遍都是三層。臨街的第一層是門面店鋪,出租給那些年紀有些大的人開辦各種商鋪,方便百姓生計。第二層、第三層則是住房,後面還有一個大的公用院子,院子里做了簡易的園林綠化,也有人家種上一些供自己食用的蔬菜瓜果。

這種建築樣式,實在讓宋應星、萬星華等新來的人覺得新鮮。但最讓他們驚奇的,還是玻璃窗子。

即使是在新襄,玻璃窗子也是新鮮事兒,直到今年三月才開始流行起來。大塊的玻璃被切割得方方正正,然後用小釘子固定在木窗欞上,這樣裝飾過的房子比窗紙亮堂得多,也能有效隔阻新襄的一大禍患蚊蟲,如果再輔以用細紗織成的紗窗,那么冬暖夏涼,實在是極方便於生活。只不過宋應星也問過價格,這樣的窗子全套下來花費不菲,也只有工錢相當高、收入相當不錯的新襄人,才能夠支付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