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八、華海宴平江河清(四)(1 / 2)

明末風暴 聖者晨雷 1726 字 2023-02-06

三六八、華海宴平江河清(四)

「南海之器量,非愚兄所能度測,其人智謀深遠、果敢勇絕,能為人所不能,唯古之聖賢,方能如此也()。惜哉,其人甚智,卻不好孔孟,不喜程朱,不讀陽明……」

寫到這里,萬時華放下手中的筆,整理了一下思路,又回看了一下自己的書信,「南海」乃是俞國振的代指,他被封為南海伯。再度提起筆之後,萬時華又寫道:「自奉賢弟之令而來,所聞所見,頗為感慨。南海真天下奇才,若能為我同道,當奉為盟主,宰執天下,大同可期矣!」

寫出最後這一句話時,萬時華不禁笑了一下,自己與俞國振打交道才幾個月,從最初對他頗有成見,到現在佩服得五體投地,變化之大,著實驚人。這封信里面的內容比較重要,故此他不會通過新襄的郵驛館寄出,而是會派自己的仆人,將之送到金陵起。

用不了多久,正在金陵的張溥就能收到這封信吧。

在得知萬時華將來俞國振幕下充任調研後,張溥便乘夜見了萬時華,以復社同愾相激勵,托他打探新襄的虛實。張溥不是蠢人,他與俞國振打過這么多的交道,特別是崇禎八年在史可法幕下時,被俞國振反反復復抽了臉。他認識到,對於復社來說,俞國振是一股無法控制的力量,因此,便想到了萬時華。

萬時華為他以國家大義、清流事業所激,也慷慨接下了這個工作。原本他覺得這個工作並沒有什么,只是看看俞國振是不是復社同道之人,可到了之後,他覺得自己越來越看不透俞國振了。

「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聖人都沒有做到的事情,可是在新襄,南海伯卻做到了!」

若說對此不心生敬佩,那就純是自欺欺人。萬時華科場失意,郁郁不得志,原本對於朝廷的一些制度心生不滿,可到了新襄之後,不僅一年有一百兩銀子的收入,也眼見新襄一系列的舉措,使得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脫穎而出,他心中極是羨慕()。

門外傳來了號子的聲音,那是晨練的標志。新襄如今的規模,舊有的城牆已經無法起到防護作用,而且以新襄如今的武備狀況,也無需城牆保護。

每一個新襄百姓,就是城牆的磚石,甚至連那些裹著小腳行動艱難的老太太,也不例外。萬時華初來新襄時,因為不懂這里的規矩,一些不允許開放的地方,主要是研究所,他也想跑進去查看,結果被小腳老太逮了幾回。

這些老頭老太,都是俞國振千里迢迢從南直隸救來的,他們能活下來,而且活得老有所養,全是俞國振的一份心意。他們對此也是極明白的,其中的感激,甚至還勝過那些年輕的少年——養老送終,可是人倫大事,他們當中大多數都失去了親人,就是新襄在為他們養老送終!

而且最初來的老人當中,已經有一些病逝了,這些病逝的老人,被葬於山崗之上,雖然墓地不大,可收拾得非常整潔,墓志銘中對逝者一生多有褒揚,最重要的是,新襄市政每到元宵、清明和七月半,就會專門遣人來燒紙祭拜。

這種終極安慰,對於增加老人的歸屬感極為有效。這些老人並不是坐吃閑飯,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俞國振也給他們安排了工作:商業與服務業。

就是在新襄的各個居民區、工坊區小商鋪里,出售一些零碎的雜貨商品。既包括一些新襄產的小吃,比如說各種果脯、花生、葵花籽、瓜籽等等,也包括一些日用雜貨,象是針頭線腦、金屬扣子、玻璃珠花和布鞋襪子。他們的貨物是由新襄市政統一配送,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開辦的小商鋪類似於後世的小型連鎖超市,只不過他們的規模更小。

每日賺取的利潤,都歸於他們自己,這樣加上新襄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他們不僅生計無憂,就是吃魚吃肉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曾經經歷過流寇之亂,受過官府惡紳欺凌的老人們,對自己目前的生活份外珍惜,也對俞國振極度崇敬,加上某些人背著俞國振進行的神化運動,他們幾乎就將俞國振當成了入世的仙人來崇拜()。一切可能威脅到新襄安全的不穩定因素,從小偷小摸到懶惰浪費,都被他們唾棄和警惕。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八個字浮現在萬時華的腦海中,他很想將信重新打開,再補上自己對這些事情的感想,但想想還是算了。

新襄給他帶來的沖擊太大太多,絕對不是一兩封信能夠寫完的,在他的那封信末尾,他極為熱情地向張溥發出邀請,建議他也來新襄看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收拾好信件,萬時華也出了門。

新襄是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各處圍牆上都可以看到標語,象「流寇乃身外之賊,懶惰為心中之賊」,象「易為百經之祖,動乃性命之源」,各種各樣的都有。其中「動乃性命之源」,據說是俞國振親自提出的,凡是新襄居民百姓,早、辰、晚三時,都必須任選一時間進行運動。

這種運動是強制性的,除非身體確實不適,否則就必須進行。就是萬時華這樣的調研員,也一概不能例外。最初時萬時華對此很不適應,覺得他一堂堂舉人,與販夫走卒一起活動手腳殊為無體,但宋應星與其余幾人卻極感興趣,他們最後向城中老君觀的老道人癸泉子學了三十六式散手,每日早上晨練之時,便一起在院子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