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六、好風借力上青雲(四)(1 / 2)

明末風暴 聖者晨雷 1622 字 2023-02-06

俞國振知道,一兩件科技的推出,不可能立刻改變一切,就算他調集新襄所有的能工巧匠一起會戰,制造可用於五百噸級以上的船用的蒸汽動力系統,也需要兩到三個月的時間,一年不過是四艘船罷了,而且這還需要停止其余的蒸汽機械生產。

故此,他定下的目標,是半年一艘船,然後就是研究所要加大技術工人的培育力度。

借著這個機會,宋應星便向俞國振叫苦,說自己手中人手不足等等。說來說去,他就是看中了新襄初等學堂新一期即將畢業的那批學生。從崇禎八年開始,俞國振所辦的新襄初等學堂進入正軌,到如今是第六個年頭,當時入學的第一批學堂,現在已經學成。因為他們的教學內容中,僅僅有國文、數學、實學這三門,不需要分心去背對於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用處的外語,更不要去學習那些根本不能體現素質的素課,而且這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孩子本身的求知欲望也極旺盛,他們的成才率極高,有接近百分之五十都順利地讀到了現在,另外一半實在缺乏讀書天賦者,在三年級、五年級時也進行了兩次分流,避免他們不僅浪費時間,還破壞學風。

三年級時分流的多都進入各種工坊當了學徒,五年級分流的則優先加入虎衛——一般到了這個時候也都有十三四歲,能夠接受初步的軍事訓練了。

而且在部隊中。並不意味著放棄文化與技能學習,事實上全新襄體系的人都知道,最好的文化教師與技術工匠,全部在虎衛系統之中。到了這里,名師更多。

完成六年級學習之後,便又會進行一次分化。一部分進入各個初等小學,開始為人師表。這個數字約占據總量一半左右,這是俞國振的硬性規定,在他看來,三個老師至少足以教六十個學生,只要五六年時間,擁有相應知識的人就擴大二十倍這可是比什么利潤都大的投資!象這一屆六年級畢業總共是八百四十四人,其中四百人進入各處的小學,給原先派去的虎衛當助手。過六年,他們至少就能教出八千與他們水平相當的實學人才!而且,這可是幾何數值增長的,俞國振估計,只要再有兩輪,也就是十二年,他就能擁有足夠的人手,徹底取代舊儒生!

甚至可以更短。畢竟新襄的教育投入之大,占據了俞國振全部收入中的三成左右,第一年培養出來的只有八百四十四人,那是因為他們都是崇禎八年入的學,那時候俞國振手中力量薄弱。只能仰賴小蓮、虎衛來充當教師,不少課都得自己親自去上,手中入學的學生數量也有限。但到了崇禎九年,入學學生的數量就翻了兩倍,而十年、十一年和十二年三年入學的學生加起來數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五萬!

「除了教師你不能動外,其余的都優先給你。」俞國振道。

「我也要人手,南海伯,老道這里,可是人民關天的大事,而且一個合格的醫生,培養的時間可不是兩三年能成,你得優先給老道這里撥人!」

俞國振的話還沒有說完,立刻有人不滿抗議了。

卻是癸泉子,他與盜泉子倆人聯袂而來,手手相牽,看到這模樣,俞國振就有些惡汗,當下笑道:「癸泉子道長要人,自然也要優先的……」

「我也要人啊,難道新襄勘礦就不用人了,還是說你們就滿足於如今的這些礦山了?根據我的估算,咱們新襄鐵礦石雖是暫時不用發愁了,但是其余各種礦藏都將面臨短缺!」智一二也不甘寂寞地嚷了起來。

「按理說,老漢是不該與各位有大學問的先生們搶人,但是……民以食為天,這良種改育,總得有人,老漢這里若是沒有人,怕會影響到南海伯的大計啊。」頓時又有人道,說這話的,卻是老雷,新襄農學研究院的種田專家。

頓時眾人都嚷了起來,一個個說著自己這邊極為重要,俞國振頭大如斗,直接逃遁,這恐怕是他此事以來第一次逃走吧。

嚴格來說,蒸汽機的工藝並不困難,真正困難的是將之實用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俞國振同樣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第一艘蒸汽船因為噸位的緣故,只能用於海岸警備,但是緊接著就要制造動力更為強勁的蒸汽船,其第一用途,自然是軍事。

就在一片歡欣之中,俞國振等來了羅九河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