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三、未著錦衣亦還鄉(三)(1 / 2)

明末風暴 聖者晨雷 1595 字 2023-02-06

當他從光亮的外頭進到有些陰暗的里面,適應了里面的環境,便看到俞國振笑著站在他的面前。

「統……統帥?」無論如何,這位退伍的華夏軍老兵也沒有想到,自己看到的,竟然會是他們的統帥。

「你是哪一年退伍的?哪一年來的耿樓村?」俞國振做了一個示意他不要聲張的手勢,然後緩聲問道。

「崇禎十九年十月退伍的,然後便來了耿樓村。」

「那倒是巧了,豈不是沒有趕到中原之戰?」俞國振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不過無妨,在地方上好生做也是一樣能立功受勛,我聽李老叔說了,你這五年來做得很不錯,五年……還有一年,你的兩任期滿,便可以調動了吧?」

「是!」那老兵精神一振:「不過我不想調動,到時可能會打申請留任。」

「沒准要升職呢,那你就留任不成了,不過這要看你們這的考評了。」俞國振笑道。

這些年來,華夏軍略委員會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基層人員升遷制度。升遷得比較快的,自然是在軍隊中參與作戰,但是退了伍的人員也有自己的晉升程序。象司緝這種主管一村治安、民兵的工作員,一任為三年,一般可以任兩任,兩任考評若都是優,便可以考核升遷。若是不能升遷,亦需平調,一般是在同縣平調,但若是在偏遠地區願意留任的,便可以再做一任。這么算下來。一個人在同一崗位上最多能做九年,九年之後便需要調整。

這種方法用在縣一級的主官上並不稀奇,但用在鄉村一級,則是華夏軍略委員會的創舉,唯有如此,才能改變過往皇權不下鄉的局面,撬動鄉村之中盤根錯節的各種關系。

當然。俞國振也明白,華夏人太過聰明,特別是在人際關系之上。幾乎沒有什么制度他們找不到漏洞的。要想長久,只有不停地變革方行。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不一會兒。村署署正、兩位學堂先生,還有那位經理都到了,他們認出了俞國振,也都是異常驚訝,不過有司緝提醒,倒沒有宣揚出去。

農村里殺豬擺宴,自是全村一起出動,碗筷不夠各家各拿,至於桌椅,除了身份尊貴的有幾桌外。別的都是端著盆子往哪兒一蹲,一邊吃一邊聊。這樣的生活,俞國振已經許多年都沒有經歷了,聽得陪酒的老人們談古說今,聽著敬酒的年輕人們暢想遠方。他感覺到真正的年味兒。

這一夜便宿在村子里,李家房子少,便將正房騰出給他,而李家父子倒是跑到了別人家中借宿。次日他習慣性早起,便看到李老倌兒趕著車出去,他有些驚訝:「李老叔。今日你還忙乎什么?」

「兩小子有出息了,怎么著也得去祭一下祖啊,長上,那兩小子留這陪你,老漢我失禮了,用不著多久就回來!」

李老倌兒的車上,還帶著不少東西,看模樣,老倌兒是覺得兒子回來了,怎么著得衣錦還鄉看看。這是華夏人數千年來的傳統了,俞國振微微一笑,便揮了揮手。他帶著警衛繞著村子跑了兩圈,雖然還是臨晨六點多鍾,外頭還只是朦朦亮,但早有勤起的老人,拎著一個筐子滿村拾糞。

雖然對於村中到處都是污泥糞便,俞國振有些不滿,但是對於這些拾糞的老人,他卻是充滿敬意:這樣勤奮的民族,理所當然應該有與他們的勤奮相配的資源,來讓他們為人類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不當令懶漢躺在資源上餓死。

一個上午,他先是在村子里轉悠,用自己的眼睛來觀看自己給村子帶來了哪些變化,然後又是聽村署的五個人報告,用自己的耳朵去聽村子的變化。此時已經是崇禎二十四年,離他控制這一片地方都已經過去了九年,但是俞國振不得不承認,慣性的力量太過強大,他帶來的改變,離他所希望的還相差甚遠。

「一切都會好的,這幾年的速度變快了,再有幾年時間……應該就會有更大的變化,量變引起質變嘛。」

就在他心中如此想的時候,突然間聽到了外頭有變聲期少年的聲音響起:「不好了,不好了,李家兄弟,你們快去看看吧,你家老爹給人打了!」

李青山與李明山都是霍然變色,騰身站起。但是十來年中養成的習慣,讓他們看了俞國振一眼。

「去看看。」俞國振眉頭皺了起來。

得了俞國振的命令,李青山哪里耐得住,立刻便跑了出去。俞國振也跟著出來,才出了院子,便聽得馬蹄聲響,是李青山單人匹馬向壽張集方向過去了。

「怎么回事?」俞國振看到前來傳信的正是那個廖小伢子,便招手叫他來問道。

事情很簡單,李老倌拉著一車禮物回到壽張集,卻被原先李青山李明山曾經得罪過的當地一戚姓豪強大戶看見。那豪強大戶根本不相信李老倌的兩個兒子是當了華夏軍,而是說他們去當了流寇,因此便將李老倌東西搶了人也打了。

他還將李老倌扣了下來,要李青山李明山兄弟去叩頭賠罪,然後才肯放人。

「都九年了,還有這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