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零、再回首處天地新(二)(1 / 2)

明末風暴 聖者晨雷 1679 字 2023-02-06

「此次乃是我等最後之機會,你們要小心,若此次再不能成事,也就意味著我等前功盡棄了!」

上海是座不夜城,到處都是燈光。自從電被帶到這里之後,這座城市就幾乎進入了永晝狀態之中。

望著眼前如明珠般的路燈,鄭森略顯薄的唇緊緊抿住。

海邊上的巨大陽傘下,一張圓桌,他們十余個人便圍著這圓桌坐著,這些人當中,大多數都是鄭森這些年來聚攏的手下,也有些是長期試探之後與他聯絡的前明遺老。

在他們周圍,零散的幾桌上有人遠遠地呆著,他們的作用是監視四周,不令有人靠的。鄭森擔心隔牆有耳,因此把密會的地方選在上海靠著申江的沙灘之上。這幾年上海發展得極快,夜生活變得豐富起來,這條沙灘,也被開辟出來,夜里拉上燈,搭起涼棚,供人欣賞上海的夜景。

「十三年…………

鄭森離開華夏足有十三年,他當初與俞國振一起救出了崇禎之後,便到了倭國,以倭國為據點,招集鄭氏舊部和倭國失意的武士,扯出了一支隊伍。然後他開始了新的冒險,借著俞國振與荷蘭、西班牙人交戰,東西方貿易斷絕的機會,開始向美洲武裝走私,甚至還在中美地狹處奪占了一座港口,建起了延平城。

只要他不回國,俞國振對他在美洲的發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且為了換取華夏所需要的一些資源,當時俞國振對於他的走私行為還在一定程度上縱容。

當時鄭森也以為,自己會忘記與俞國振的殺父之仇,遠走他鄉,做一個類似於虯髯客一樣的人物。

但是俞國振代明稱帝的消息傳到延平城,這個時候,鄭森的心中突然間燒起了一團火。

俞國振怎么就敢做出這種事情!

那個時候,鄭森就暗自發誓,終究有一日他要揮師西去,復興大明。他甚至學習倭國山中鹿介,發下七苦八難的誓言。

為此,他在延平港忍耐至今。

「我想知道,我們的自標究竟是誰,為何不是俞國振本人?」一個聲音響了起來。

「原本此次來,是針對俞國振本人的,我們想著……俞國振謀朝篡位,這些年又獨攬大權,失士子之心,只要除了他,那么天下百姓自然就會歸心大明。但是這些日子在四處轉了,我們發覺,這不大可能,百姓人心已附,俞國振的手段果然了得,短短八年間,便已經安定天下之心……」

身邊的一人嘆了聲說道,此人為馮澄世,乃朱由崧時的舉人,此後便一直不得意,最後選擇投靠了老鄉鄭森。他性子機警,這幾年來是鄭森主要的謀士之一。

鄭森微微點了點頭,八年後第一次回到華夏,他發覺這個華夏已經不是當初的了,天地一新,而且俞國振的宣傳工作做得極為徹底,百姓就算還過著苦日子,也未曾怨怪新朝——也無法怨怪,畢竟除了修路、修堤這樣的對所有人都有利的徭役之外,華夏朝完全免除了百姓的田賦,僅這一點,就讓天下農夫歸心了。

華夏的百姓要求真不高,朝廷不再納稅,便是服徭役也是在本鄉本土,官府還要管飯錢,這種情形下哪個還會起事造反?前朝?那個賦稅征到幾十年後的大明?早就該完蛋了!

華夏畢竟是個農業國,即使俞國振大力推動工業化,這十來年的時間,也只不過讓華夏人口中的百分十五左右變成了純工業人口。俞國振的規劃是每年新增百分之一的工業人口,這樣到三十年後,華夏就徹底完成工業化。但至少在現在,只要農民還穩著,那天下就會太平,俞國振就有充足的兵源。

馮澄世說到這,有些感慨地嘆了口氣,然後接著道:「而且俞國振此人最重制度,華夏朝的朝政運轉,國家管理,都已經形成了制度,便是俞國振死了,在短時間內也無人敢挑戰這一制度,甚至換了不是姓俞的坐天下,仍然不會改變。若說這世上有誰能令華夏朝制度崩潰,毫無疑問,便是俞國振本人!」

此語說出後,有人哂笑了聲:「俞國振一手建起這套制度,如何會自己將之崩潰?」

「正是,正是!」

「安靜!」馮澄世哼了一聲,眾人靜了下來,他又繼續道:「正常情形下,俞國振自然不會如此,可是非正常情形下呢?前日的報紙,你們看了沒有?」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