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何嘗不是一種幸運?(2 / 2)

「沒有這個底氣,即便幾個參謀擅自行動,他們的高層也不會允許的。他石原莞爾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為什么堅決反對全面侵華?正說明這個家伙是日本高層內,難得有戰略眼光的人。」

「他知道什么該吃,什么至少一段時間之內不能碰。知道采取什么樣的侵華手段,比眼下日本人在中國戰場上,采取的蛇吞象戰略更能事半功倍。而具備這樣戰略思維的人,至少在國民政府內我是看不到的。」

「如果日本政府和軍隊,不是被九一八事變的勝利沖昏了腦袋。真正按照這個家伙的戰略設想而來,那么對中國人來說才是真正最可怕的。而讓日本有著全面侵華,甚至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本錢的,正是日本人幾乎是兵不血刃吞並了東北給他們帶來的。」

「依靠東北豐富的煤鐵資源,以及占據國內大部分的工業資源,作為本土生產不足的補充,才讓日本人有了侵略中國的底氣。我們自己花費大力建設的工廠,最終卻變成了敵人侵略我們的本錢,這無疑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哀。」

「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但是更是一個窮國。丟掉了東北之後,全國剩余的工業加在一起,不足人家的一個零頭。幾乎所有的工業制成品,都需要大量的依賴進口。落後就要挨打,沒有現代化的工業,就沒有現代化的國防。」

「沒有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即便是現在趕跑了日本人。我們這個國家依舊是人家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有國無防的局面。如果我們不想我們的子孫後代,重復我們今天的遭遇,那么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化工業,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現在中國大學的確不少,可一年畢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文科生,真正學理工的比例很少。我們東北根據地又局限於全國一隅,原本就是教育不發達的地區,可用的人才就更少了。但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單靠學文是不行的。」

「我們現在接手的偽滿部分高等教育,說白了除了奴化教育之外,就是為了日本人將東北建成他們穩固殖民地,而采取的配合和補充式的教育。盡管也有一些工業和農業等所謂的實業大學,可一年招收的學生還是日本人和朝鮮人為主,其中中國人比例才多少?」

「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需要的不是什么文學家、舞蹈家、音樂家,是成百上千的掌握了現代化科學知識的理工科人才。文科雖說不能沒有,但是在現實需要面前,也只能暫時的放一放。等全國都解放了,我們可供招生的底子再好一些,現培養也來得及。」

「連鍋端的方式,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很多問題上,上級要看的是全局。正所謂站多高、望多遠,上級要有上級的考慮,不可能顧全到方方面面。很多問題上,只能從大局著手,至於細微之處也就顧及不到了。」

「不過,這種情況隨著形勢的變化,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畢竟環境在變、形勢在變,上級的決策也會根據形勢需要而轉變的。畢竟這個國家也是需要報刊的編輯、作家和記者,還有音樂家和美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