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風起》 第四十七章、微妙的發展(2 / 2)

凡十二 1644 字 2023-02-11

宋天德這次卻搖頭道:「……不可說,此話不可說,也不該我們說。」

「既然如此,大人為何要收下這份奏折?」穆延一臉不解道。

宋天德義正詞嚴道:「本官不收下這份奏折,又擋得下其他官員收下這份奏折嗎?何況同時看到這份奏折的還有盂州知州李大人。甚至於只要有一人想出此策,天下遲早都會有人想出此策。與其逆水行舟,本官還不如竭盡所能將汪汪洪流導往正渠。」

「原來如此,宋大人真是悲天憫人。但這個易知縣,實在是……」

即便宋天德的話很有些冠冕堂皇,可面對免稅田奏折暗藏的各種發展性,穆延卻也不敢輕易將心跡表露出來。

宋天德搖頭道:「穆大人可不要小瞧了易知縣,或許我們都未必能完全了解易知縣的想法。」

「此話怎講?」穆延疑問道。

不慌不忙將兩篇文章從懷中拿出,宋天德遞向穆延說道:「這是易知縣給自家仆眾編寫的兩篇啟蒙教本,穆大人一看便知。」

接過文章,穆延卻沒有急於展開,一臉不解道:「啟蒙教本?易知縣怎么又改行教書了,難道他還想教家中仆眾讀書、識字不成?」

「其他人或許辦不到此事,但易知縣卻又難說。」宋天德向穆延示意了一下已遞到他手中的兩篇文章。

「哦?真是如此,本官到要看看了。」

分別用雙手展開兩篇文章,穆延還在回想先前的奏折。或許那些文官是不怎么清楚免稅田奏折的危險,但所有武將都知道,比起武器,造反最重要的就是錢、糧二字。只要有錢有糧,武器在北越國真是隨處可尋。

不過,情況在穆延看過兩篇文章,或者說是看過《三字經》後就完全改變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隨著穆延忍不住輕念出聲,宋天德笑道:「怎么樣,穆大人,這兩篇文章作為啟蒙教本的確很有意思吧!」

「不是很有意思,而是意境深遠,這《三字經》真的也是那易知縣所寫?與這篇奏折同為一人?」帶著些許感嘆,穆延卻更加疑惑道。雙眼不斷在奏折與文章間掃視,一副難以理解的樣子。

宋天德滿臉欣悅道:「老夫保證,確實為同一人所作。因此老夫在此有個請求,不知穆大人可否應允?」

「宋大人有何請求?」

在這種狀況下提出請求,穆延可不敢在沒聽清楚前就答應下來。

宋天德卻也不在乎穆延謹慎,同樣一臉慎重道:「老夫希望穆大人能代老夫將這篇奏折及兩份啟蒙教本同時分發出去,穆大人負責向昔日武官分發,老夫負責向天下文官分發,而盂州知州李大人也已答應將這份奏折提前向皇親貴戚們散發了。」

突然聽到這話,穆延一臉震驚,好一會才說道:「宋大人為何會做此想,李大人又為何答應宋大人?」

「因為這些東西早些散播出去,或許有什么異動,朝廷也能將其扼制在萌芽中。」

指了指穆延手中兩篇文章,宋天德說道:「而如果能及時補上這兩篇啟蒙教本,相信事情更會有頗為微妙的發展。」

「頗為微妙的發展?宋大人所言甚是。」

同為鄰近兩府的知州,穆延自然對李睿祥知根知底。既然李睿祥都已答應將免稅田奏折送往皇親貴戚處知曉,穆延自然再沒有拒絕宋天德的理由。而想到宋天德要自己補上易嬴兩篇文章的用意,即便宋天德沒有明說,穆延也開始微微有些察覺了。

《三字經》中的哲理雖然對現代人來說已經有些淺薄,但如果用在從未有過《三字經》一類東西的北越國,那卻有種發自肺腑的影響力。

甚至被人引為「天文」都不意外。

這就好像第一個吃桃子的人,總是有著無限動力。

沒讀《三字經》前,或許不僅天下卸任的武官,甚至天下的文官,乃至穆延都難免動了造反的念頭,這就有如宋天德、李睿祥第一次看到免稅田奏折時的感覺一模一樣。

可在看了《三字經》後,內心得到一定程度洗滌,那些造反念頭並不是很堅定的人,或許想法就會改變了。

畢竟幼兒都能讀懂的仁孝禮智信,大人卻忘得一干二凈,那不是比小兒都不如?

當然,也有可能存在對《三字經》完全無動於衷的人,但這種人不管有沒有免稅田奏折的促進,或許都會對朝廷起反心。如此一來,該反的人再也藏不住,不該反的人再也不會反。此中微妙的發展,確實有些耐人尋味,更需要耐心去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