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偷襲陽安關(一)(1 / 2)

末代三國 秦漢古風 2047 字 2023-03-07

關彝心中原本早已有了計較,只是他深知自己資歷短淺,人微言輕,與其自己主動發言,倒不如保持緘默,待人問起來再說也不遲,是以坐下來之後只是靜聽姜維和張翼等元老的論見,並不接話。

如此聽了一會便看出了端倪,眾人大致分為兩種策略,胡濟、張翼和廖化等人主張死守劍閣天險,待魏軍糧盡退兵時,隨後與漢中尚未丟失的各處關隘兵馬一起揮軍掩殺,前後夾攻便能大獲全勝。

唯獨董厥認為魏軍此次伐蜀已經准備了很久時間,軍械糧草齊備豐足,加上魏軍攻破陽安關之後得到了漢軍的許多糧草軍器,因此指望魏軍糧盡退兵並不現實,黃金等外圍諸隘雖然沒有丟失,但其本身守關兵力均不過二三千人,數月來又被魏軍包圍攻打,損耗必然很大,即便魏軍退兵也無力從後方夾擊。

故此,董厥另辟蹊徑建議姜維分兵出劍閣關後,繞小道奔襲陽安關,先毀掉魏軍囤積在關內的軍械糧草,待魏軍退兵時再揮隨後掩殺,必能大獲全勝。

平心而論,眾人的兩種策略各有千秋。魏軍三路大軍伐蜀,時至今日,諸葛緒被鍾會誣陷後,其麾下數萬兵馬已經被鍾會盡數收編,鄧艾損兵折將之後退守白水關,已經難有作為,只剩下鍾會一支人馬,雖然擁有十萬之眾,但從整體態勢上來看,其勢已孤,再加上魏軍自關中南下奪取漢中以來,已經長達半年時間,士卒疲憊,兵鋒已挫。

同時,漢中境內的黃金、漢城和樂城等諸圍一直沒有被魏軍攻克,始終都是魏軍的心腹大患,鍾會若攻不下劍閣,早晚必會退兵,屆時漢軍一擁而出隨後掩殺必能大獲全勝。張翼和廖化生性謹慎,主張死守劍閣,確屬妥當。

但董厥的分析也不無道理,魏軍沿金牛道深入漢中腹地,若是不設法剿除,始終是漢軍的心腹大患,畢竟魏兵足有十萬之眾。倘若魏軍全師退回漢中整頓經營,待穩固漢中之後,隨時都能再次兵臨劍閣,威脅成都,而大漢必將從此陷入戰略上的被動局面。

漢中地理極其微妙。理論上講,要想穩守蜀地,北據漢中東守巫山乃是萬全之策。因為漢中夾在關中和川地之間,漢中對蜀地擁有地理上的優勢,而對關中則只是共享秦嶺之險。自漢中越秦嶺北進關中難度較大,而越大巴山南進則相對容易。若魏國得漢中之後,漢、魏兩國以大巴山為前沿,則地理上的優勢全在魏國。畢竟,大漢早已失去荊州,巫山之險與東吳共有之,故此只有守住漢中才能最大限度的穩固大漢政權。

因此,董厥的想法是不僅要擊退鍾會,關鍵之重點是要進一步收復漢中諸地,搶占漢中天然的軍事地理優勢。

但如果選擇奔襲陽安關,就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翻越從劍閣至馬鳴閣棧道,白水關至陽安關數百里的山路,畢竟金牛道已被魏軍控制,顯然是不能走的。而除了金牛道之外,魏軍必然也在劍閣至白水關的沿線棧道上布下大量斥候耳目,因此奔襲陽安關的人馬必須確保不被發現,否則非但奔襲陽安關的計劃會落空,就是奔襲陽安關的所有兵馬都將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姜維揉了揉太陽穴,胡濟、張翼和廖化等人之議穩妥有余但進取不足;董厥之計雖妙,卻頗有些弄險。因此沉穩或冒險,一時間讓他有些沉吟不決,想起關彝始終未曾說話,也不知道他心里有何想法,隨口問道:「敬之之見若何?」

「大將軍已有主意,又何必再問末將?」關彝笑了笑,淡淡地道。

「你可試言之,我意如何?」姜維大感興趣,暗思莫非關彝能夠測人心思,竟然知道他心里的想法?可想想又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興許關彝就是信口開河而已,並非有什么見地。

關彝微微一笑,緩緩地道:「眼下敵我雙方態勢一目了然。鄧艾退守白水關之後,雖然與鍾會連成一線,遙相呼應,但實則已經無能為力,成都後方無憂。右(大)將軍閻宇留羅憲鎮守巴東,接連吳國,自率精兵萬余人救援成都,現屯兵於郪縣,拱衛劍閣側翼。末將來時接到斥候探報,吳主孫休已遣老將丁奉督兵攻打壽春,以為我軍救應。魏軍雖然奪取了南鄭和陽安關,但黃金和漢城、樂城諸圍卻始終屹立不倒,此為鍾會之芒刺也。」

「再者,漢中至蜀地道路崎嶇,山高水險,魏軍糧草雖然充足但數百里轉運極其不便,且山地之間不適合大部隊作戰,鍾會兵雖多,卻不足憂也。因此,末將以為,眼下當務之急,乃是將魏軍趕出漢中,萬不可容鍾會在漢中站穩腳跟,否則縱虎歸山,遺禍無窮,到時再想奪取漢中,必將多耗錢糧軍馬,得不償失矣!末將冒昧揣度,大將軍原本有意奔襲陽安關,但又擔心鍾會察覺我軍動向,無法做到萬全而已!」

姜維有些不可置信地盯著關彝,沒想到他竟然完全猜到了自己的心思。

五年前,姜維雖然就漢中的防御提出諸圍皆斂兵聚谷,誘敵深入,堅壁清野,以求大利的策略,但此一時彼一時,魏軍三路伐蜀,蔣舒的投降完全打亂了既定的計劃,讓鍾會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陽安關天險,同時獲得了漢軍囤積在關內的三十萬石糧草,也就是說原本讓魏軍最為頭疼的糧草運輸問題因為攻取陽安關而得到了根本上的解決。

因此,就眼下情勢而言,指望魏軍因為糧草匱乏而退兵顯然是不現實的。誠然,若讓鍾會全師返回漢中,再與之爭奪勢必耗時費力,更何況這段時間和鍾會在劍閣鏖戰,觀其用兵調度,進退有法,軍容整肅,深知他亦是一時人傑,兩人交手勝敗如何委實難料。

當年,昭烈皇帝奪取漢中時便是與曹魏相持了將近兩年之久方才最後取勝。因此他心里的確更傾向於偷襲陽安關,一旦毀掉了魏軍的糧草輜重,鍾會縱有天大的本事也只有退兵,屆時漢中便可不戰而定。

但數百里奔襲陽安關,關鍵在於一個奇字,即是說偷襲的兵馬不能太多,否則便很容易被魏軍的斥候發現。同時,奔襲陽安關的人馬須得都是百里挑一的悍勇之士,否則縱然能夠避開魏軍的斥候,也不一定能夠拿下陽安關,畢竟陽安關乃魏軍屯糧的緊要之地,鍾會必然會重兵布防。

最後,領軍之人須得是有大局觀和審時度勢的智勇之輩。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雖然謀劃上看似容易,但誰都知道真正執行起來卻絕非易事。

「敬之既然深知我心,必能當此重任。不知可願走此一遭?」姜維試探著問道,關彝雖然能猜到自己的心思,但言語之間可比不得戰場上真刀真槍的搏殺,此次偷襲陽安關,稍有疏忽讓魏軍察覺的話,便是自陷於死地,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