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1 / 2)

65-從長計議

看了看一臉期盼的劉老爺和他未來女婿劉近南,沈伯謙心道:既然硬貨我都已經拿出來了,也不差這點兒理論知識。

這二位的眼光都快把人盯出洞來了,不說實在是有點兒過意不去。

甚至,有可能被人打。

不過,這事兒說出來倒是好處多多,除了以後有純棉衣服穿不說,這分紅也肯定是跑不了的。

最主要的一點是:這件事對他來說太簡單了,基本就是按詞兒照背。

主意既定,沈伯謙也不藏著掖著,打算直接從棉花種植的注意事項背起。

剛要開口,他突然想起什么,要了紙筆來,要邊說邊寫。

他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考慮到以後這些活兒具體要做的時候,肯定還要跟那些干活的人一一說明解釋。

寫下來,誰照著去說都行,省去他以後反復說的麻煩。

至於現在,他打算一口咬死,這些都是他從書上看來的。

反正書已經燒了,死無對證。

至於這個說法兒劉家人信不信,那就管不著了。

這么一想,沈伯謙說起來簡直是毫無顧忌,還帶著點兒小激動。

他這是不是也算為人類文化進程做貢獻了呀。

畢竟一回想當時的講解內容,沈伯謙就對黃道婆這位目不識丁的女性由衷的敬佩。

對她的功勛更是如數家珍。

她革新的手工棉紡織技術,改變了當時以絲麻為主要衣料的傳統。

使得千千萬萬的百姓可以用更加保暖的棉衣御寒,實打實的是紡織史上的一場革命。

不僅如此,她的技術還改變了當時的經濟結構。

催生了不少棉紡織相關度新興產業,還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繁榮。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黃道婆在棉紡織方面的改革在整個中國經濟史上都占據著重要地位。

所以沈伯謙一開口就先強調道:

「那本書里記載的這些棉紡織方面的技術和工藝,據說是位姓黃的女子耗盡一生心力研究出來的,我在這兒就算是借花獻佛了。」

說完這句話,他邊想、邊說、邊寫。

即便是原來他自己也不全然明白的地方,沈伯謙也照本宣科的寫了出來。

教材我出,教師你們自己找吧,反正劉家有的是專業人才,讓他們去研究。

他一邊說一邊寫,劉家三口也聽的十分沉迷。

除了劉夫人還想起給他們倒水泡茶外,劉老爺和劉近南完全沉醉其中。

雖然沈伯謙說的他們並不能一下子接受和理解,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學習和求知的渴望。

棉花種植沈伯謙講的倒是不多,主要就是施肥打頂。

施肥沒什么好說的,隨便一個農戶都比他在行。

打頂還是有些科學方法的,而且他要說的也不是黃道婆的研究結果。

倒是實打實的現代研究成果。

當初因為做黃道婆這個項目的模型和報告,他順帶著也解了一些周邊知識。

印象最深的就是棉花的打頂。

因為他當時怎么都想不到,這個舉動居然是棉花增產的關鍵。

後面他當然進一步了解了打頂的科學原理。

知道這能消除頂部生長優勢,使棉花植株養分供生/殖/器官生長,減少無益的損耗,從而達到有增產增收的效果。

只是,這頂也不是隨隨便便打的。

關鍵在於時間和方法。

打頂時間過早,造成棉花早衰,影響產量;

打頂時間過晚,易造成棉花旺長,無效花蕾增多,也會影響產量和品質。

所以一定要堅持一個原則:「時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時」。

這一大堆有的沒的一講出來,劉老爺跟劉近南更加信服,也相信他這些都是在書上看的。

不然,就憑這他一個文弱書生,哪里能懂這么細的種地的事兒?

除非是從書上看的

一想到這個,劉老爺就心疼,這樣一本騎術,你說這沈家大哥和老爺子說燒就給燒了,這真是暴殄天物啊!

有打頂的專業講解做鋪墊,劉家人對他接下來一整套的棉紡織知識普及也信服不已。

沈伯謙也沒藏私,從棉花摘下來曬干脫籽說起,又詳細介紹並記錄了他做的這些模型的功用。

好不容易把這些說完,他還真是來了興致,又補充了不少的細節技術知識。

什么采用三錠木棉紡車,為了保證紡出的線的質量和速度,可以先在彈棉花的時候把棉花彈成棉條,再用來紡線就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