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1 / 2)

66-悠悠三載(上)

為了棉花紡織和這些模型怎么做的事兒,劉老爺留沈伯謙足足聊了兩日才放他回家。

雖然十分不舍,但正如劉老爺自己說的,這事兒急不來。

他也想一步到位,馬上開工,但那時不現實的。

眼下,光是原材料這一項就是大問題。

因為棉紡織業基本是零發展的狀態,所以棉花種植並不普及,一般的庄戶人家就算是種點兒棉花也是為了自己家做被褥。

作坊布庄也會收購一些,但一般要的量也都不大。

劉老爺做了半輩子生意,知道一門新生意最重要的是銷路。

沒人買的東西再好也沒用。

可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居然會遇到銷路肯定沒問題,但卻出不來貨的情況.....

劉家世代從商,劉近南更是天生的商業奇才。

他跟劉老爺都知道,一項產業要真正的立起來,有三件事必須謀劃好。

第一當然是銷路,這一點兒他們可以確信沒問題;

那么,還有兩件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是原材料的供應,必須及時、質量也要有保證;第二就是人。

以鹵味店為例,劉家從開始准備擴張,就簽了不少死契的師傅伙計,每到一處又在當地簽一批專為劉家提供雞鴨豬羊原料的農戶。

作紡織也是一樣。

更何況,棉花紡織比起鹵味技術含量著實高出不少,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即便有沈伯謙提供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看起來十分靠譜的工具模型,但要想真正的將棉紡織業發展起來,還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准備。

所有這些,都需要時間。

好在,對於此時的他們而言,時間還是有的。

劉老爺將劉家的幾位心腹全部召回清水縣,三天長談後,由劉近南統管眾人分頭行事。

先是找了不少有經驗的老農,勘察適合種植棉花的田地。

剛好,清水縣周邊諸縣都很適合。

劉家遂在清水縣和周邊收購農田,准備建立自己的棉花種植基地。

這事兒,沈伯謙一開始還是很有興趣的,還曾想過將清水縣打造成一個大型棉花種植基地,結果卻被來了當頭一棒。

原來,這年頭,地里種什么國家也是有要求,有規定的。

必須要先保證糧食出產,剩下的田地才能種些棉花、煙葉之類的經濟作物。

所以,他只好放棄了這個想法。

不過,經過這件事,沈伯謙對自己也算是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專業的事兒還是留給專業的人干吧。

畢竟,自己的事兒也多著呢。

多久沒好好讀書了?再過兩三年可是要考舉人的,連基本的農桑知識都不懂,做出來的文章肯定也是死板教條,以後要多請教姥爺他們;

再有就是,李家坪的私塾也好久沒去看了,自己這個先生做的名不副實啊。

而且,家里的菜譜也很久沒變過了,徐大姑和小妹雖然手藝越來越好,可這菜色創新方面還是欠缺的很,看來也要寫點兒新菜譜了。

酸梅湯、馬蹄爽、涼皮、肉夾饃、辣白菜、桂花糯米藕、蓑衣茄子、香煎耦盒、三杯雞、口水雞、木須肉、青梅酒、楊梅酒.....

隨便一想就這么所想吃的東西,回去要好好整理整理才行。

家里如今也不缺錢,姥爺他們還是連純白米和純白面都不舍得吃,只要自己不在家,他們肯定吃雜合面兒的。

沈伯謙一開始真的很難理解,家里也沒這么窮吧,用的著這么省?

後來久了才知道,他這樣頓頓白米白面的,別說在李家坪,就是可著這四里八鄉的找,也真沒幾家。

庄戶人家,祖祖輩輩省慣了,那里舍得這么吃。

所以,沈伯謙的宗旨是,東西倒不一定吃得多金貴,但做法兒一定得講究。

比如說,大家都是喝玉米面粥。

別人家,玉米磨碎直接就下鍋了,可沈家不是。

先用細籮把磨好的玉米面一遍遍的篩,只留最細的煮粥,剩下的再過一遍大篩子,留下小粒蒸飯的時候摻在白米里,有嚼勁。

余下皮子和大顆碎粒則是讓譚四悄悄的拿去喂豬。

不然,讓姥爺看到又是一陣子心疼。

楊大爺倒是知道的,不過他以前在大戶人家做過工,接受度還可以。

至於為啥讓譚四,譚斷念拿著這些剩下的東西去喂豬。

一個是勞力不用白不用,反正他們幾個上趕著來家里干活,別讓他閑著了;

二來則是,萬一被姥爺看到,就把事兒推到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