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等待(2 / 2)

抗日保安團 虎籠山人 1779 字 2023-03-17

服裝除發給訓練用的布軍服一套以外,還發呢子軍服一套,皮鞋一雙,作為外出使用。除吃用外每月還發津貼6元(第五期發到8元,第七期發28元,但當時已經通貨膨脹了),家庭困難的學生還可以另發路費10元。按當時的物價,三口之家在京津地區一年20-30元就可以維持較體面的生活了,而呢制服和皮鞋更是一般家庭所沒有的高檔貨。

從以上待遇就可以看出日偽當局確實是花血本來建軍校的,撇開正義是非不談。這些軍校的設置非常先進,教學也非常合理。國共雙方當時創辦的軍校與之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所有軍史學家將歷史上的「華北治安軍」稱為近代中國最正規化的軍隊。這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但仔細一想還真有幾分道理。

當然,你說這么牛哄哄的學校,為什么組建的軍隊戰斗力卻一塌糊塗呢?因為大家都是為了「二兩肉」來的,誰跟你去拼命?這是戰斗意志的問題,並非軍事素養差。

和程政委等人商議之後,鄭胡子最後決定幫齊燮元一把,和地下黨聯手將大批知識青年派了過去。第一期選送的時候還擔心計劃暴露。只是陸陸續續派了十幾人。後來見效果良好。又陸續增派了不少。鄭胡子戲稱為「選送生」。

當時日軍為了拉攏這些軍校學生,每期學員畢業以後都可以赴日參觀,為期一個月。其中20名日語較好並且成績優良者,還會被送往日本士官學校繼續深造。有趣的是。由於冀中選送生素質較高。學習也非常刻苦。之後幾年留學日本的名額基本上都被他們給霸占了。而留在國內的冀中選送生也迅速成長為治安軍的骨干力量。由於采取單線聯絡,平時看不出來,一接到激活命令才發現滿團的營連排軍官都是選送生。嗯。這是後話,以後再說。

除了偽軍作戰不力以外,冀中的情況也與42年截然不同。42年是支離破碎的1600余塊,而此時的冀中一整塊全在第四十一集團軍撐握之中,周邊還有八路軍各根據地相呼應。特別是冀南,由於日軍完全放棄了德石公路,兩塊根據地徹底連成了一片。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寺內壽一有把握同時推平冀中、冀南、冀魯邊三塊根據地,否則根本不敢大舉進攻。

既然日軍野戰部隊都被困在鐵路上,那鄭胡子是否可以展開反擊呢?答案是也難!蘭封會戰到現在,部隊才休整了兩個多月,繳獲的新武器還在適應當中,根據地也還有待於穩固。更重要的是,德國物資尚在路上,在得到這批物資之前就動手是非常不明智的。

寺內壽一和鄭胡子各自有所顧忌,就像兩名決斗的劍客,只是略一交手,小試鋒芒之後便又重新對峙起來,劍歸龍匣,都在等下一個有利時機。

寺內壽一在等武漢會戰結束,當時日本國內普遍認為拿下武漢之後國民政府就會投降。就算不投降,北支派遣軍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兵力和物資,到時候肅清華北就更有把握了。

鄭胡子也在等,等還在路上加緊轉運的德**火。只要這批物資一到,整個集團軍的戰斗力就能翻倍,再稍做磨合,一個師團不好說,一個旅團當不在話下。到時候就算不能全面對抗日軍,殲其一路的把握卻大了許多。

在鄭胡子的期盼中,物資終於慢慢地後方轉運了過來。由於數量巨大,還有一百多門火炮(把20毫米口徑以上全算上),國民政府為此花費了很大的代價。別的不說,光征發的民夫和消耗的汽油就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了。從這個角度上看,當初分給軍委會那么多重炮也不算吃虧。

在國統區還好,公路基本暢通(那個年代基本上不會堵車),日機又只顧著轟炸武漢,對於河南和陝西也沒怎么關照,汽車還可以照跑。所以這一階段物資還是轉運得比較快,但進入華北以後就沒那么容易了。首先是汽車不夠,就算有汽車也沒有足夠的汽油,絕大部分只能用馬車轉運甚至靠肩挑背扛。其次是主要交通線均被日軍控制,繞遠路不說,有些地段還必須突破日軍的封鎖強行搶運。

特別是那六門重達4000斤的斯柯達h2型105毫米榴彈炮,每次過日軍封鎖線都要向護送中央領導人一樣,前偵後查,還要派大部隊掩護。

好在有八路軍幫忙,之前劃歸第四十一集團軍名下的第105師和第108師殘部在短暫休整之後也迅速北上。這兩個師加起來尚有六千余人,再加上鄭衛國派去接應的33師,數萬人前前後後總共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將物資從黃河邊上全部搬運了回來,其中大部分在冀中供大部隊換裝,少部分則在平安縣封存起來以備急需。

雖然花費時間甚長,代價也大,但鄭胡子總算等到了他想要的東西。而寺內壽一就沒有這么幸運了。他每天翹首南顧,盼望著華中方面軍早日拿下武漢好回師華北,可是左等右等,居然等來的是一場大敗!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欲知後情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未完待續。。)</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