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還是殿下說得有道理(2 / 2)

碗口銃更像是霰彈槍,口徑極大,火葯填裝之後,等到敵人登上城門,碗口銃的鉛彈,就會如同雨幕一樣,將登城之人轟個稀碎。

這碗口銃最早是用在南方海船的接舷戰上,而後廣泛用於守城了。

於謙嘆了口氣說道:「火磚,一窩鋒,地雷,千里炮,神槍,火龍吹水等,百十明色,皆不切於守戰,頗為靡費,惟有子母炮,尚屬可用,未當終棄,乃一奇品也。」

朱祁鈺皺著眉頭看著於謙,認真的品味了下這段話的含義,才想明白了這段話的含義。

各種各樣,花樣百出的火器,其實都不利於防守或者作戰,而且極度的浪費,只有子母炮有用。

於謙又解釋道:「一些個人巧立名目,隨便想個點子,未經論證,就跑到兵部去拿文書,造出來之後,不堪大用,浪費錢帛不提,主要是浪費火葯。」

騙經費,不切實際的產物。

子母炮是什么?

是一種取巧的後膛炮,炮身上有個敞口形裝葯室,可安子炮。

子炮一般配置五個左右,擊發之後,更換子炮,以鐵鈕固連。

射速高,但是氣密性較差,射程和精度都不是很理想。

朱祁鈺頗有些不認同的說道:「孤以為於老師父此言差矣,若是人人都循規蹈矩,那焉有大明火器?火葯都拿去放煙花了。」

「火器有今日之利,不就是這樣一點點造出來的嗎?」

「還是得造,合不合用,造出來再看。有用就一直改造,讓它越來越好用,無用再棄之也不遲。」

於謙錯愕了一下,認真思索了片刻,不由自主的點了點頭,俯首說道:「還是殿下說的有道理,是臣想的少了。」

巡視的士兵看到了是於謙趕忙走了上來,俯首喊道:「參見於尚書。」

於謙對著士兵介紹道:「這位是郕王殿下。」

郕王殿下?

幾個士兵彼此看了一眼,趕忙行禮說道:「見過郕王殿下,甲胄在身,不便全禮,還望殿下恕罪。」

「無礙,你們接著巡視就是。」朱祁鈺滿是笑容的說道,示意他們忙他們的,不用理自己。

幾個巡邏的軍士走遠之後,朱祁鈺看著那幾個腰身上的短火銃問道:「那是什么?」

於謙從腰間摸出一把同款的手銃,遞給了朱祁鈺說道:「永樂造的手銃,近戰之利器。」

「這就是臣以為殿下所言有理的原因。」

「此銃最早乃是前朝宋時的突火槍,再到元時的至正火銃,洪武七年手銃,最後在太宗皇帝手中,火銃變成了現在這個模樣。」

「大小越來越小,攜帶越來越方便,擊發更加簡單,由火繩點燃火葯改為引火葯點燃火葯,點火更加便捷。」

「引火葯和葯室之上,有一蓋板,防止火葯風雨吹散或者打濕引火葯,雨天的時候,也可擊發。」

「所以,臣思前想後,殿下所言極是,是臣思考的不夠周全。」

於謙從來不是無的放矢,朱祁鈺說的有道理就是有道理,他手里還拿著一把經過時間沉淀和改造的武器。

朱祁鈺拿著手中「天字捌萬壹千貳佰柒拾柒號永樂拾玖年玖月廿一日造」的手銃,認真的打量著,大約有三斤左右,槍管類似錐形。

「有葯石嗎?」他躍躍欲試,這個手銃未曾裝葯,他想試試它的威力。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