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國體之根本(2 / 2)

道理總歸是這個道理,朱祁鈺既然理解聖人的話沒什么偏差的話,按照普世價值觀,那就該一查到底,絕不姑息養奸。

「陛下!」

於謙站起身來,長揖之後,站直了身子說道:「陛下體恤愛民,乃是大明百姓萬福之幸事!但是臣以為,此事不宜追究過深。」

「扁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公有肌理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說:公之病在肌肉血液之中。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公之病在腸胃之內。」

「陛下心系天下田畝之事,乃是病入腸胃之症,但是急症在前,還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於謙的意思不是不治病,而是事有輕重緩急。

此時瓦剌人南下在即,一切應以擊退瓦剌為首要前提,厘清天下田畝之事,只能當急症退去,再做理會。

朱祁鈺深深地嘆了口氣說道:「朕知道於老師父之意,但是於老師父,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

「朕此時事事上心,彼時歌舞承平之時,朕擔心朕反而沒有了決斷,沒了進取之心。」

於謙將頭埋得更低,朗聲說道:「臣必時時敦敦進言,輔佐陛下。」

「但倘若到那天,連於老師父的話都不聽了呢?」朱祁鈺拋出了另外一個議題。

於謙深吸一口氣大聲的說道:「於謙乃一人,倘若是那一天臣的進言,陛下聽不進去了,把臣罷黜了,也必然有其他臣子進言!」

朱祁鈺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所言有理。」

所以,亡國之兆有三,求榮得辱就是一樁。

於謙受命於危難之際,挽狂瀾於即倒求的是榮,最後落了個腰斬棄市、家眷充邊的下場,落下的是恥。

若是於謙如同歷史上那樣下場,天下怎還會有臣子再進言上諫呢。

他認真考慮之後說道:「這樣吧,王尚書,天下諸寺田畝且歸皇庄所有,各府各縣,厘清所欠稅賦之後,田畝再行撲買歸置。」

「陛下英明。」王直擦了擦額頭的汗,這也算是能夠爭取到最好的結果了。

連欠都不想還,只想攤派,那到時候,就怪不得騰出手來的朱祁鈺,翻臉不認人了。

「報!報!報!」一個小黃門沖了進來,在門前再次摔了個跟頭後,又站了起來,將一本奏疏放到了興安手中。

朱祁鈺拿過來面色劇變,他將奏疏遞給了於謙,轉身看向了堪輿圖,在堪輿圖上,點了點紫荊關的位置,拿起了代表瓦剌人的藍旗針插在了上面。

「紫荊關破了。」於謙雖然早有預料,但是他還是黯然的將奏疏遞給了其他的廷議大員。

破關的是太上皇朱祁鎮身邊的大太監,喜寧,於謙重重的嘆了口氣,憂心忡忡。

石亨一把搶過了奏疏,看了兩眼,行了個半禮,大聲的說道:「陛下,臣去十團營點齊兵馬,收復紫荊關!」

「一群養馬奴,膽敢如此囂張!」

大明有很多的韃靼馬隊,在北元汗廷的元裔眼中,瓦剌人都是群肯特山下養馬的養馬奴,此時卻如此逞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