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皇帝的信息繭房(2 / 2)

九重之上的君王,最終獲得消息,經過了一層一層的篩選,最終直達天聽。

這大約就算是皇帝的信息繭房吧。

若是壅蔽言路,最後的結果,就是君王看到的是歌舞升平、繁花錦簇,四海升平,天下太平的繁榮盛世。

但是大明的底層卻是哀嚎遍地,路有白骨皚皚,百姓易子而食的人間慘劇。

這是朱祁鈺絕對不允許發生的事,雖然這幾個鳳陽詩社的家伙,是群意見簍子,雖然鳳陽詩社那群人,實在可惡。

但是大明言路不通多年,殺了一時痛快,但是親自給親自編制信息繭房?多少有些作繭自縛。

還不如讓他們牢底坐穿,而且,在詔獄關一輩子,其實比殺了,更可怕。

遇到大赦也出不來,因為沒有罪名,怎么赦免呢?

意見簍子可以,但是說話的時候,得拿捏點分寸。

不要和朝廷、皇帝對著干。

否則下場就是關進籠子里,再也無法出來,搖唇鼓舌。

有些底線,是不能碰的。

於謙出列高聲說道:「陛下不以好惡定是非,定行止!臣為陛下賀,為天下賀!大明有此英主,何愁不興。」

他站出來支持了陛下的決議。

是因為他忽然想到了小時候的一件小事。

他是錢塘人士,那年發了大水,洪澇遍地,錢塘縣衙處於高地,沒有受災,錢塘縣令,緊閉縣衙大門,怡然自得。正所謂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下情上達,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陛下不想被蒙蔽的想法是極好的。

盛怒之下,還能克己忍怒,沒有立刻斬首鳳陽詩社的人,殊為不易。

「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眾人言未必得,一人言未必非,則公論日明,士氣可振,國事可期。」於謙再次俯首說道。

議論國事,只看大是大非,不看個人好惡。

眾人都在說的,未必一定會有收獲;一個人說的,未必都是錯的,只要大家都來討論,這道理,自然是越辯越明白,提振國朝士氣,國家大事,自然便可以期許了。

於謙旗幟鮮明的支持了皇帝的處理決定,並講出了自己的根據。

徐有貞悻悻歸班,他居然覺得自己還是趕緊去治水為妙!再這么待下去,怕是小命不保啊!

盧忠俯首歸班,他站在最後面,是在廷文武里最小的官,但是沒人會看輕他。

他是跟著陛下征戰的那十三騎之一,而那剩余的十二騎,皆為錦衣衛里的千戶。

現在整個錦衣衛只聽陛下一人調令了,一個肯為軍士殿後的皇帝,他們還有不效忠的理由嗎?

這次的朝議用了很久,朱祁鈺一直在努力的忍著自己的脾氣,朝中大臣的意見各不相同,但是總歸是有些脈絡可尋。

讓朱祁鈺意外的是,於謙提出的匠爵之事,卻沒有遭到任何的阻力。

他本來以為禮部會反對,畢竟士人才登的大雅之堂。

但是禮部尚書胡濙沒有任何反對,反而是准備積極推動此事。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醫者有四秩,謂之曰神聖工巧,今工匠亦有四絕,天下之大幸事也。」禮部尚書胡濙態度很明確,堅定的站在了於謙一方。

這讓朱祁鈺頗為意外,匠爵這條他以為很難推進的新政,居然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在朝議中,過關了。

這次的朝議,朱祁鈺敏銳的發現了自己這個庶皇帝的皇權,愈加穩固了。

一名御史出班俯首說道:「陛下,臣有本啟奏!」

「臣彈劾於謙,公私不分賞罰不明,功勞簿更憑自己好惡,俞士悅俞尚書戰守德勝門,從未卸甲,卻未有寸功,此為…」

俞士悅整個人一機靈,整個人都麻了!

這是為自己請功嗎?

這是要自己的命啊!

他把妻兒老小送到南方的事兒,陛下可是一清二楚啊!

好死不死的,提自己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