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小了,格局小了(1 / 2)

朱祁鈺帶著厚重的鹽鐵會議記錄本,來到聚賢閣的長桌之前,這本會議記錄本,詳細的記錄了朱祁鈺兩次鹽鐵會議的所有內容。

「參見陛下,陛下聖躬安否?」諸多朝臣俯首行禮。

「朕躬安,坐。」朱祁鈺示意朝臣們安坐。

「自鹽鐵會議以來,研究了大明鹽引的流轉,鹽引的本身的價值和白銀作為貨幣是否可行。」

朱祁鈺打開了會議記錄本繼續說道:「為此我們召開了廷議,確定了白銀作為大明貨幣,弛用金銀之禁,廢除了大明寶鈔。」

於謙接過了話茬,總結性的說道:「事實證明,白銀作為貨幣,是大有可為,也是眾望所歸,臣以為應該定位永例。」

大明的例,每個皇帝登基之後,都會廢除前任的例,然後挑選其中適應潮流的例,來作為大明律的補充說明。

而著為永例,則是萬世不易,提醒大明祖孫後代們,這件事的重要性。

至於兒孫廢不廢,身後事,就不是他們這幫人,能夠說了算。

皇明祖訓里一些永例,不也被各種各樣的方法改了嗎?

宦官干政、金石之禁、伐山鑿石之禁,都在不停的變化著。

大明朝從來不是一個抱著祖宗之法得過且過的朝廷,總是在改變,但總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兒,人亡政息。

這樣變法圖存,變法圖強,在某些人的話術里,就變成了大明特別能折騰。

「准。」朱祁鈺點頭說道。

這算是朱祁鈺定下的第一條永例。

戶部尚書金濂繼續說道:「銀幣推行已經有半月有余,但是寶源局已然是門庭若市,五更開坊之後,就會有人前往排隊,兌換新幣,雖然平厘七錢,但已經當一兩在用了。」

「甚至遠超一兩,甚至有當二兩再用,亦有之。」

新的貨幣政策開始推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銀幣備受追捧,但是兵仗局的產能,顯然跟不上兌換的熱情。

兵仗局已經三班倒加班加點的干了,但是依舊無法滿足需求。

金濂繼續說道:「白銀本無用,卻因交換價值極高,自前宋以來,被人做錢用之,陛下花色印文精美、足量足重,防偽輕松簡單,臣以為,這也是眼下銀幣被追捧的理由。」

「既然交換價值極高,我們為何不可以降低其銀重呢?」

「臣愚鈍。」

金濂很奇怪,陛下的銀幣其實還可以減一點銀料,這樣朝廷和內帑豈不是火耗賺的更多?

但是陛下卻始終讓兵仗局的銀幣卡在七成的量上,還專門讓外廷的戶部、工部、都察院共同監督萬兩銀秤。

每一枚都要過稱,重了必然是錫多了,輕了必然是銅多了,每一枚稱重不足的銀幣,都被回爐重造了,這極大的影響了鑄幣的效率。

這是金濂不理解的地方。

這就是歷朝歷代,從交子、錢引、至正寶鈔、大明寶鈔,被玩壞掉的原因,一旦發行,就想著超發,就想著降低銀的比例,多賺點火耗。

朱祁鈺搖頭說道:「火耗三成已是極高了!貪,乃萬惡之始。」

「減少鑄幣之中的銀,就沒法吹響了,那咱大明御制銀幣,制的到底是真錢,還是假錢?」

「即便是可以解決,那御制銀幣,乃是大明法幣,國家長遠之策,豈可貪圖眼下之利?」

「小了,格局小了。」

這是個技術問題,不是利潤問題,銀的比例再往下,吹不響的銀幣,還怎么防偽呢?

防偽,也是交換價值的一部分。

孫忠在自己家里折騰來折騰去,搗鼓不出來,不就是如此原因嗎?

金濂想了想,也應是如此,若是想獲利,其實應該是多搞一點金銀銅錫來,這不是獲利更多嗎?

「臣謹遵聖誨。」金濂趕忙說道。

他是戶部尚書,自然希望太倉里的銀幣越來越多,大明的銀幣越來越多,他似乎犯了一個歷史慣性的錯誤。

胡濙俯首說道:「陛下,勛臣外戚、諸多王侯也多有問詢,這是不是可以給他們開個檔口,專門兌換銀幣?這寶源局一日就放那么一點幣,根本不夠用。」

宗人府事在永樂年間逐漸移交了戶部,宗人府的大宗正,其實沒什么權力。

大明的天只能有一片,那就是陛下。

朱棣根本不會允許自己的頭上還有個大宗正,整日里對自己吆五喝六。

所以大明的大宗正和別朝不同,大明的大宗正就是皇帝本身,宗室所有事物,皆由陛下一言而決。

在大明當皇帝就是如此,大權獨攬。

朱祁鈺知道這還是產量問題,他搖頭說道:「他們嫌慢,朕還嫌慢呢。」

「最近鑄的銀幣全都給了太倉,朕還有兩百萬兩白銀,還在內承運庫堆著紋絲不動呢,朕要了五萬枚頭功牌,還是插隊了。」

「且排著吧。」

國事為重,兵仗局先做的是太倉的單子,民間的碎銀正在寶源局打金花銀,等打好之後,才會送到兵仗局去。

現在兵仗局全部的產能,都給了太倉,畢竟太倉,才是國事。

工部尚書石璞聽到這些問題,十分疑惑的問道:「那為什么不能擴建一些呢?兵仗局現在極為繁忙,再投入一些,我們可以招攬更多的工匠,營繕司蒯祥在石景廠已經營建結束,隨時聽用。」

擴建,是一個好的辦法。

兵仗局太監李永昌嘆息的說道:「咱家也想擴建啊!咱家日思夜想的就是這個事兒了!但是卻是招攬不到合用的工匠了。」

「兵仗局,現有住坐工匠三百余人,工匠一千兩百余人,學徒五百余人,這些工匠已經是整個京師最多的銀匠了,再多,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