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福祿三寶(2 / 2)

於謙手里拿著兩種麻,一種是在大明非常常見的火麻,就是普通的麻繩、麻袋所用的火麻,細長且高,稀松分支長,節間中空。

另外一種,則為祁幫販售的潞麻,脂多,多分枝而具短,節間實心,麻仁多食,則人可見鬼,狂走,久服則癲狂。

於謙對這東西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遠離。

子不語怪力亂神,這東西吃了能見到鬼,那還得了?

但是服用麻仁,居然可以欣快,很多人服用麻仁成性,久服求之不得則癲狂,這是一種很恐怖的病症了。

莫合又是何物?

又稱黃花煙,點燃之後,嗅味,則飄飄欲仙。

這玩意兒是最近祁幫新搗鼓出來的新奇玩意兒,在於謙看來,太嗆人了,人避煙火而不及,主動被煙嗆?

但祁幫的這些生意人,做這些買賣的商賈都說,這東西賣的極好。

最後一種則是鶯粟花,這東西,於謙認識,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是西域貢品了。

乾封二年,拂霖國朝貢神物底也伽,就是由鶯粟花壓制而成。

在於謙看來,鶯粟花殷紅,千葉簇,朵甚巨而密,豐艷不減,乃是觀賞植物。

這東西也是祁幫兜售的熱門之物。

潞麻、莫合煙、鶯粟花合成福祿三寶,享之,則福祿不斷。

於謙怎么都不覺得,這些東西,享用了能福祿不斷。

這三樣,根據商賈們說,在南方銷路極廣,那得是勢要之家才能享用,而且數量並不是很多。

於謙感嘆,商貿二字,果然是隔行如隔山。

他無論如何都無法想象,這三樣,到底是怎么樣的機制,可以在江南地區大火,一花一葉,千金難求。

於謙的確不懂商貿,但是他懂政治。

大明的寶鈔,到底是怎么變成了廢紙一堆,甚至寶鈔局主事,都已經十幾年空缺,當今陛下不得不廢掉紙鈔呢?

是因為大明寶鈔只發不收嗎?

當然不是。

洪武九年,高皇帝下詔,戶部官嚴禁收稅時,挑揀鈔之好惡,務必做到字貫可驗真偽,即通行無阻。

大明寶鈔,昏爛鈔共計二十五種,各省設置燒鈔庫,每季,燒毀一次昏爛鈔。

洪武十三年再設倒鈔法曰:鈔雖破軟而貫伯分明,非挑描、剜補者,民間貿易及官收課程,並聽行使。果系貫伯昏爛,方許入庫易換。

大明寶鈔可以用作交稅,也可以把舊鈔換成新鈔。

但是洪武二十三年起,朱元璋就發現這換鈔這制度,沒法弄了。

洪武二十三年,出新鈔,聽任百姓倒換,五個月後中止。

因為大明的寶鈔太多了,戶部核定大明寶鈔一共發一百五十萬錠。

結果呢?

洪武二十三年,就有超過一千五百萬錠的寶鈔,要更換。

半年,換了三百多萬寶鈔出去!

這些多出來的鈔,哪里來的?

但是當時高皇帝,一直打算遷都,他派出了朱標前往陝西,巡視陝西的同時,決定是否遷都西安。

朱標從陝西巡視歸來,便開始生病,最終病逝。

這之後,高皇帝再也無暇顧及寶鈔之事了。

於謙手中有一疊的以假亂真的大明鹽引。

顯然是有一幫人,把大明寶鈔搞爛了之後,再次盯上了鹽引。

於謙手里拿著一張鹽引上面寫著:「官發鹽票」,上面寫著由哪個地方發出,收到了多少糧食,等於多少斤鹽,時間等等。

這是一張小鹽引,等於淮鹽二百斤,等於大同米一石,等於白銀一兩二錢。

於謙已經拿著給經年老吏看過了,這東西根本沒辦法分辨其中真假,以假亂真,只有對著陽光仔細辨認,才能確定鹽引為假。

它的確是個假的,因為是於謙在市場上,用半石的糧食換來的假鹽引。

民信局是有著極大的積極意義。

但是私印朝廷鹽引,是什么罪名?

死罪。

於謙收起了那張鹽引,他收集到的這些物品,都是要送到京師的證物。

過去的大明寶鈔,到底是誰在私印,到底是誰把大明寶鈔發的哪里都是?於謙不知道,也無從查起了。

但是,現在有人想用同樣的辦法,毀掉大明的鹽引,這是確鑿無誤的。

俞士悅在江南重拳出擊,不斷的打擊私鹽窩主私發鹽引,但是在山西,有一幫人,也在私發鹽引,並且比江南的窩主還要猖狂。

「於少保,鬧起來了!」岳謙風風火火的沖了進來,上氣不接下氣的說道:「門外有百姓,聚集在了都司門前,大聲的叫嚷,請求朝廷停止用兵。」

「哦?」於謙站起了身子說道:「有趣,走,去看看。」

大明的百姓反對大明軍隊進軍集寧,恢復洪武、永樂年間的舊軍屯?

大明的百姓反對這個?於謙不信。

但是這種離奇的事兒,就這么發生了。

於謙來到了都司衙門之外,果然看到了一群群情激奮的百姓,吵吵嚷嚷,看到了於謙出門,喧囂聲更盛了幾分,人群之中還有人推搡。

朱祁鈺為了保護於謙的安全,專門從京營里挑選了二百名校尉隨行護衛。

人群推搡的時候,校尉的刀立刻出鞘,結成了魚鱗陣,火銃、鉤鐮槍、長短刀,對准了這些所謂的百姓。

於謙嗤笑了一聲說道:「雕蟲小技。」

於謙不由的想起了當初在大興推廣農庄法的時候,偷襲他的那個人,此時此刻,正如彼時彼刻。

明晃晃的刀片,還是嚇人,場面立刻安靜了下來。

於謙笑著來回看了看說道:「來,你告訴我,誰給你錢讓你來的?多少錢,就到都司衙門鬧事啊?」

那人顯然不認識於謙,但是他認識補子。

他們以為就是起起哄,沒想到一個胸前補子是仙鶴的大員,走了出來。

那人呆滯的說道:「四十文…在那邊。」

於謙吐了口濁氣,揮了揮手說道:「岳指揮,把人群圍住,把煽動者找出來,不在這里,也出不了萬全都司,把人找出來,送京師吧。」

誰不願意看到大明軍節節勝利呢?

誰不願意看到大明加強對河套地區的控制呢?

誰不願意看到大明恢復洪武、永樂年間的軍屯呢?

當然是瓦剌人,瓦剌人肯定不願意這一幕幕發生!

可是瓦剌人能夠組織大明的百姓,聚集到萬全都司的門前來鬧事嗎?顯然不可能。

那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