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海貿,比賭坊一直贏還賺錢(2 / 2)

最近費亦應的資財正在用一種極為恐怖的方式增長,而他認為他做的沒有錯。

徐承宗看費亦應結結巴巴的模樣,就氣不打一處來的說道:「陛下最近發動了夏獵行動,你可知道?」

「蔓延北方六省的賣身契買賣,或者說驢打滾生意,被陛下和於少保聯手打了。我可提醒你,擴張歸擴張,但是你要是玩脫了,我可救不了你。」

「是。」費亦應擦了擦額頭的汗,低聲說道:「還請魏國公指點。」

「能幫你的人在這坐著呢,跟我說不著。」徐承宗看了眼李賓言,然後站起身來說道:「我去花天酒地了,能不能讓橫林費氏活下來,就看你自己了。」

「走了。」

徐承宗不視財經事務,留下了費亦應徑直離開了萬國城,這萬國城里可是有萬國風情,只要舍得銀錢,連紅毛番都能玩得到。

「不要如此局促,我就是找你談談你最近做的事兒,坐,司務,給杯茶。」李賢笑意盎然的說著,示意費亦應坐下回話。

費亦應坐在了藤椅上,只有半拉屁股在椅子上,至於茶,那是一口也不敢喝。

李賓言和李賢,雙李雙煞問話,這茶能喝得下去,才是咄咄怪事。

「說說吧。」李賓言看著費亦應說道,他揮了揮手示意司務開始記錄談話。

費亦應低著頭眉頭緊蹙,思索著許多的問題,朝廷到底知道了多少,他做的事是不是惹得陛下盛怒,這些事在做的時候,到底有沒有觸犯大明的律法,他又該說多少,是不是全部老實交待,會是怎樣的下場。

一時間,費亦應思緒萬千,但是他也沒有多少糾結,如同竹筒倒豆子一樣,全都交代清楚。

費亦應低著頭低聲說道:「以前的時候,大宗商品,都是我們商總主持,然後分成十到百股,分給商會的所有商賈,每家認領不等,賺錢按股分錢,賠錢,自認倒霉。」

「比如向塞外販茶磚、絲綢、棉布,去一趟時間很長,而且也有很大的風險,一直是這么干的。」

「然後我就尋思著,既然以往大宗商品可以,那現在海貿是不是也可以這樣,一連試了幾次,幾艘三桅大船去倭國,都安全回來了,我就一時糊塗,開始將兩浙的所有船舶開船之前,拆股認籌。」

費亦應將三桅大船進行了拆股認籌,最開始的時候一艘船拆分為十幾股,但是很快別的商賈也開始如此行事,費亦應立刻開始下沉市場,將一艘船拆分為了數千股,如此這般,即便是一些小商小販也可以參與其中。

商賈逐利乃是天性,尤其是這種風險分攤的法子,很快就席卷了兩江兩浙,幾乎人人參與其中。

可是費亦應能做到商總,豈是等閑之人?他就發現了商機。

在別人還在搞認籌的時候,費亦應就發現了認籌之後,這些錢會停留在賬上。

無利不起早,認籌可不是簡單的和貨物等價認籌,是存在一定的溢價,而這部分的溢價,就是費亦應的利潤。

和債權分包出售一樣,認籌可以提前收回盈利。

自己購買貨物,裝船送到倭國,再從倭國帶回商品,販售回款的速度,周期實在是太長了。

而認籌雖然會出讓一部分的利潤,但是卻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收回本金和盈利。

如此幾次三番,費亦應的買賣越做越大,開始大肆收購三桅大船和所有有能力建造三桅大船的船廠。

這就是費亦應做的事兒,他最近一年的擴張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快到連徐承宗都發現了費亦應的買賣,做的不正常。

費亦應做的這些事,說直白些就是借雞下蛋。

李賓言和李賢對視了一眼,這種運作的手段,和賣身契的買賣如出一轍,都是提前收回盈利,進行快速擴張,但和賣身契買賣不太相同,賣身契買賣是債權,而費亦應買賣的是股權。

「這幾日就勞煩費商總在松江府停留幾日了。」李賓言站了起來,和李賢走出了隔間,而費亦應則留在了松江府市舶司,等待著處理結果。

徐承宗並沒有去花天酒地,他就站在門外,聽的清清楚楚。

李賓言邊走邊開口說道:「費亦應這買賣做的,真的是無愧他商總的名頭,可比孔府那幫老頑固,整日里只知道買地強得多。」

李賢卻搖頭說道:「他就是在朘剝小商小販,這海貿哪有穩賺不賠的買賣?費亦應倒是拆股認籌賣得輕松,看似把大錢讓了出去,其實呢?他賺了大錢,卻把風險留給了小商小販和殷實百姓。」

「這就是朘剝!」

李賢對費亦應這般做事,頗為不滿,這是典型的分攤風險,將海貿的風險,轉借到商販殷實百姓身上,這船回來了,大賺特賺,這船回不來,不是賠的血本無歸?

徐承宗有些走神,他低聲說道:「你們不覺得費亦應這般做,就是在開賭坊嗎?」

「這落子無悔,買定離手的樣子不就是賭坊嗎?只不過這賭骰子,變成了賭這船能不能回來,這在賭坊里下注變成了認籌。」

徐承宗說完,李賢和李賓言都是一愣,他們發現徐承宗說的很有道理。

「但是又有不同。」李賓言思忖了片刻說道:「你看這賭坊賭的是什么?十賭九輸,賭的是老板的良心。」

「可是費亦應擺的龍門陣,願者上鉤,而且現如今,去倭國的船十有八九都可以回來,據我所知,這去倭國的船拆股認籌,可不好買,得在費亦應的商會里有關系,才能拿得到,每艘船都是爭搶一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理越辯越明,三人就費亦應這買賣,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了一番。

李賓言、李賢和徐承宗來到了市舶司衙門,陷入了沉思之中。

李賢終於坐直了身子,心有余悸的說道:「我終於知道了,為什么陛下開海,困難重重了,實在是這海貿太賺錢了,比在賭坊里一直贏還賺,捫心自問,很少有人能抵得住這等賺錢的買賣。」

李賓言也不知道這種認籌的形勢出現,到底是好是壞,他思考了片刻說道:「還是寫成奏疏,送入京師,請陛下定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