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功名利祿動人心(2 / 2)

興安俯首領命:「臣遵旨。」

「南衙好啊,回到南衙,就跟回家了一樣。」朱祁鈺走進了南衙別院之內。

朱祁鈺到南衙主要是解決冬序之事,解決冬序的核心工程是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的核心,是大明的官道驛路硬化以及水路疏浚工程,無論哪一項都是耗資極重的公共設施。

即便是生財有道的朱祁鈺,也得咬著牙。

朱祁鈺來南衙,就是來募集善款的!

這剛到南衙,仁和夏氏就迫不及待、毀家紆難的繳納全部身家作為善款,支持了大明的以工代賑,並且以身作則的將全家人送到了雞籠島,建設大明新辟之土。

伐木很累,夏家人不怕。

夏時正本人,還將親自前往解刳院,為大明的醫療事業,做出自己最後的貢獻。

而大明的士林也不遑多讓,大明的學子們用行動支持這大明皇帝開邊的雄心壯志,並且遠赴遼東、西域、雲貴、琉球等地,為大明王化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所以,朱祁鈺才會說,來到了南衙,就跟回家了一樣。

很飽,很暖,很溫馨。

朱祁鈺在南衙又耽誤了兩三天的時間。

夏時正案折算之後,仁和夏氏僅折銀納(抄)捐(家)超過了三百萬兩白銀,三桅大船一百五十余艘,遮洋船五百艘,漕船近千艘,大型造船廠五家,桐園二十余處。

如果夏時正這都不能稱之為大善人,那么,還有誰,可以稱之為大善人呢?

朱祁鈺的車駕緩緩的向著杭州而去。

而此時在京城監國的朱瞻墡則是焦頭爛額,倍感疑惑。

朱瞻墡有時候在想,到底是他瘋了,還是這個世界瘋了?

南衙國子監的學子鬧完了,北衙國子監的太學生也鬧起來了!

具體而言,還是怪陛下。

陛下自登基之後,在北衙呆了八年半的時間,沒有一次到北衙國子監教誨太學生!

貢院、國子監、翰林院都在欽天監的對面,陛下多次到欽天監看欽天監那幫諂媚臣工獻祥瑞,也沒有一次去過國子監見過國子監的太學生。

南衙太學生鬧騰,北衙的太學生就乖巧了?

北衙的太學生先後對陛下設立的解刳院、講武堂、講義堂、欽天監十大歷局,言辭激烈至極。

他們鬧過,可是陛下連正眼都不看他們一眼,難道是因為鬧得不夠凶嗎?

在帝制之下,雷霆雨露皆為君恩。

南衙的太學生鬧一鬧,陛下就親自出面,還身體力行的教誨了南衙太學生們兩個道理,一個是讓子彈飛一會兒,一個是三思而後行。

君父偏私!這就是這次北衙學子鬧騰的理由。

讀書人就擅長辦這些看似合理,其實很不合理的事兒。

朱瞻墡滿腦門官司的問道:「羅長史啊,孤看不明白啊,他們這是瘋了嗎?」

「南衙太學生要到西域、遼東、雲貴這些地方去受苦啊,而且是五年,北衙的太學生就不怕嗎?他們鬧什么呢?」

「這鬧著找罰的事兒,孤聞所未聞。」

朱瞻墡是至德親王,他不理解這幫太學生的想法,但是羅炳忠多少能夠理解一些。

羅炳忠想了想說道:「不過功名利祿動人心耳,殿下可知岑參?」

朱瞻墡想了想說道:「就是寫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邊塞詩人岑參嗎?」

「然也。」羅炳忠笑著說道:「岑參出身官宦之家,又是進士及第,也曾兩赴西域。」

「其實大唐的詩人未及第時,就喜歡四處攬勝,察風土人情。」

「他們為何如此啊?」朱瞻墡這才回過神來,好像當真如此,大唐詩人總是滿大唐的跑。

「積累見聞,增厚履歷。」羅炳忠想了想說道:「殿下有所不知道,咱大明的官位是一個坑三個蘿卜,不任事不給俸更無權柄。」

「若是讓殿下用人,是走萬里路的進士更加堪用,還是讀萬卷書的進士更加堪用呢?」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對於朝廷用人而言,亦是如此。

朱瞻墡這才恍然大悟,這么不合理的事情,鬧著要陛下處罰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一個字,卷。

大明視事的官階是有限,可是大明的進士、舉人累年增多。

不當官,沒有權柄,千里做官只為財,哪也得做的上官才行。

多少人在中了進士之後,進了翰林院領著勉強糊口的俸祿,混半輩子才能出頭?

王直就是當了二十多年的翰林,才迎來了自己的百官之首的地位,這還沒當幾年,就拱手讓給了於謙。

朱瞻墡依舊眉頭緊蹙的說道:「可是這西域、雲貴、琉球雞籠、遼東,多為苦寒之地,民風彪悍,去這些地方,還是極其危險的,值得嗎?」

羅炳忠搖頭說道:「殿下,這去西域,也密力火者,也就是吐魯番汗國的果敢王夏知義,他會讓這些學子們不明不白的死在西域嗎?」

「不會,這些學子,都是陛下派到西域的。」朱瞻墡有些恍然的說道:「夏知義也好,陝西行都司也罷,他們都會極力的保護這些學子的安全。」

「雲貴亦然,黔國公府也不會讓這些學子們出事,遼東也是如此,范廣作為遼東都司總兵官,只會對這些學子多加關照。」

「說五年就是五年,即便是他們自己尋死,哪也得五年以後。」

羅炳忠繼續說道:「就是這個道理,這些學子的通關文牒一落印,這夏知義、柯潛、范廣都會小心看護他們,這也就罷了」

「殿下啊,去西域苦是苦了點,可是西域能立功啊1

大明皇帝給也密力火者賜名、給官、加爵,難道是在玩兒?

輪台城陛下顯然是勢在必得,那哪是輪台城,分明是一枚枚的頭功牌!

柯潛這幾年在大明朝堂上,風頭一時無兩,隔三差五就上一次邸報,過幾個月奉天殿就有一份關於柯潛的聖旨。

柯潛在陝西行都司抓奸細,頭功牌拿到手軟。

李賓言為何被陛下提溜到聚賢閣參加鹽鐵會議?李賓言為何屢次出言貽笑大方,陛下也只是一笑而過?到現在被委以重任。

李賓言為什么能夠挑到官邸最好的位置?

朱純一個沒參加過科舉的察舉邊方給事中,為何能夠在宣府把持貢市,要韃靼王生,韃靼王不敢死?

還不是因為李賓言、朱純等人有了頭功牌,才有了所有事的後續?

積攢資歷很抽象,換個具體的說法,就是拿牌子。

哪怕是拿個齊力牌,日後中舉、及第,都是一份比別人更加厚重的資歷,可以大聲的說:我為大明立過功,我為大明流過血。

這就是北衙學子鬧騰的原因,說到底,仍然是功名利祿動人心。

朱瞻墡這才徹底了然其中內在原因,頗為認真的說道:「既然有志於此,那就讓他們去。」

「多看看也是好的,讀死書,最後把腦筋都讀死了。」

------題外話------

稅務集采:譬如某煤炭運輸業,運輸煤炭需要17%的適用稅,這是一筆很大的成本,這個時候,只需要給大善人們10%的適用稅買票,就可以節約7%的稅務,而且還可以得到合法稅票。大善人們為什么低價可以開出稅票呢?因為整個地方所有的煤炭運輸行業,都在他們手中掌控,他們和地方談判來要求稅務減免美名其曰:平台的力量。稅改之前這樣的玩法,稅改之後,就是另外的玩法了。求月票,嗷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