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徐麒耀教子篇七條(2 / 2)

「他真的是觀點鮮明坦率朴實,語言精煉警句迭出,振聾發聵的一派胡言啊!」朱祁玉看完了教子篇,嘆為觀止的說道。

許麒麟教子篇之中,共有金科玉律七條。

第一條:對與錯,對自己有利則為對,對自己有害則為錯。若是無法分辨,利於頂頭上司則對。

第二條:真與假,學會說謊、善於說謊、習慣說謊,妓與官無二致,皆以言惑天下,官字兩個口,欺上又瞞下。

第三條:少思少慮少念,不學無術,眼盲心瞎。遇世間不平事而覺不平者,意難平則坎坷蹉跎;遇世間不平事而不覺者,念通達則官運亨通。

第四條: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上利則平步青雲,對下利則固若金湯,利自當頭,千里做官只為財。

第五條: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著眼當下鼠目寸光,方為官本務。王道樂土,與己何干?欲食肉,就要目光短淺,不思長策,合則為群,不合則寡。

第六條:熘須拍馬,升遷考評唯有上官。這熘須拍馬講究的就是一個巧,務必切合心意,神樂仙都千萬妓,嫁得名流又幾何?

第七條:變則通,通則久,變通變通,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審時度勢,因時而定,寬嚴一念間,權錢相輝映。

朱祁玉沉默的看著手中的卷宗,這才是真正的家書,耳提面命的教兒子到底如何做官。

於謙喝了口茶,看著陛下陰晴不定的表情,滿是笑容。

這七條金科玉律就是大明這個最大的名利場的生存之道,於謙其實早就懂了這個道理。

於謙是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在元代坐到了湖南宣慰使,大約等於大明朝的湖廣布政使,於謙的祖父在洪武年間出仕,任工部主事。

於謙的發妻董氏,是翰林院庶吉士、永豐知縣董鏞的女兒。

雖然於謙的父親未曾出仕,但是於謙很小就明白這個名利場的門門道道了。

徐麒耀教子篇七條,字字珠璣。

「於少保可曾後悔過,當初殿試時,在奉天殿,面刺太宗文皇帝之過的舉動?」朱祁玉忽然問起了永樂十九年的舊事。

永樂十九年,大明剛剛正式遷都,十三年營建的京師終於落地,朱棣心情極佳。

而這個時候,進京趕考的於謙,給朱棣狠狠的添了堵。

於謙在會試中一舉奪魁,中了會元,到了殿試的時候,於謙『以策語傷時』,對永樂年間的朝政進行了一番針砭,朱棣不喜,最後只給了於謙一個三甲第九十二名。

於謙愣了愣,那都是永樂十九年的事兒了,至今已經三十六年的時間了。

他滿是回憶的說道:「那時候年輕氣盛,剛從書堆里掙扎出來,多少有些書卷氣,不懂太宗文皇帝的苦,胡言亂語一番。」

「若是說悔,並非悔當初輕狂,哪個年少不輕狂?重來一次,還是會那么寫。」

「只是當初臣不懂太宗皇帝罷了。」

「太宗文皇帝親厚,即便是臣大放厥詞,太宗文皇帝愛才,亦沒有將臣從進士之中除名。」

於謙是錢塘人,那時候的南衙風氣,對於謙的影響極大,朱棣在士林的形象極差,於謙受此影響,在殿試策論里,說了一番極其難聽的話。

朱棣殺人,何曾手軟?

面刺皇帝之過,二十三歲的於謙,的確大膽至極,但是朱棣最終還是給了功名。

朱棣這一念之仁,給大明留下了一個救時宰相,否則朱祁鎮把天捅了個大窟窿,留下的爛攤子,還不知如何收場。

於謙並不後悔,再來一次,他還是會那般做,這是他的性格使然,但他已經為官三十余年,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揮斥方遒,意氣風發的少年郎,此時的他,有些後悔的是,當初沒體諒太宗皇帝的難處。

於謙斟酌了一番,才鄭重的說道:「陛下,這天下官吏多數都是徐麒耀之濁流,陳宗卿之清流少之甚少,臣以為興安大璫所言,長卷加以杭州二字,不失為一種折中之法。」

「兩宋之時,黨錮之禍沸反盈天,司馬光錄了元豐黨籍,蔡京立元右黨人碑,刻石記名。」

「黨錮,黨錮,壞國根苗。」

當然陳宗卿是清流,但是又和朝中的清流追求不太相同。

都察院、翰林院的那幫只知道高談闊論的科道言官,把清流這兩個字給弄臟了。

改變不了事實,就改變定義,這種事對於讀書人而言,都是本能。

於謙這番話是深思熟慮的。

北宋晚期,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反攻倒算弄了個元豐黨籍給王安石拉清單,章惇復行元豐新法,又把司馬光弄成了奸人。

這不料宋哲宗早逝,也無子嗣,這端王趙佶輕佻卻成了皇帝,黨錮之禍最終出現了刻石記名的元右黨人碑。

這段黨錮之禍最終把北宋國力耗盡,終釀南宋偏安,神州陸沉。

「嗯,有理。」朱祁玉提筆,在長卷的城門之上,加上了杭州二字。

朱祁玉聽明白了於謙的勸諫,北宋黨爭,從政見之爭演變為動輒生死的黨錮之禍,其實就是價值觀撕裂的具體表現。

朱祁玉這幅畫,一桿子打翻了一船的人,但是在城門上加上這杭州兩個字,就成為了特定時間、特定事件的銘刻。

如此一來,效果大約等同於當初朱元章剝皮揎草,放在土地廟和城皇廟里,震懾貪官污吏。

「於少保所言並非折中之法,乃是查漏補缺。」朱祁玉看著自己這幅畫,笑著說道。

滅門孝子孫繼宗在造反的時候,孫忠就勸孫繼宗不要造反,說了一番話,就說撐著世道的一直是漢室江山,代有忠良,而不是他們這些寄生蟲,吸血鬼,作威作福的肉食者。

可惜孫繼宗那會兒已經豬油蒙了心,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於謙是查漏補缺,並不算是折中來了。

朱祁玉站起身來,笑著說道:「今日松江巡撫李賓言,說萬國城今日有萬國薈,於少保要不要同去看看,反正左右無事。」

「陛下請。」於謙自然隨陛下前往,萬國城萬國薈萃,集天下博覽之集會,是由松江巡撫李賓言主持,每年一次。

李賓言之名,已經響徹南洋、東洋、西洋,而且隨著大明海貿的發展,他的名字就會響徹寰宇。

唐興借李賓言的名頭,必然會讓諸國商賈產生疑惑。

這大明朝的松江巡撫李賓言,到底在松江府,還是在大洋之中…

朱祁玉站起身來,剛走出別苑,就看到了早就等候的冉思娘。

「參見陛下,見過於少保。」冉思娘對著朱祁玉行行禮。

於謙趕忙回禮說道:「見過貴人。」

冉思娘自然也要去萬國薈,萬一那些個不知檢點的蠻夷女子對陛下勾勾搭搭,她就是陛下的護院牆。

「今天這妝容,美不勝收。」朱祁玉在冉思娘耳邊低聲說道。

「在外面呢!」冉思娘的滿臉嬌羞,雖然在榻上,她的確放得開,可是這在外面,她的臉皮還是薄的很。

興安一樂,一甩拂塵,大聲的說道:「起駕萬國城!」